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企业运作中,通常会产生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企业在购买相关生产要素时的实际支出,像购买材料、员工工资、广告支出都属于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指企业损失使用自身资源(不包括现金)机会的成本,一般认为是企业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它隐藏于企业的总成本之中,但是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比如由于管理者判断失误而造成的成本增加,管理不到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厂房和设备的折旧费,以及企业主的工资,这些都是隐性成本。隐性成本其实不是真正的成本,因为成本是一种对外的支出,一个企业家创立企业之后,需要给员工发工资,这些工资就是成本。但是企业家给自己开的工资属于隐性成本,在自己的土地上建厂,给自己支付地租也属于隐性成本,而整个过程并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问题(钱还是属于自己的),听上去是成本,其实这种工资以及地租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收益。

比如一个企业家创立了公司,由于经营管理不到位,一年到头的营业额只有280万元,而各种人工开支、产品材料费、水电费、资源消耗造成的成本以及税收就有260万元。从最终的收益来看,似乎还有20万元的盈利,但事实上,企业家自己的工资并没有算进去,要知道他即便不创业,在其他公司担任厂长,一年至少也有30万元的工资。所以,如果考虑到这30万元的隐性成本,那么企业家在一整年的经营中并没有挣到钱,甚至还有所亏损。

对于个人来说,生活和工作中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容易被人关注到,而隐性成本则经常被人忽视。其实同企业经营管理一样,隐性成本的估算同样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指导人们的行动。比如最常见的就是离职和跳槽,许多人在跳槽之前往往只看重两家公司所给工资和福利的比对,却忽略了一些因跳槽带来的隐性成本。要知道换一份工作,跳槽者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找房子,可能需要再次搬家,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赢得新老板对自己的信任,以及需要时间来获得晋升的机会(至少想要爬到理想的位置上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这些隐性成本不能简简单单就被忽略掉。

比如在北京,很多人都害怕跳槽,原因在于一旦跳槽,那么就有可能不得不寻找新房子,尤其是房子距离新工作地点太远的话,就不可避免地要更换房子。而在北京找房子无疑是一个大问题,换房子的人需要反复比较前后两个房子的大小、价格、周边环境等诸多要素。假如这个人的原公司在朝阳区,工资为2.5万元一个月,房租是每个月8000元,到工作地点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而想要跳槽的公司在丰台区,工资大概是3万元一个月,但是距离如今的居住点有2个小时的车程,上下班太不方便了,消耗在路上的时间有很多,而且房租同样不便宜。那么两相对比之下,在路上消耗掉的隐性成本其实需要进行重点考量。

除跳槽之外,新人在进入职场时,往往会对不同的就业方向、公司以及岗位进行抉择,而这些抉择同样需要考虑到隐性成本。比如某人相中了两家公司,第一家是电气公司,与自己的大学专业非常符合,因此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会少一些,虽然工资大约是6000元一个月,但是工作压力可能会小很多,自己可发挥的空间更大。第二家是外贸公司,每个月的工资基本都在8000元以上,但是自己对相关专业比较陌生。那么这两个工作应该如何进行抉择呢?对于多数人来说,可能会直接将工资当成主要的评判标准,但拥有经济学思维的人会看重隐性成本。

外贸公司的工资虽然高,可是不确定因素很多,风险也比较大,他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这份工作或者无法满足其基本的业务要求,直接被公司开除;他可能私底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可能老板不像现在的领导那样开明,自己甚至都无法赢得老板基本的信任;此外,他当前所在的公司运转良好,而这家外贸公司是否同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呢?在就业之前,他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综合一些隐性成本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在就业中,机会成本或许是最常见的一种隐性成本,在评估是否应该接受当前的工作时,需要想一想自己如果做其他的工作,最高会获得什么收益,这些收益就属于接受当前这份工作的机会成本。比如某人找到了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可是经过分析,他发现如果进入姐夫的工厂上班,一个月工资也有6500元,而且晋升的机会更大。那么在当前可供选择的工作中,这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绝对不适合自己,因为机会成本太大了。

一个聪明的人想要在职场上生存,往往会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效益最大化并不一定就是工资最高、奖金最高,也不一定就是职位晋升的空间最大。一些不那么明显的因素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表现,导致人们做出一些不那么正确的决策,隐性成本就是其中一个因素。只有把握好隐性成本,将其纳入自己的分析和评估模型中,才能让自己的选择变得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