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节 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炎黄

据张辽称,昔日与马腾联盟而盘踞于凉州一带的羌人,因马腾兵败而溃散,撤出凉州地区;却在益州西部收拢残军日益壮大,对益州一带的安全造成很大的潜在威胁。【..】益州刺史陈矫,就此事元老院,被张辽主动接下并在此时向曹冲禀奏。

改革中对军情奏有特殊规定:无需通过众议院审议,而是直接交元老院,甚至是皇帝手中。由于目前羌人尚未有所动作,只是对益州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而益州刺史陈矫没有把这份军情直接呈报给曹冲,而是递交到元老院。

不过,吴凡却是通过张辽这一举动,反思到改革中军情奏的一个弊端,那就是不够透明。试想如果这份军情被别有用心的元老私自压下,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由此带来的后果可就十分严重了。

虽然在严密的监察体制下,又有众议院投票限制,所通过的元老们基本都是廉明自律的。但是,就怕万里有个一。由此,这个关于军情奏的程序还需进一步调整,使其公开透明,让所有元老在第一时间就全知道。而不是有一名元老接下后,其它人就再不知情。

改革就是这样,打破旧的体制的同时它不可能一步到位,很多时候需要一点点摸索着来。吴凡的十五项改革亦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他要争取多数臣僚支持自己的根本原因。

张辽的军情禀奏完了,众位元老的争论由此展开,争论的焦点为主和与主战,分成两大派。

主和的元老们认为,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战乱,百废待业,国力调弊,这个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与外族争战,尤其羌人居住的地区苦寒偏远,中土人极不适应,若是劳财伤民的远征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不但助长羌人的士气,令其心中对中土的忌惮全消,接下来还会主动攻打我们。不如采取怀柔的策略,赠予他们一些金珠翠帛之物,再封赐他们首领一个有名无实的朝中爵位,以示我们将他们视为一体,并无攻伐之心。则边境可保泰平,国家可全力发展。

主战的元老们则认为,现在我们刚刚结束了战乱,全国兵马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和平时期所不能比及的。尤其诸多战将都是从大大小小的战阵中冲杀过来的,每个人都是真才实料,而不是和平时期的将军那样都没什么战阵经验,一个个都是花架子。这也是为什么往往每个朝代开国之际疆域都能得到扩展,守国之际疆域往往就会缩小的原因。值此兵强,将勇之际,岂可放任羌人不理?正应该集中兵力,将之彻底击溃,扩展版图

双方人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曹冲坐在面微皱着眉头看着元老们争论,一时也没个主意。最后,只好把目光看向吴凡。

相对于这些争论得面红耳赤,唾沫星子横飞的元老们,吴凡却是异常安静,从始至终未发表任何观点。而吴凡的军事指挥和战略眼光,又是这些争论中的元老们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那么在最终拍板之前,曹冲肯定要以吴凡的见解为主要参照点。

“八叔,您对羌人威胁益州安全这一军情,有何看法?”

曹冲问吴凡道。

正在争论不休的元老们,听到曹冲问起吴凡的意见,顿时息声屏气,整个大殿静悄悄的,众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听吴凡会说些什么。

只见吴凡收回心神,向曹冲拱手道:

“陛下,以臣来看,我们对羌人的所采取的立场应该是……战”

听及至此,那些主战的元老们都像找到了主心骨一般,扬眉吐色,颇有些得意地看着主和派。而主和派的元老们则一个个灰头土脸。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些人心中不服,认为自己的主张并没有错。

吴凡在说完这句话后,从座位站起,转回身看向殿内众位元老,道: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这昭明殿的殿门梁,由于历时年久而质地糟松,随时可能塌陷下来。现在,有两个方法可以防止它突然塌陷伤人:一是用一根木方顶住门梁,二是直接把门梁换掉。第二种方法相比第一种方法,耗时久而且工程较大,但是,它却可以一劳永逸。而第一种方法,只能算得是一种权宜之法,梁的危险依然仍在,它仍然可能随时伤人。”

听到这里,那些原本的主和派们也有许多人开了窍。吴凡继续道: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羌人。他们居于苦寒之地,对中土必然垂涎;如此,我们送它金珠翠帛等苦寒之地稀之物,非但不会阻断他对中土的,反而还会令其对中土越发贪婪。眼下,我们虽然百废待兴,国力衰弊,然而,我们的军队和将领却是和平时期无法与之相比的。现在我们远征羌人,虽然付出较大;但若是换在以后的和平时期,军队和将领都已懈怠,那时若是羌人反乱,则我们要付出相比此时五倍甚至十倍的伤亡与代价。所谓长痛不如短痛,这个道理,我相信在座的诸位都能懂。”

吴凡的改革,不仅允许人民对官方有不同的看法,就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观点。对于官员来讲,同样也是如此,杜绝一言堂。不论是元老院,众议院,还是监察司,地方州府,当在同一件事持不同观点时,不必在乎彼此官职高低,只要你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那就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观点描述清楚,说给众人听。

只因,真理从来不怕辩论,辩论只会让真理越发耀目生辉。只有谎言才总是压制不同意见,竭力排除异己。

不过,吴凡的这一观点,却使所有元老们都无从辩驳。最终,曹冲依照吴凡的意见,决定对羌人开战

但是,具体怎样做,曹冲却是没个主意,只得再求助于八叔吴凡。吴凡则提议,将荆北刺史李湛,与益州刺史陈矫暂时互调,并将李湛官职提升为益州牧,总揽益州军政双权。文聘、臧霸、张任等李湛手下原班武将亦随同前往益州。

对于徒弟李湛的能力,吴凡相当了解。由于益州与中原距离遥远,远征军达到益州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保证这段时间益州的防务全无错失,吴凡因此将擅长统兵的李湛替换纯粹的治政官陈矫。

