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防火防火盗

不小心进来这里的同学当作看注释吧,等正式更新后再回看正文。

一、为什么经济危机的时候,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降价?

用商品价格弹性来分析——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使是牛奶这种“必需品”也属于垄断非完全竞争市场。从需求曲线来看,垄断厂商生产的价格弹性是小与1的。也就是说,如果降价销售,降价速率大于需求量的增长速率,这样的话厂商利润反而减少了。

垄断厂商是价格制订者,当厂商制定出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就按照这个价格销售。在经济危机时期,牛奶价格偏高,只有少数人能买的起。那些生产出来多余的就只能倒掉,为了保证单位商品的高额利润。

这个道理和当今社会的奢侈品是一样的。比如LV等,如果一年的款式过时了,不会降价卖,而是销毁。

二、陕西路:

是北宋初期设置的一级行政区,“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京兆府(今陕西西安)。

宋至道三年(997)置,其地东尽淆函,西包汧陇,南运商洛,北控萧关,即:今陕西榆林县以南、山阳凤县以北全境、及山西闻喜县以南、河南陕县以西、甘肃泾原、渭川二道所辖地。

陕西路治所设于京兆府(唐朝的长安),统京兆、河中、凤翔三府,及华、同、解、虢、陕、商、乾、耀、丹、延、富、坊、邠、宁、泾、原、庆、环、渭、仪、凤、阶、成、秦二十四州,保安、镇戎二军,开宝、沙苑二监。庆历初年,分陕西为富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熙宁五年(1072)又增置熙河路、永兴路,寻并为秦凤、永兴二路——永兴路仍治京兆,秦凤路治秦州(今甘肃天水县治)。

但在统称的时候,也常称“陕西”,如包拯奏道,范祥“通陕西盐法,行之十年,岁减榷货务使缗钱数百万,其劳可录”。

三、青白盐禁令

宋夏相邻的地区产盐,而夏境的青白盐质量上优于宋境内的解盐。

青白盐一直以远低于宋朝官盐的价格输入宋境,至宋太宗时明令禁止输入青白盐。

青白盐禁令的颁布,主要出于两个考虑。其一,党项部土地贫瘠,长期依赖青白盐从北宋换取粮食,禁令可以打击党项经济;其二,党项青白盐长期以低于官盐价格流通西北诸路,导致政府的食盐专卖制度无法完善,禁止青白盐可以大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这个禁令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副作用——

叛乱非但没有因此平息下去,反而愈加炽烈。原本属于中立的党项部族,因为失去了青白盐贸易的利益,对北宋无可留恋,迅速倒向了李继迁。

为挽回局面,北宋朝廷在激烈争议之后,又一度撤销了青白盐输入禁令。但终究为时已晚,李继迁势力业已成型。宋太宗末年,在大规模军事征讨李继迁失败之后,朝廷再次重申了禁止输入青白盐的命令。此后,这一禁令再也没有被解除过。

可以说,青白盐问题正是西夏建国之路的开端。

党项二部——平夏部属于李继迁;横山部则长期对宋保持善意。

青白盐主要产于平夏部,横山部不产盐,只能以谷物去平夏部换回青白盐,部分留供自食,部分转卖到北宋境内获利。

禁止青白盐输入之后,横山部既然无法继续对宋贸易,而又必须依赖平夏部的廉价食盐供给,其倒向李继迁,正是理所当然。换言之,正是青白盐禁令,使党项完成了部族间的统一。

不过,若从长远来看,北宋从青白盐禁令中所得到的东西或许更多一些:它终于完成了自己统一的盐法。

外盐自此不得自由输入内地扰乱盐价,政府从食盐专卖中的获利得到了保证。这种保证远比怀柔党项来得重要,毕竟,食盐专卖的利益,是政府收入这块蛋糕中最大的一块。尤其是对施行募兵制,军费开支空前庞大的北宋而言,食盐专卖利益的保证更显得生死攸关。

四、铜钱为什么是圆形方孔?

战国时铸造的众多钱币中,有一类是圆形的,后人称为“圜钱”或“环钱”。早期圜钱外圆内圆,后来发展为外圆内方。秦国的半两原就是圜钱的一种。

后来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只是将秦国的一种老钱推向全国,他并没有创造新钱。那么圜钱为什么从圆孔发展为方孔呢?这可以从技术需要说明:第一,方孔是为了便于在钱币铸造好之后,用方木条穿起来锉磨钱币外缘的毛刺,这样不容易打滑;第二,圆形的边缘便于携带,不易磨损;第三,方形的孔便于钱币上铸造文字时找准位置,不让文字错位。

至于说铜钱是表示“天圆地方”,这是是后来才加入的思想。又说铜线表示儒家“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也是后来加入的思想。秦始皇铸钱时其实是没有想这么多的。

五、关于“中国”之称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

“中国”一词,在过去只指一块地方(略同于“中原”)。从宋代起,才开始指一个国家(政治实体),同时兼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当时宋辽两国文书往来互称南北朝,说明他们同属一个中国(文化中国)。元末人民大起义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并非只恢复宋帝国。辛亥革命时期的口号也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更不是只指恢复帝国,而是指的要建立一个现代国家,包括\\\";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

宋与元的关系,从当时来看,元是军事上的胜利者,他们强迫宋王朝并入了元王朝。从长远来看,宋是文化上的胜利者,他们融合了元王朝的蒙古人,百年之后,进入中国的蒙族自愿地加入了\\\";文化中国\\\";。也可以说,在军事上,宋亡于元;在文化上,元亡于宋。

