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待人处世中朋友相交,应该“以情会友,别无所求”。谁要是在交往中过分看重对方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他、利用他,就会被认为“太势利”。
但是,待人处世厚黑之道的看法却恰好相反,认为社交有信息共享、情感沟通、相求相助和相互利用这四个基本目标,绝对不能只强调信息共享、情感沟通而拒绝相求相助和相互利用,更不能把相求相助和相互利用都当成“势利”来看待。
我们不妨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既不能与你信息共享、情感沟通,也不能与你相求相助,更没有丝毫可以利用的价值,你会与他交朋友吗?恐怕不会。可见,人际交往还是有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目标的体现,拒绝目标,也就是拒绝交往。
与人交往,首先,要认清目标,接着找有相同需求的人,最后与之联系,建立关系。有人单靠直觉与人相交;有人则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交往的圈子。前者往往难以预料结果如何;后者比较知晓拉关系的“天时地利”。
善于与人相交的“势利”之人,是标准的厚黑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会、洽谈公事的会议还是私人聚会上,总是能掌握时机。对这些“沟通大师”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历险记,会议室、酒吧、街角、餐厅,甚至在澡堂里,处处都可以“增广见闻”。只要你多走动必有收获。
既然与人交往要视其利用价值而定,但对方的“利用价值”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精通厚黑之道的人会结交有名望的人抬高自己的身份,或者掩盖自己的不义之举。
例如,萧望之本是汉朝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又是当世名儒,因受奸臣石显之排挤,心中积愤,自杀了。他的死,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都说是石显陷害致死。
此时,石显已任中书令。他听到这种议论,胆战心惊,担忧天下儒生群起而攻之,就想出一个计策,前去结交一位经学名家。此人名叫贡禹,字少翁,琅玡人,以博通经义、品行高洁而闻名当世。宣帝时征为博士,做过凉州刺史、河南令。元帝初即位,征为谏大夫,多次向他询问政事,虚心听取他的意见。贡禹鉴于连年歉收,郡国贫困,朝政腐败,曾几次上书抨击朝廷奢侈,建议元帝选贤任能。诛奸邪,罢享乐,修节俭,轻赋役。这些建议多被元帝采纳。朝臣多仰慕贡禹,乐于同他交往。
石显要结交贡禹,不是因为贡禹提出的建议利国利民,而是要借助贡禹的盛名,来掩盖自己的罪责。石显登门拜访,贡禹不便拒绝,只好虚与委蛇。为了讨好贡禹,并表明自己为国荐贤,石显多次在元帝面前称赞贡禹的美德,又荐举贡禹为光禄大夫。后值御史大夫陈万年死,又荐举贡禹继任。这时,许多人都认为石显能如此荐贤举能,怎会嫉妒、谗毁萧望之呢?贡禹虽多次上书元帝建议诛除奸佞,但却无一次涉及宦官、外戚。这分明是贡禹以此表示对石显荐举自己位列三公的感激之情。石显借荐举贡禹的美名给自己涂上一层脂粉,隐藏起凶相,装饰成善面,蒙蔽那些不知情者或糊涂者的眼睛,以逃脱害人的罪责。然而风头一过,石显仍专权横行,凶相毕露。现在看来,石显结交贡禹,就是典型的“势利”行为。
“势利”只是一种交际手段,它本身并无好恶之分,只是运用的人不同而已,只要运用到正当之处,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处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