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给两个部门下达了一项任务,要求两个部门合作完成一个新项目。其中A部门一直都是公司项目的主要负责单位,承担着主要的责任,而B部门只是一个辅助型的单位,完成一些基本的工作就行。但是B部门的负责人意识到一个问题:无论自己做多少工作,无论这个项目有多么成功,自己永远都只能获得少量的奖励。就像一块大蛋糕一样,A部门永远都会吃掉大部分,自己只能吃一些残羹冷炙。
当任务下达之后,A部门和B部门出现了一些矛盾。B部门的员工一直在偷懒,他们认为自己出工又出力会产生很大的成本,而收获的效益却不大,因此全身心投入的意义并不大;即便自己出工不出力,A部门也会想方设法完成所有的工作,因为A部门对该项目负有最大的责任。对于A部门来说,B部门的做法有些荒唐,却无可奈何,因为事实上如果不用心去完成该项目,那么遭受最大损失的一定是自己。
类似A部门和B部门之间的矛盾,可能在很多公司中都存在,部门和员工之间常常会存在一些不配合的现象,很多员工在工作中抱着“我不做,你也会被逼着去做”的心态,以责任不明晰来要挟那些在利益捆绑中受到更大影响的人。这种工作任务分配的问题,其实是资源分配问题造成的,因为资源分配容易引发一个常见的博弈现象:智猪博弈。
什么是智猪博弈呢?
猪圈里关着一头小猪和一头大猪,两头猪如果都想要获得食物,就需要在猪食槽的另一端踩踏板,才能确保食物从上面掉下来。但问题在于当一头猪去踩踏板的时候,另外一头猪就可以直接进食,这样就将导致踩踏板的猪失去优先获得更多食物的机会。
假设总的食物为10个单位,而负责踩踏的猪将会消耗掉2个单位的食物。当大猪踩踏板的时候,小猪会进食4个单位的食物,大猪赶回来时还能吃掉6个单位的食物,不过也消耗掉了2个单位的食物,因此两头猪总的收益为4∶4。如果让小猪踩踏板,那么大猪可能在小猪赶回来时就吃掉了其中8~9个单位的食物,那么小猪只能吃到1~2个单位的食物,加上消耗掉的2个单位,小猪的最终收益等于0。如果大猪和小猪约定一同踩踏板,然后一同进食,那么大猪可能会吃掉其中的7个单位,而小猪会吃掉其中的3个单位,可是在扣除它们消耗掉的食物之后,基本上也处于5∶1的状态。
从最终分析的结果来看,大猪明显占据优势,因为无论怎样分配,它都会获得不错的收益,这就意味着小猪一定处在被动位置上吗?其实并非如此,从分析结果来看,小猪一定会抱着“我死也不去踩踏板”的想法,哪怕会饿肚子,它也绝对不会为大猪作嫁衣,毕竟它只要这么做了,基本上就处于低收益或者无收益的状态。而大猪不一样,尽管它也可以选择不踩踏板,可是由此造成的损失绝对要比小猪的大,自己踩踏板的话,至少还能够获得部分不错的收益。在这种博弈中,小猪会坚定地躺在一旁,而大猪不得不忙着跑到食槽那头去踩踏板。
智猪博弈实际上反映了很典型的社会现象,那就是看似在不公平分配制度下处于弱势的人,往往会在劳动输出中占据优势,原本占据资源、力量、职位优势的人,反而会被弱势者“威胁”。就像分配一项任务,如果甲在任务完成之后可以获得80%的收益,而乙辛辛苦苦地配合也只能获得20%,那么乙可能会在合作中消极怠工,甚至将责任全部推到甲的身上。博弈双方对于资源配置的分析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规划,会影响各自的收益。
考虑到合作双方经常会算出一笔清晰的经济账,管理者就需要完善自己的分配制度,比如看起来相对公平的多劳多得制度,就可以有效抑制“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因为任何想要不劳而获的人都会被排除在资源分配的名额之外,为了确保效益最大化,无论是大猪还是小猪都会抢着去踩踏板,而不是指望让对方去做。
还有一个就是完善流程并强化岗位责任制,明晰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员工的职责,谁应该负责什么环节,谁应该负责什么任务,所有的一切都要进行明确规定,这样一来,当工作展开之后,所有的参与者都会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进行配合,对于那些没有做好分内之事的人要给予必要的惩罚。比如在一个工作项目当中,如果发现所有的环节都做到位了,只有某一个环节出现了纰漏,那么该环节的负责人将要承担大部分的失利责任。
有的人在解决智猪博弈的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增加投食量,确保大猪小猪都有足够的食物享用,这样一来,无论是哪一头猪踩踏板,都可以获得理想的收益。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并不容易实施,因为盲目增加奖励会引发员工的懈怠心理,还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这样一来反而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