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且富有时代意蕴。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人类价值诉求的新表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国际社会和全人类奋斗的理想目标、国际秩序的新理念和新方向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新突破。

一、人类价值诉求的新表述

价值是关于好、善、美、正义等概念的抽象表述。按照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的解释,价值是指想要实现而又尚未实现的东西,即自由。马克思主义则立足于对人类对象性活动、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尺度”的理解,用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客观过程和结果来说明价值产生的秘密和本质,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尽管文化差异产生了不同的价值理解,但东西方都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利益作为最高追求,亦即价值诉求。这样,不同主体受具体环境的影响,价值诉求的具体内涵必然存在差异。随着人类联系性的加强,共同认识的不断增多,一些价值理念被普遍接受。《联合国宪章》序言关于建立联合国缘起的论述,是迄今各国能够普遍接受的共同价值诉求。即“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并为达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方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2]这是人类价值诉求表述第一次被普遍接受。

但是,《联合国宪章》的表述忽略了现实世界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利益要求的特殊性,回避了文化差异对人权、人格尊严、人类福祉等的不同认知。和谐世界理论把和谐世界高度概括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这就在价值本质、价值追求上做了科学、合理、可行的解释:第一,和谐世界追求平等民主、互利共赢、文明多样、安全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目标,这就把近代以来人类在自身发展进程中所凝练的共同价值观做了集中的阐述,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追求。第二,和谐世界揭示了人类价值诉求中包含的利益追求。实现人类的价值,归根到底是要使人类获得最大的“好处”。[3]这里就包含了利益关系的调整。和谐世界理论强调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民族、各国家的共同利益,因而是切实可行的。第三,和谐世界理论强调和平的持久和繁荣的共享,代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实现了观念、目标、路径(手段)的高度统一。

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自从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4]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就超出了民族的范围。西方学者围绕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提出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思想观点。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乃至冷战后建构主义的学说,都力图按照自己的观念实现西方统治下的和平。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发现,为人类提供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合作与和谐的丰富思想,为正确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事务,开拓了广阔空间。

和谐世界理论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深刻认识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从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战略与长远高度,以“建设”的思维特点,赋予认识和改造世界以新的观点与方法。第一,和谐世界理论强调以物质第一性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立足于通过建设、实现世界和谐的良好目标,立足于通过构建良好的国际关系秩序逐步实现世界和谐,把以往改造世界的观点从无法实现的理想转化为能够实现的目标。第二,和谐世界理论强调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既承认追求和平、稳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理想,是国际社会的应然状态,又承认现实国际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客观存在,通过改造不和谐因素达到世界和谐。第三,和谐世界理论强调和平的观点和方法,高举和平的旗帜,树立和平的目标,立足于通过和平的方法,而不是像传统国际关系中以强权、威胁、武力、战争达到新的“和平”或“和谐”。第四,和谐世界理论强调以协商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与争端,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建设和谐世界的观点和方法,克服了现存国际关系中不公正、不合理、不平等的观念和做法,有助于从根本上改造世界、建设世界。

三、国际社会和全人类奋斗的理想目标

人类社会最终将走向何方,这是人类始终高度关注的问题。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人类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提出了许多关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奋斗理想。近代以来,第一个人类理想目标的描述,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斗争中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等,倡导“永恒的正义”、“永恒的真理”。这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人类理想,“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5]第二个人类理想目标的描述,是空想社会主义在探寻人类解放的实践中,提出了“和谐新村”、“和谐世界”等理想目标。在他们看来,世界和谐的理想目标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他们在实践中设计的和谐世界是从外面强加于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6]第三个人类理想目标的描述,是以《联合国宪章》为标志的一系列国际关系文献所倡导的人类理想目标,主张建设一个“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7]的世界。以此为基础,关于世界和平发展目标的论述十分丰富,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激励人们为实现美好目标而奋斗的作用。

和谐世界理论也是关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发展目标的具体体现,但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和谐世界所表达的理想目标,不是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发展目标的概括,而是对国际社会发展进步整体目标的综合概括,它所反映的是一个目标体系。在这个目标体系中,有国际关系的总体要求,即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同时,又把这个总体目标分解为五个具体的目标,即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具体规定。第二,和谐世界所表达的理想目标,强调其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和谐世界理论在阐述理想目标的问题上,做到了三个相互联系:一是把中华民族的长久理想追求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取向联系起来,二是把国际社会维护和平发展的当前任务与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共同理想联系起来,三是把对理想目标的追求与推动建设国际新秩序的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了关于人类理想目标确认上的重要创新和发展。

