谢尚认识王允之的时候,琅邪王氏正处在如日中天的鼎盛期,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王敦总征讨于上游,家族群从布列内外显要之职。

谢尚的父亲谢鲲被王敦征辟为长史,很受王敦赏识,谢尚因此结识了那时候经常出入大将军府的几个王氏子弟。

王敦自己没有子嗣,对亲族里才能出众的子弟就格外关注,王允之当时年方总角,最受王敦看重,觉得他聪明机警,“类己”,出则同舆,卧则共寝。

这是不会轻易给出的评价,昔年汉武帝废太子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太子“材能少,不类己”,而王敦本人性格简脱有鉴裁,年少时就从族人中脱颖而出,很快天下知名。被他认为“类己”的王允之,无疑是和他一样是夙惠外显的少年彦才。

谢尚自己同样少有令名,八岁就被名士们视为“一座之颜回”。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相互关注是很顺其自然之事,即使王允之时时被王敦带在身边,不常自己见外人,谢尚对他的情况还是有一定了解。

后来……

王敦的野心越来越大,与帝室的矛盾日益增加,大将军府逐渐成为一个湍急险恶的漩涡,将所有靠近他的人都卷入汹涌暗流。

王允之的性格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冷淡漠然。他将自己的想法、观点、感情全部滴水不漏地隐藏起来,就像一把锋芒四溢的利剑不肯再现于人前,而将自身置入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沉府库中,偶尔才能于寂静深夜中听到宝剑的嗡鸣。

谢尚明显感觉到,一直照射在他头顶的阳光迅速偏斜西下,过去总是笼罩在他身上的那层焕然灿烂的光辉正极快地从他身上流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晦暗的阴翳。

当然,那时候不仅是他,甚至不仅是琅邪王氏,整个江东政权都陷入风雨飘摇中。谢鲲作为王敦征辟的属官,自身亦陷于漩涡之中,连带着一家人都战战兢兢,常怀忧惧。

时隔五年,于山灵水秀的会稽再度相逢,谢尚有些惊异地发现,曾经照耀在王允之身上的阳光似乎又回来了。

王家出了什么新的变化吗?

他不敢确定。结庐守丧三年,建康最上层的消息对他而言太过遥远。

但无论如何,故人解开心结,总应当是件好事。

“坚石。”

对着院子里的池水出神之际,听到姐姐谢真石的声音,他连忙抛开思绪,迎上前去:“阿姊。”

他对姐姐的人品才貌都很推崇,与王家也算有一定故旧,如果是他自己登门拜访王家,自然没什么可多担心,但两家女眷之间交往尚属首次,就算有意打听对方的名声,仓促间也没有合适的询问对象。

至于去问王允之本人……他难道还能说自己妹妹不好?

问了反倒让人看轻,不如完全相信对方的安排,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个道理。

话虽如此,担心还是会担心。他只和姐姐相依为命,半步行差踏错都很难承受。

“在王家感觉如何?累么?”

家里没有客人,姐弟两人到前厅坐下,谢尚抽了只隐囊给她垫到背后。

时下做客流行在言语上打机锋,遇到名士众多的场合,更不能示人以弱,就如渑池之会上秦赵两国寸步不让的交锋,对辩才与意志力都是一场考验。卫玠的母亲从不让他长时间和人清谈,正是因为名士清谈有时对精神损耗很大。

陆云到张华府上做客,张华让在座客人不要老生常谈,陆云便抬手介绍自己是“云间陆士龙”。颍川荀氏的荀隐——他就是王允之口中娶了王氏女的那位荀氏子——当时刚好在座,便称自己是:“日下荀鸣鹤”。

士龙、鸣鹤分别是两人表字,荀隐如此回答,正好与陆云的介绍对仗,有针锋相对的意思。

陆云当即应战,问荀隐“已开青云见白雉,为何不拉开你的弓,搭上你的箭?”

