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加更,再次感谢书友89学长的月票。
梁祯与关羽的上一次见面,是在十多年前的邺城,那一日,梁祯亲自率领十数名文武,给刘备的南征军送行。当刘关张三人的背影,越缩越小的时候,梁祯曾经问过黑齿影寒一个问题:放虎归山,是对还是错?
当年,梁祯口中的“虎”,可不仅仅是刘备,还有面如重枣,威而不可犯的关羽。虽说,那时的关羽,麾下兵卒不过千数,但他单骑斩颜良的战绩,已经充分地证明了,此人有着堪比霸王的勇略。而这两年,关羽在荆州的表现,以及前不久,全歼张郃部的战绩,更是向世人宣示着,他有不亚于“韩白卫霍”的才华。
梁祯清楚地记得,当时黑齿影寒的回答是:任何选择,都有它的代价。不错,当年梁祯没有杀刘备三人,从而保住了自己的名声,并以此招降纳叛,最终开拓下了这“天下九州得其六”的基业。但今日,也到了“还债”的时候了。
不错,关羽自打歼灭张郃部三万精兵后,威震华夏。不仅许县等地的梁郏、孙狼更为猖獗,就连北方的邺城和中牟,也屡生祸乱。
原来,梁祯在蚕食河南四州的时候,基本是每到一州,都会将当地的豪强大族中,为首的那一家,连同家眷迁往邺城,以为人质。当然,这里的人质可不是一般的人质,这些人在魏庭之中,也是有官职的,不少人还有着相当的实权。
而耿纪、金祎等人的叛乱,以及关羽在樊城的大胜,则让他们看到了机会。因为耿纪等人的叛乱虽然被贾诩等人镇压了下去,但其中耗时,却达十日。而且邺城是一直到耿纪等人作乱的第十五天,梁武率军赶至后,才逐渐恢复秩序的。魏庭如此低下的平乱能力,无疑给了这帮人极大的鼓舞。
这帮人的首领,是一个叫魏讽的人。魏讽,字子京,济阴人。其人有狂才,以文论著称,但他的最厉害的武器,却不是手中的刀笔,而是那张嘴。原来,他在尚未出仕之前,就游历于中牟与邺城的各大公侯贵人之府,至于此二地定期举行的“月旦评”,魏讽更是常客。
而无论是与公侯贵人结交,还是在月旦评上以文会友,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要想说服别人,就免不了辩难。魏讽的厉害之处,就在这里——当年中牟与邺城的士子,没有一个能够辩得过他的。
这可是莫大的殊荣,要知道,就连当年名震河朔的杨修杨公子,在月旦评上时,也不能做到所向披靡呢。这人间就是如此现实,当你做到了所有人都做不到的事时,此事带来的名与利,自然全是你的。就这样,魏讽依靠无人可敌的辩才,迅速在邺城与中牟播名。
弱冠那年,魏讽遇到了他这一生的第一个贵人,司隶校尉钟繇。当时,梁军已经败于汉中,西州集团分崩离析。而钟繇,作为西州集团的重要一员,虽说没有受到牵连,但在逐渐被关东系占据的魏庭之中,压力自然是与日俱增。因此,为了摆脱困境,钟繇决定,通过向梁祯举荐人才的方式,来加深自己的影响力。
魏讽就这样,被钟繇举荐到太师府中。当时,梁祯正在筹备称王之事,恰好就需要如魏讽这般,既擅长文论,亦擅长辩难的人,来替自己“舌战群儒”,扫清舆论上的障碍。于是,梁祯在跟魏讽详谈了半个时辰之后,便拜他为西曹掾,专掌文论事。
果然不负梁祯所望,在魏讽的主笔下,士林中的舆论,也渐渐地向梁祯倾斜了。梁祯大喜之余,对魏讽自然是更加器重。并在几次宴会上,向刘廙、王粲、宋忠等当世名士,引荐魏讽。
梁祯的本意,是让魏讽在跟这些当世名士的交往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境界。但怎料,梁祯的好意,却极有可能在数年之后,让他辛苦拓下的基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之中。
因为魏讽并不“忠”于梁祯。其实,这宦海之中,也从没有绝对的忠诚,要笼络人心,要么谈俸禄,要么谈名位,要么谈志向。比如,像杨奉、张燕等黄巾将领,梁祯给的就是厚禄;而对华歆这种最恋权重名的士人,梁祯给的就是名位;而对荀彧这种“王佐之才”,梁祯谈的就是志向。
而在梁祯眼中,魏讽属于第三种人,因为其年少成名,且又生于富贵之室,故而对厚禄与名位,都没有表现出太大的追求,因此他所追求的,就只能是志向。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嘛。
只是,人的志向,也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不说别人,就说梁祯自己,谁能想到当年那个未冠戍边,血洒三边的少年,如今竟然成了天汉的头号“乱贼”呢?