四、国际秩序的新理念和新方向

秩序是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家组织等。现行的国际秩序是在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基础上,经过冷战后的改造而形成的国际关系秩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各国的要求,但归根到底还是以大国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秩序。冷战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许多国家从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美国前总统布什声称:“应该让冷战后的新时代充满美好的前景,让它成为一个自由的时代,一个让所有人民得到和平的时代。”[8]在美国华丽语言的背后,是通过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对全球和地区事务的干涉,全力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形成美国单边主义下的国际新秩序。

中国对冷战后建设国际新秩序有深刻的思考和积极的举措。早在1988年就提出了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并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开展了积极的外交行动。进入21世纪,我国建设国际新秩序的构想不断完善。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四项基本主张,对尚未根本改变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给予了针锋相对的回应。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想和主张。建设和谐世界的五个目标,实现了国际秩序理论的创新和方向的明晰:第一,和谐世界理论主张的国际新秩序是和平的秩序,而非冲突的秩序,它强调以和平为出发点、以和平为目标、以和平为手段,构建反映和体现和平要求的国际关系秩序。第二,和谐世界理论主张的国际新秩序是协商的秩序,而非强权的秩序,它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各国的事情由本国决定,国际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第三,和谐世界理论主张的国际新秩序是发展的秩序,而非停滞的秩序,它强调在推进发展中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五、国际关系理论的新突破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奠定了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同时代发展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创立当代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面对21世纪新的国际形势,面对世界各种国际关系学说的不断发展,需要中国以创新的精神发展国际关系理论。和谐世界理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国际关系理论实现了新的突破,“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当代国际关系话语体系”。[9]

作为“全新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和谐世界理论是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发展。当今世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是基于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哲学的发展史之上的。其核心概念是“权力”和“利益”。从这里衍生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理论框架,为现当代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演变提供了学术注脚。按照这套理论和它所确立的话语逻辑,任何大国的兴起,必然导致国际均势的颠覆,世界格局也势必重新洗牌;新兴国家与老牌霸权必定发生冲撞,战争不可幸免;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不可能和平相处;不同文明不可能相互包容,“文明冲突”不可避免;中国“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只是一句空话或权宜之计,“中国威胁论”是理所当然。然而,西方这套国际关系理论既无法解释丰富复杂的国际关系现实,无法解释当前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潮流以及全球化的新趋势;又无法解释源自东方的国家关系行为。例如,六百年前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为何仅是宣示敦睦亲善而没有占领其所发现的非洲大陆?“建基于中国文化主体性和独特性之上的和谐世界理论,构建了中国式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10]

作为“全新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和谐世界理论创建了一系列国际关系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概念、新范畴。所谓新观点,就是以“和”为核心的世界和平观,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和平和更高境界的发展,提供了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所谓新方法,就是突破从本国思考世界的传统方法,而是从世界去思考并寻求和谐之道,超越了“民主和评论”、“文明冲突论”等狭隘的国际关系方法。所谓新概念,就是提出了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新概念,如和谐世界、和谐地区、和谐周边、和谐机制、和谐秩序、和谐文化、和谐外交、和谐合作环境、和谐度,等等。所谓新范畴,就是围绕建设和谐世界,阐述了和平、发展、合作与和谐的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和谐与斗争的关系,和谐相处与相互竞争的关系,和谐外交与和平外交、和解外交的关系,东方和谐观与西方和谐观的关系,等等。上述新观点、新方法、新概念、新范畴的提出及其阐述,代表了一个新理论所应具有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 《联合国宪章》,见《世界人权约法总览》,928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在汉语里,利益的词义就是“好处”。讲个人利益,就是对个人有好处,讲民族利益就是对民族有好处,讲人类利益就是对人类有好处。但是,对不同的主体而言,“好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对甲方是好处,可能对乙方恰恰是“坏处”。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联合国宪章》,见《世界人权约法总览》,928~929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8] 《和谐世界:胡锦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话语体系》,载《中国评论》,2006(2)。

[9] 《和谐世界:胡锦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话语体系》,载《中国评论》,2006(2)。

[10] 《和谐世界:胡锦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话语体系》,载《中国评论》,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