荀隐便答“本以为云龙强壮,却原来是山鹿野麋。兽小弓强,因此发射得慢。”

当然,这是二陆要在洛阳扬名,刻意表现自己,又有南北士人互不心服的背景,时下亲朋好友间的聚会,大多还是很和睦的。例如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那场集会,名士们曲水流觞,行酒赋诗,有佳作大家传扬,没有也不过罚一杯酒,不会非要分出优劣高下。

因此谢尚问归问,倒没想过王家那位小娘子的聚会上能有什么剑拔弩张场景。

王氏本是南渡侨族里的第一高门,王舒又正在会稽任内史,货真价实的现管,只要她自己不挑事去为难别人,受她邀请的客人应当也不会不识趣。

正这么想着,却听谢真石道:“有段时间气氛紧张,令人屏息担心,直出冷汗。”

这话大出谢尚意料,他心中一紧,细细观察姐姐的神色,见她一脸轻松,眼睛里透着愉快,这才略略放下心:“阿姊又拿自家人取乐。”

谢真石弯起眉眼:“说的是实情,怎么会是故意取乐。坚石绝想不到,她还请了陆氏的小娘子,而陆氏竟也来了。”

王导有心结好南方世家,向陆玩约为婚姻却被陆玩傲慢拒绝之事,南北世家大多知晓,后来陆玩到王导府上做客,却因为食用酪浆过量,整夜肠胃不服,写信给王导说:“仆虽吴人,几为伧鬼(我虽然是南方人,差点做了北方的鬼)。”

伧是南人对北人的蔑称,写信时这样用词很不礼貌。

在外人看来,王、陆两家的关系就算不是结仇,也绝不会和睦。

谢真石一说陆氏也在,谢尚立刻警觉,奇怪道:“陆氏吴中大姓,怎么会在会稽?”

“似乎是在虞氏做客,不知怎么被王娘子知道了,给虞氏送帖子的时候专门另送了给她的。”

“素闻王氏与陆不睦,与顾、贺几家却结好。看来我们这位王府君在会稽耳目甚明呢。”

“我猜陆氏也如坚石这般想,必要亲自赴会,探探虚实才能放心。”

“然后起了事端?”

“这却不能告诉坚石,我答应了王娘子不会外传。”

谢尚很想问姐姐一句,他是外人吗?但他忍不住了不中计,故作淡然道:“阿姊已经告诉我了。”

“哦?”

“若是王娘子落下风,就算阿姊不说,陆氏难道不会宣扬么?只有她占上风,让阿姊保密才有意义。”

谢真石笑着点头:“嗯,我家坚石最是聪明,自己便能知晓,不用害阿姊毁诺。”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谢尚:“……”

见姐弟两人正在互别苗头,跟随谢真石赴会的婢女阿蒲忙提起会后王家馈赠的竹编食盒,上前向她请示:“娘子,小王公子送的茶果要怎么处理?”

谢真石想了一下:“家里没贮冰,也不知道能放多久。拿过来吧,正好给坚石尝尝。”

谢尚眸光微凝,眼神锐利:“小王公子?”

谢真石笑了笑,向他解释:“便是王娘子。我在她那园子里听到从人都唤她公子,初时也觉得甚怪,后来想起《左传》里诸侯子女皆称公子,料来诸侯家素有此称谓,只是我们听得少。王府君秩中二千石,他家女郎确实可称公子。”

谢尚蹙眉反驳:“昔年在大将军府,王允之左右皆唤他郎君,与时俗并无区别。总不能一家之内男唤郎君,女唤公子,此事不合情理。”

谢真石回忆上午在园中的经历,若有所思:“兴许是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王家这位小公子在家中……见重不下于文明皇后,所以王家才改了称呼。”

文明皇后即晋文帝司马昭的皇后王元姬。西晋开国不过百年,许多内情尚未湮灭,王元姬祖父王朗又是曹魏司空,于海内富有盛名,士人得他一句称赞,身价立刻倍增。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朗极度赏识王元姬,对她的人品才能又惊异又喜爱,认为“兴吾家者,必此女也,惜不为男矣”。

谢真石一说,谢尚亦想起这桩公案,理解地点点头:“观念变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文明皇后九岁代父母执掌中馈,事事尽理,世人已经认为是极早慧了。王家若为她改变,至少应当在她九岁左右,算起来正好是我们搬去豫章,和王家不太来往的时候。”

说完,又奇道:“阿姊如何觉出她受家中见重?”

