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生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平时很少与人沟通,也很少参加什么社交活动。他有几个非常要好的同事,大家在上班之余倒是会一起聊聊天,有空的话也会一起出去吃饭。大家平时会在生活和工作上相互帮助,尤其是韩先生比较内向,大家都会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帮他处理各种事务。可是韩先生自从结婚之后,基本上都处于上班工作、下班回家的单调生活模式之中,大家渐渐发现韩先生越来越不怎么和他们沟通了,平时除了上班说几句话,下班时间基本上没什么联系,大家一起吃饭、K歌的时候他也不来,一起外出旅游的活动也基本不参加。可是一有什么问题,又要打电话求同事帮忙。
没过多久,同事们就一个个地疏远韩先生,对于他的请求也开始委婉拒绝,找各种借口推托掉,大家在工作中不再像过去一样帮助他成长,在生活中更是和韩先生慢慢划清了界限,甚至连节假日的一些基本问候语也不见了。在2016年的时候,公司安排了2个出国深造的名额,韩先生是候选人之一,可是在投票中,以往关系非常要好的同事并没有为他投票,最终他以2票之差输给了另一个候选人。韩先生有些沮丧,觉得那些“好朋友”背叛了自己。
类似的社交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是一个关于资源持续稳定输出的问题。很多人觉得朋友之间是无条件付出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真正的好朋友总是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自己提供重要的资源。但他们往往也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朋友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进行维护的,或者说是需要投入一定的维护成本的,更加直白地说,朋友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这种资源往往携带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思想资源、情感资源、信任资源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资源。想获得这些资源以及持续性利用这些资源,也是需要持续投入的,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交易模式和经济学模型,即只有投入才能获得产出,任何只想着产出而不求投入的行为,最终都会导致这个模型崩溃。
比如,有人好多年都不和朋友联系,平时缺乏足够的互动,当朋友遇到什么麻烦的时候,也没有及时伸出援手,结果自己一有什么事情就请求朋友给予帮助,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朋友反感。在一段友情中,还是需要一定的对等性的,尽管没有人要求朋友之间必须做到“你帮我一次,我就帮你一次,你付出多少,我下次也同样会付出多少”,毕竟具体的量化策略并不适用于朋友关系的维护,但最基本的礼尚往来还是有必要的。朋友之间的任何回报都需要以付出为前提,需要以奉献为基础,无论是情感方面的付出,还是物质上的投入,都是朋友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技术一样,人力资源本身也需要成本来维护,公司招聘人才上班,就需要支付工资。朋友之间未必这么物质化,但是同样需要投入才能有回报,才能让朋友关系处于良性运转的状态。
小苏在大学毕业之后,和其他同学一样快速投入忙碌而充实的工作当中去,但在工作之余,她并没有忘记经常和同学、朋友进行联络,每年都会抽空和那些关系最密切的同学来一次聚会。小苏去国外工作时,也没有忘记与同学联络,还经常从国外邮寄一些礼品给同学。后来,小苏回国后一直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只能住在朋友的房子里,朋友不仅没有收取任何费用,还叫上其他几个要好的同学一同帮小苏找工作。
同小苏一样,黄女士也非常注重维护朋友关系。她在离婚之后一直处于单身状态,生活和工作一度面临很大的压力,可是朋友们很快就帮忙解决了这些困难,有一个朋友还以无息的方式借给她50万元,用于房子的首付。在谈到为什么朋友愿意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地帮忙时,黄女士透露了一件事,那就是她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每隔一个星期都会和这个朋友通电话,她记得这个朋友的生日、喜好,每次过年或者过生日,都会给朋友寄去贺卡。不仅如此,黄女士知道朋友喜欢吃山里的干货,每年都会托人从老家给她带很多的笋干、野生木耳、香菇和一些自制的熏肉。这些食材其实并不贵重,却极大地增强了黄女士和朋友之间的感情。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惯性思维,觉得朋友之间不需要说太多,不需要有太多世俗的利益往来,不需要有太多烦琐的社交形式,他们却不知道,任何一种关系的获得和维护都是需要成本的,也不知道任何一种关系都是有保质期的。好朋友之间一个月不联系或者半年不联系也许不会影响感情,因为两个人的感情尚在保质期内,可是如果连续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联系,那么这种强关系就会变成弱关系,而且类似退化而来的弱关系往往令人尴尬。当强关系退化和弱化之后,朋友并没有情感和道德上的义务一定要给予你更多的帮助。
任何资源都是有保质期的,超过了这个保质期,资源的利用率就会降低,利用价值就会打折扣。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无论是客户之间的关系,还是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注意保鲜和维护,只有投入更多的成本,才能保证这些关系会产生期望中的价值。此外,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人际关系的打造就是为了实现完美合作,而任何一种合作都需要参与者提供相应的资源,如果一方拒绝付出这些资源,那么合作也就不复存在。
自由作者兰小欢曾经说过:“我以为世界上最文明的事就是在重视彼此利益基础上的相互妥协,对抗是为了利益,谈判也是。重视利益没有贬低道德的作用,只是换了个说法,在现象上,‘道德规则’的背后永远有利益。无论是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社会现象,还是用更新的进化论心理学分析个体行为;无论分析的单位是经济学的‘自利的个人’,还是进化论和生物学的‘自私的基因’,都会得出相似的结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联性,往往是需要依靠利益做保障的,维护他人的利益,为他人的利益做出妥协和投资,这本身就是引导人际关系变得更好更稳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