六、宋代的相扑

宋代城市的相扑,和其他风行的争标、蹴鞠运动一样,最初也是起自军队——

宋太祖在戎旅之中,就曾制定过一条角力斗殴以较胜负、渐增俸缗、迁隶上军的“圣训之法”,这是非常明确的以相扑训练增强将士体质的措施。统一全国后,这条规定并未停止执行,皇宫经常从诸州解发强勇之人,训练他们成为专业的“相扑手”,并仍将其归为军队建制。

在实行用相扑锻炼体质方面,以南宋军队执行为最佳。岳飞、韩世忠在军中贯彻了“相扑”的练兵方法,常常在军中举行相扑比赛,倘若谁获胜,便将他另入一籍——每当押队的“旗头”缺少了,就从此籍中选拔。又让他们互相比赛相扑,决出其中勇力出众的,封为副将。

在宋代以前,没有哪一个时代,像宋代这样,给予相扑如此之高的重视。

宋初的调露子所著《角力记》中一段概括宋初东京相扑的面貌的话可以作证——

“自唐灭,寂寞无闻,纵有其人,散投诸国乡。今东京自梁祖以来,恶少者无不丛萃其间。旧例屠羊、豕者,必隶相扑管辖焉,贵益其脂膏尔,此亦近人馔之意也。于今高手者,朝廷重之,河南有庄宗之遗俗,故人多习焉。”

调露子又给相扑以“正名”。他开宗明义地提出:“夫角力者,宜勇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骋捷,使观之者远怯懦,成壮夫,己勇快也。使之能斗敌,至敢死者之教,男无勇之至,斯亦兵阵之权舆,争竞之萌渐。”

调露子的观点与《晋书》“相扑下技”及唐代对相扑“且多猥俗”的看法大相径庭。

宋代城市相扑已向较高深层次发展,像小儿相扑、女子相扑,就是非常独特,均为宋代以前或以后所未有、所鲜见。

小儿相扑,据《识余》记载,大致是:两小儿表演时,俯首,双手支在地上,像牛一样用头相触,互相较力,颇像两两戴牛角相抵的蚩尤戏。

七、宋代女子相扑

和男子相扑形式一样,裸.露颈项臂膀,乃至腰围,所以被人称为“妇人裸戏”。

女子相扑,曾在东京皇宫外面的宣德门广场上,为皇帝与市民表演过,当时万头攒动、热闹非凡的场面使司马光犯颜直书《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臣愚窃以宣德门者,国家之象魏,所以垂宪度,布号令也。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万民之众,后妃侍旁,命妇纵观,而使妇人裸戏于前,殆非所以隆礼法,示四方也。”

尽管司马光提出了“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但提归提,并不妨碍女子相扑在城市体育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临安,以“女厮扑”闻名的就有张椿等十名之多。

“厮”含有互相之意,女子角抵不称“相扑”,而为“厮扑”,乃是取女性身单力薄之特点,含贬意。与“女厮扑”类似的还有“女飐”,它是正式相扑的前奏。临安女飐为数不少,有嚣三娘、黑四姐、韩春春、绣勒帛、锦勒帛、赛貌多、女急快等。她们在男子相扑之前,使用类似“水流星”的利于急速展转的“飐”,打开场子,招呼观众,制造气氛,待市民围拢过来时,正式相扑开始,女飐便退下……

这种现象在宋代城市是很普遍的,它表明相扑强身健体的本色在减弱,搞笑逗乐、极力迎合市民欣赏需要的成份在相扑运动中逐渐增强。如“戾家相扑”——

“戾家”,是临安的常谚俗语,当时有“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的话,可见“戾家”一语,寓有不学、不内行的意思。张端义也曾用“两制皆不是当行,京谚云‘戾家’是也”来嘲笑那些做事不行的文人才士。

称“戾家相扑”,不过是由于相扑手众多,不得不标新立异,自立贬语独为一家,用来吸引观众。既然以“戾家”自我标榜,在表演相扑时,自然就有引人发笑的戏耍性动作。这使相扑越来越耐看,常见的“乔相扑”就是这种类型的项目。

当时的著名相扑者有撞倒山、铁板踏、宋金刚、曹铁凛、周急快、杨长脚、金重旺、18e拧9愦笸贰10诎死伞8抢醋 10涞鄙健14话翁酰鹊龋趾苣芴逑殖鱿嗥说募薄1510荨18氐燃际跆氐悖上胨潜玖於说牟环!

还有唤张关索、严关索、小关索、赛关索的,显然是在刻意模仿三国武将关羽之子关索之神韵。据传:关索年少美容仪,故有“花关索”之称。他武艺高强,又有“英雄男子”之誉,真是美勇兼具。

到了宋代,龚圣从“病关索杨雄”生发,作出了“关索之雄,超之亦贤”的崇高评价,关索更是被市民奉之若神明。故余嘉锡先生认为:“盖凡绰号皆取之街谈巷语,此必宋时民间盛传关索之武勇,为武夫健儿所忻慕,故纷纷取以为号。”

北宋朝廷在金兵入侵的时候,怕城中善于相扑的“小关索”李宝闹事,将他和其他16人急捕入狱,然后枭首示众。一个相扑手在宋政府眼中就可以构成这样可怕的威胁,这就比较容易理解,宋代城市中的相扑手为什么纷纷以“关索”命名自誉了。

遗憾的是,宋代的历史著作家并未记下“小关索”李宝的具体情况,这使我们无法了解到更为细致的相扑场景。在这方面,要求助于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市民生活。在《水浒传》中,相扑手和好相扑者很多,如蒋门神就是靠相扑本事夺了“快活林”,武松则又靠相扑的“玉环步,鸳鸯脚”,夺回了“快活林”。“闲汉”出身的高俅也会相扑,自夸“天下无对”。还有只一跤便摔翻了李逵的焦挺,则是“祖传三代相扑为生”的职业相扑手,他们家是“父子相传,不教徒弟”……

作者有话要说:不小心进来的,请在正式更新后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