第6节

谢真石伸手支颐,美目中显出思索之色:“这却不是我有多敏锐,而是她同常人确实不太一样。”

停了停,她抬头看向谢尚:“我们今日自家人关起门来说话,不提那些虚词,坚石你告诉我,高门子与寒门子究竟有何区别?”

这问题问得十分尖锐,传扬出去必然是一场风波,然而谢家由儒入玄,努力扬名出仕,都是为了提振家族地位,在这方面下过苦工钻研,谢尚也不例外。

他下意识警觉地环顾周围,确认屋内并无外人,随后略作踌躇,终究向姐姐给出自己琢磨出来的答案:“无非是婚宦、被服、饮食,只凭一两代人无法积聚,需要累世经营才能见效。”

谢真石轻轻颔首:“我亦如是观。世家最重婚宦,为的是姻亲之间相互提携倚靠,保得家族累世不衰。被服、饮食自古以来难晓,故俗云‘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然而这些大抵都是外物,与个人的天性禀赋无甚关联。我方才说那位王娘子与常人不同,是因为我从未见过像她那样的人。”

两人谈论之间,婢女阿蒲已去后厨将食盒里的点心另外装盘。又从陶罐里取了茶饼研碎,为两人烹煮了一壶茶汤。这时候壶鸣汤沸,她盛出两杯茶汤,撇去茶沫,和装盘后的点心一起奉上案几。

谢尚担心姐姐在聚会上劳心耗神,有意让她放松休息,于是顺着婢女奉茶的档口岔开话端,笑道:“我们先看看五世长者家的饮食与寻常人家到底有何不同,再谈人不迟。”

说着,将眸光转向婢女奉上的托盘,只见从洛阳特意带回的白瓷盘里摆放了两朵梅花形状的小点心,一朵嫣红,一朵玉白,花瓣中央刻着明黄花蕊,根根分明,很是精巧可爱。

他轻咦一声,两指拈起一朵白梅上下打量,手指稳定,肤色玉曜,与他手中的白梅茶点几无差别。

“不枉阿姊又为她保密,又说了许多好话,她待阿姊着实用心。”

谢真石很喜爱他浑然天成的风姿,含笑看他:“此话从何说起?”

“我在句章见王允之时,他可没拿这么精致的茶点招待我,我原以为是他家一贯清俭,倒也未曾多想,现在才知道他根本就是敷衍我呢。”

谢真石顿时忍不住笑出声来,为不在场的王允之分说道:“他在郡里巡检士卒器械,又不是游山玩水,做这么精致却要招待谁?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才是他该关心的事。”

谢尚有些奇怪:“阿姊怎么知道他在巡检士卒器械,你们聚会难道还谈论庶务吗?”

他没跟姐姐说过为何在句章遇到王允之,所以对方只能是在王家的聚会上得到消息。按此时风习,男子宴饮都很少谈论军国庶务,认为那些是应该在官署内处理完的俗事,不值得带到宴会上作为话题,他虽然不了解女郎们聚会时喜欢谈论什么话题,但料想也不会与政务相关。

谢真石道:“那却不曾,主要还是谈渡江以前的往事,以及各家祖上的出众人物。”

谢尚点头:“谱系学么,让我选也是这个题目,适合初识增进彼此了解,而且都能说得上话,不至于无聊。”

与此同时,他在心内暗自诽谤道:唯一的毛病是门第越高,能说的越精彩,有了分别为南北第一的王、陆两家在,其余人很容易沦为陪衬。

却听谢真石道:“谱系是席间常有之题,原也寻常,不过那位小娘子自己倒没说王家的事,只是旁听各人发言,略作总结,每句话都能说到各家最得意处,评价精当,辞约意赡,原封不动记在史书上也未尝不可,真想让坚石也听听。”

谢尚挑起眉毛,这才有点认同姐姐给对方的评价,肯定道:“言中各家得意处并不稀奇,近几年修史者颇多,下帖邀人前专门查阅一番便能做到,只听不谈才是显示她器量的地方。”

品评人物是名士必修课,他习惯性地评价起对方:“王与马,共天下——她家祖辈事迹世人皆知,何尝需要另加宣扬?纵然妙语连珠,弘丽妍赡,和她一比也落入下乘,正可谓无言胜千言,是真正高明之举。只是如此一来,陆家娘子想必不肯善罢甘休?”