此外,南中刺史袁绍、雍州刺史诸葛谨,也都提升为州牧,总揽军政双权,全力协助益州防备羌人。

至于派出的远征军,人数定为三十万,加益、雍、南中三州的军力,可使出征羌人的总兵力达到五十万左右。

统兵将领方面,骠骑将军张辽主动请缨,曹冲准奏。另外,又派出吕布、华雄、颜良、文丑、典韦、许诸六员猛将随同出征。

最后,吴凡又提议,让周瑜和陆逊两人也参加这次远征,辅助张辽出谋划策。获准。

这些提案,经过一番整理后,由文官送交众议院投票表决——改革规定,皇帝调动军队,需以国家和人民利益至,并经众议院投票通过,方可实行。

提案送交到众议院后,明天早朝就会给出投票结果。曹冲见所有元老再没有其它的什么事,便宣布退朝。众位元老起身向曹冲致了一礼,转身离殿。

走出昭明殿的时候,就见荀彧正向这边走来。

自从接手创建信仰这个工程后,荀彧等九名能臣当真是一丝不苟,殚精竭虑。虽然他们九人全部被曹冲指定为元老,并且全部获得众议院投票通过,不过,由于信仰创建工作十分紧迫,因此这九人在这三个月里还从没在昭明殿露过脸,而是一直在忙着手头的工作。

见到吴凡,荀彧脚下又紧走几步,他这次就是为吴凡而来。

来到吴凡近前后,荀或道:

“吴大司马,信仰创建工作已经大体完成,现在还有一些具体事节需要征求您的意见。”

吴凡没有立即回应荀彧,而是左右看了看,见没有谁注意自己这边,这才与荀彧边走边道:

“哦?是什么事,说来听听。”

荀彧便把心中的疑问一一向吴凡道出,包括如何向民间推广信仰,如何任命推广信仰的人员,薪资从何处取得,又如何与官府划清关系?

吴凡想了想,告诉荀彧:在地方,预计以每个县为单位设立一处信仰推广部门,统称为龙观祠——取字意为:被龙所关注的地方注:后期为了避讳与英烈祠的名字相近,突出英烈祠的唯一性,“龙观祠”被简化为“龙观”,观读四声。自那以后,全国除英烈祠外,再无以祠命名的建筑。毕竟,新创建的信仰中,突出汉人为龙的传人,由此,必然要将龙刻意表现出来。

至于推广信仰的人员,由从全国各地方挑选的德高望重之人组成。数量不求多,但求每个人都必须过关。把这些人经过一些潜移默化的培训后,最主要的就是让他们对于信仰中所神话的描述深信不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传播信仰的过程中,将这份深信不疑感染给民众。这些人的职位统称为“神使”,相当于牧师,是基层传教人员,往一层为“大神使”,再往一层就是“神使长”。传播信仰的初期,由于有吴凡和荀彧等人主持大局,相关人员的任命比较简单,日后自然会逐步完善。

虽然预计为每个县都要建造一座龙观祠,但是,龙观祠必须得有神使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信仰传播的初期,龙观祠的建设不可能一下子就遍布全国,而是有多少合格的神使,就建设多少龙观。

神使等传播信仰人员的薪资,最初从国库调拔。预计数年之后,随着信仰的普及以及人民对信仰的认可,就可以设立捐献机制,由人民自愿向龙观祠捐献,用这些钱作为神使等神职人员的薪资,以及建造新的龙观祠的经费。由此摆脱官府对信仰的影响,令二者划清界限。民众所捐献的钱,要做到绝对地公开透明,绝不允许有私吞公吞,以及帐目不清等现象。

实际,每个宗教都需要竭力维护自己在教民眼中的至高无的形象。对于神职人员的任命都是异常的谨慎和小心,以免造成自己的宗教在教民心中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不同于政府机构的强权本质,一旦被教民所抛弃,想再挽回简直难比登天。

吴凡的回答令荀彧堆积在心头的疑问一一解除。最后,荀彧向吴凡询问:这个信仰总该有个名字,不知将它如何命名?

吴凡沉思了一会。这个信仰的本身,所神话的高高在而又不容置疑的两大主旨,分别是“龙的传人”和“龙黄子孙”。遍布各地的龙观祠已经将龙的主旨刻画了出来,那么在命名,就称它为——炎黄注:后世演化为“炎黄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四大宗教

……

半年后,公元201年初春。

以洛阳为中心,长安,河内,汉中,宛,新野,襄阳,陈留,许昌,濮阳,邺十一个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炎黄教的初步传播。从事传教的神职人员一共有五十四人,相应地共建设龙观祠五十四座,分布在这些络之内。

由于炎黄教的教义,汲取了十大学派之典世学说,诸如兼爱,诚信,仁孝,忠义,宽容等等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以及它所神话的龙和炎黄二帝,更是令民众心中一直存有的神话情结得到寄托,由此,炎黄教传播十分迅速。而其它地区尚没有建设龙观祠的民众,则纷纷远涉百里千里,慕名前往这些城市,只为听一场神使布信讲义。

鉴于此,为了扩大炎黄教的影响,和民众对炎黄教的虔诚,吴凡又暗中授意,将每个月的“十”即初十,二十,三十定为祭拜日日后演化为“寄拜”。因为“祭”字毕竟有些沉重,每个月都要举行三次有些不适。“寄”则代表向先祖炎黄二帝遥寄尊仰之情。教民在祭拜日前往最近的龙观祠听神使讲义,作仪式,向炎黄二帝忏悔心中罪恶,以求得到炎黄二帝宽恕,死后能与无数炎黄子孙一起,追随在炎黄二帝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