魏讽也不例外,只不过,谁也不知道,有“狂才”的他,究竟是因年少热血,还是认为在梁祯这里,实现不了他的志向,总之,他跟南边的刘备,勾搭上了,并且愿意助刘备一臂之力。
魏讽先依靠他的狂才,取得了王粲的两个儿子,大儒宋忠之子,原荆州从事刘廙之弟,以及曾在荆州游学的尹默等一大帮有着荆州背景的士人的信任。而后又充分地发挥了他过人的口才,在这些人心中煽风点火,以求拉上他们,一并作乱。
当然,魏讽的这些举动,也是不可能完全瞒住所有人的,比如左冯翊郑浑之侄郑袤,素以识人名的北地人傅巽,乃至刘廙本人,也都看出了端倪,并且再三告诫自己的亲友:讽奸雄,必以祸终,子宜绝之。
有的人或许会觉得奇怪,既然魏庭之中,已经有为数不少的人看出了魏讽的野心,那为什么梁祯还不动手铲除魏讽,以绝祸患?莫非梁祯是不知道还是怎的?
梁祯确实不知道,因为这些人虽然以“魏讽必反”来告诫自己的亲友,莫要与之相交过密,但还真没有哪一个,上书梁祯,以劝告之。为什么会这样?
一来,魏讽到底是名士,虽然其所言所谈,皆让人明白,此人终究不会屈膝人下。但再怎么说,大家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要是出卖了他,以后还混不混了?须知,就在几十年前的灵帝朝,士人之间,还以窝藏被朝廷通缉的“党人”为荣呢。
二来,魏讽是太师府西曹掾,颇受梁祯器重,虽然他有谋反的意思,但到底没有付诸于行动,也就是没有实据,要是此刻,有人上书梁祯,说魏讽必反,梁祯是会称赞这个人“一心为国”呢?还是大骂这个人“谗言害人”呢?
三来,大伙虽然默认了梁祯称公称王,但那毕竟是因忌惮梁祯手中的刀,而不得已从之,但大伙心中,还没有服气呢。换句话说,大家心中,都尚未认可梁祯这个“利益代言人”,因此如果刘备要来争,大家也不反对。毕竟谁赢了,谁肯保障我们的利益,我们就听谁的。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就连作为梁祯的耳目的辑事曹,也选择了沉默。毕竟,刘若也不是“皇亲”,也得顾虑着自己的名声以及在士林之中的人缘不是?要真将所有人都得罪干净了,以后自己遇上事情的时候,还有谁愿意替自己说两句公道话?
魏讽是个挑选时机的高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发难的时机,恰恰在梁武奉梁祯之命,率兵返回蓟城之后。此时,又恰逢梁军在樊城大败,梁郏、孙狼等人“气贯长虹”之时。可以说,此时的邺城,就是整个魏庭的软肋,而且它还因贾诩的离去,而几近完全敞开了大门。
只不过,令人惊讶的是,魏讽的目标,不在邺城,而是在数十里之外的中牟,因为在魏讽看来,进攻邺城是必然失败的,例子就是尸骨未寒的耿纪等人,因此他将目光落在了中牟,这个天子暂居之地。
魏讽的意思,是要趁着中牟防备空虚之机,突入天子行宫,“解救”天子,而后以天子的名义,宣布梁祯为逆贼,号召天下人,共同诛杀梁祯及其三族。并且,为了将压力降低最低,魏讽还认为,讨伐梁祯的诏书之上,应该点名,仅诛梁祯三族,其余人等,无论在魏庭身居何职,尽数赦免不问。
这是一条绝对的毒计,因为此时,能够完全镇住魏庭六州的人,只有两个,一个就是梁祯本人,第二个则是黑齿影寒。但他们俩,一个被关羽死死地拽在南阳,另一个则远在凉州。根本就是远水难救近火。
而除了梁祯和黑齿影寒外,还有两个人,能够勉强被大伙接纳,成为六州之主,一个就是储君梁茂,另一个,则是梁武。但此刻,梁茂正身陷于陆浑的尼扎之中。唯有已经返回蓟城的梁武,可以在闻知中牟生乱的第一时间,赶回中牟平乱。
但如此一来,梁武的功劳就要远远超过梁茂了,毕竟,要不是他百里驰援,还真保不准,魏讽等乱贼会挟持天子,做出什么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呢。
所以说,魏讽此计,成可扰动天下大势,败了,也能让梁武和梁茂这两兄弟,永远陷入到功名与父命的争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