谢真石微微一笑:“坚石还欲套话吗?”

被戳穿意图的谢尚脸颊略红,不好意思地调转视线,顺手拈起刚才没忍心下口的白梅茶点低头品尝:“唔,这梅花里还裹了些馅料……酪浆?”

“是么?我也尝尝。”

谢真石见好就收,看他选了一枚白色,自己便拈了一块红梅,表皮内同样裹着少许酪浆,是北人钟爱的美味。她闭上眼睛,一边回味酪浆在舌尖上融化的乳香,一边感慨:“酪浆虽好,然而吴人似乎不耐食酪,不知另几家小娘子吃不吃得惯。”

“阿姊这却多心了。眼下又不是赏梅的季节,那位小王公子印那么多梅花作甚?必然是以寒梅送北人,喻坚贞之志,吴人另送南方风物。陆玩几年前才在丞相府上食酪致病,她既然做过功课,不可能连这都考虑不到。”

谢真石一想也是,转头向弟弟投去赞许的目光:“理当如此,还是坚石心细。”

“只是阿姊今日劳心太过,才会一时不察。”谢尚端起茶杯啜了口茶汤,润润嗓子,“阿姊方才话还没说完呢。”

晋人喜欢在言语上游戏较量,姐弟两人互逞心机套话一阵,由担心姐姐的谢尚先主动示好,不卖关子直言相告,谢真石一天下来也确实有些累了,坦诚答道:“坚石是想问为何知晓王允之在郡里巡查士卒器械么?王娘子不曾提及,是我自己猜的。”

“那位娘子……是天生的人上人。看她吩咐人做事,根本不需要言明应当如何如何,仆从便会自己想方设法将事情办得漂漂亮亮,极力让她满意。”

“我也治家,明白能做到这一点有多难。因为这不是使用奴隶的做法,而是使用士的做法。前者只需要培植出敬畏之心,后者却需要培养出爱戴之心。”

“她那园子才修了一个月,然而景致灵秀动人,法度蔚然可观,不知花费了多少巧心妙思,调配了多少南北资源。坚石过去说王府君与王允之两人都清心简约,不治经营,可见那园子完全是顺她的意所建,而她家人负责给予人力物力上的支持,满足她的想法,全家人对外保持一致。”

“她院子里有两个婢女,一个在前门迎客,一个在后院侍奉,前门的叫司南,后院的叫司北。虞家四娘先在前院见到司南,又听她在后院使唤司北,打趣问是否还有司东和司西,坚石猜王娘子如何回答?”

谢尚听到这里,已经大概明白了谢真石那句“从未见过像她那样的人”作何理解,于是笑着摇了摇头:“这位小公子的想法不同凡俗,我如何猜得到?”

“她当时对虞四娘道,‘人生在世,唯患德、功、言不立耳,无问西东’。”

“立德立言,已是振聋发聩,可她还要立功,再念及坚石说于句章遇到王允之,答案呼之欲出。”

#

《会稽实录》曰:王琅有二婢,名司南、司北。客有问东、西何在,王曰:人患德、功、言不立,无问西东。《世说》载陆清河说周处: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遂知其志已坚而患在不朽,非与时沉浮之伦。顾视南北,则知南者南面,北者北辰,意明矣。

——《野处随笔》

《会稽实录》说:王琅有两名婢女,分别叫司南、司北。有客人问司东、司西在哪里,王琅回答:“人生在世,怕的是不能建立德行、功名、学说,不问西东。”《世说》记载陆云勉励周处:“一个人只怕没有立下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名得不到显扬呢。”因此知道王琅此时已经拥有了坚定的志向,想要达到古人的三不朽,不是随着当时的世俗或进或退的那类人。反过头思考司南、司北的意思,能明白南是君王南面治人之术,北是群星拱卫的北极星,心意很清晰。

——《野处随笔》

作者有话说:

这里的西东,当成苏轼“鸿飞那复计东西”的东西或王实甫“伯劳飞燕各西东”的西东理解即可,有去向、前路、前程的意思。

南北不一样,中古语境里经常和帝王、君主相关,地位比东西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