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使人思考的书一
1883年,一本有关大英帝国的巨着《英国的扩张》在伦敦出版。
在书中,作者西利爵士鼓吹道:“第一殖民帝国(指北美殖民地)的丧失是一种因祸得福。我们之所以丧失了那个帝国,乃是因为对殖民地采取了一种错误的理论。……英国仍可以证明美国做来毫不费力的事情,它也能够照办,那就是将彼此遥远的各殖民地联结在一个联邦内。”
英国国务大臣卡那封勋爵也在这个时期设计了大英帝国未来的政治蓝图,对英国的帝国政策做了一个总结和规划。
他认为,为了在南部非洲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英国殖民体系,需要建立一个联邦式的南非,囊括德兰士瓦、奥兰治和纳塔尔,以开普殖民地为领导,在这些自治的殖民地建立起英国式的议会代议制度,保护英国在南非的贸易利益和劳动力供应,并保证其属地和臣民的安全。
这种由自治的白人殖民地组成联邦的做法,也用在了加拿大(1867年)和澳大利亚(1901年)。
但是,英国人忽视了南非布尔人独特的民族特性。经过一百多年的磨难,布尔人已经远远不象他们的荷兰亲戚那样脾气温和、重商轻武。
干旱贫瘠的南非高原、颠沛流离的大迁徙和同土着之间无数的残酷战争,磨练并且重新塑造了他们的性格。
布尔人性格保守,吃苦耐劳,生活俭朴,崇尚武力,不愿意接受异族统治,对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和其他民族特性始终抱有自豪感。
这也是那些远离文明中心的边远地区人民(如美国西部、澳大利亚西部和阿根廷北部)的普遍性格。
在1877—1880年英国统治德兰士瓦的三年期间,布尔人的民族情绪尤其高涨,德兰士瓦和开普两地的布尔人联合起来,于1880年在开普敦成立了布尔人民族主义组织——阿非利卡人大会,阿非利卡人为南非荷兰人的自称,并且在独立的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也发展了分会。
这种特立独行、不屈不挠的性格,注定使得布尔人不能成为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忠顺臣民。
英国人统治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三年期间,并没有着手改善中下层布尔人的生活条件,也没有增加投资、改善当地的财政、经济和政治生活,反而允许英国商人进行土地投机、向布尔人补收以前欠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税款,引起了布尔人民广泛的不满情绪。
与此同时,英国人出兵在1879年消灭了布尔人最大的威胁——强大的祖鲁王国,俘虏并流放了国王塞提瓦约,将祖鲁王国故地划分为十三个酋长领地。
英国—祖鲁战争解除了布尔人的心理负担,布尔人复国之后的最大威胁被解决掉了。
1880年9月,为了从土著手中收缴金伯利钻石矿作为工资发到黑人劳工手里的大量枪支,在英国保护国巴苏陀兰(今莱索托)发生了缴枪暴乱。
英国驻德兰士瓦的主力部队南下镇压暴乱,留在德兰士瓦的英军总数不超过三千人,只驻守在比勒陀利亚、吕斯滕堡、莱登堡、斯坦德顿等几个重要城镇,防务空虚。
是年12月16日,五千多不满英国治理的布尔人聚集在帕尔德克拉尔举行国民大会,宣布进行武装反抗,恢复南非共和国,升起共和国镶嵌绿边的红白蓝三色国旗,推举在布尔人当中德高望重的保罗-克鲁格、皮埃特-朱伯特和小比勒陀利乌斯三人为首领。
同日,新组成的三人政府将南非共和国的独立声明送到了比勒陀利亚驻军的手中,英国人拒绝接受,下令各地驻军火速增援比勒陀利亚。
12月17日,布尔人市民和英国驻军的冲突在波切夫斯特鲁姆爆发。
12月20日,驻扎在莱登堡的英军第94团两个连驰援比勒陀利亚,在布龙克霍斯特干河遭到布尔民团的伏击,第一场战斗打响。
布尔人平日以骑马狩猎为乐,所以枪法极准,战术灵活,在交战中,英军247人中有77人阵亡,157人受伤,布军只有两人死亡,四人受伤。
如此悬殊的比率,似乎预告了今后若干年内英国人和布尔人作战的必然结果。
布龙克霍斯特干河战斗之后,驻扎在德兰士瓦的英军迅即被分割包围于比勒陀利亚和波切夫斯特鲁姆两地,坐以待毙。
1881年1月,增援的英军部队从纳塔尔殖民地出发,向德兰士瓦进军。英军司令科利将军率这支千余人的援军,西进德兰士瓦。
在纳塔尔与德兰士瓦边境的朗峡受到朱伯特将军的阻击,英军和布军在1月28日和2月7日两次发生战斗。
战斗中的英军还是采用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战术,排成整齐而密集的队形前进,听指挥官的号令射击,但是英军的保守并没阻止别国在近战战术的进步。
山上的布尔神枪手躲藏在石头和其他掩体后面,象平时在家乡用步枪打羚羊一样,一个一个地击毙英国士兵,这些可怜的士兵的尸体和鲜血阻止了英军的攻势。
2月26日夜,科利指挥650名英军士兵,试图夺取马朱巴山,从西边攻下朗峡。
午夜之前,英军到达山顶,可以俯视到山下的布尔营地。
科利的副官伊安-汉密尔顿,他后来是第二次英布战争时曾任南非英国远征军参谋长建议他下令挖掘战壕,但是科利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而是命令手下休息,准备第二天再发动战斗。
这时,山下的布尔哨兵发现英军已经登上山顶,为了夺回这个重要的制高点,朱伯特下令组织队伍对英军发动偷袭。
他们避开英军的登山道路,沿着陡峭而隐蔽的山壁向上攀登,登上山顶之后,他们对休憩中的英军展开了偷袭,山上的英军毫无防备,93人被打死,133人受伤,54人被俘,科利本人也在山顶被击毙。
布军方面,只有一人阵亡,5人受伤。
此时英国在德兰士瓦附近地区已无其他军队可以动用,又担心引起德兰士瓦境外布尔人的反抗,只好同意议和。
英军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格拉斯通内阁宣布辞职。
1881年3月6日,英国和德兰士瓦军队签订了停战协议,8月3日双方又签订了《比勒陀利亚协定》。
该协定规定,保证德兰士瓦可以建立在英国女王宗主权下的完全自治的政府,英国保持三项特权:
控制德兰士瓦对外关系。
保持对德兰士瓦同非洲部落关系的控制权。
战时英军有权借道德兰士瓦。
这里所规定的英国女王的宗主权,原是表示封建领主的古老词汇,在当时是一个没有先例的词语,不具任何精确含意。
布尔人明知该条约对其限制极大,但是迫于形势,只好企望通过以后修改条约来取消宗主权规定。
1884年,德兰士瓦总统克鲁格和副总统朱伯特来到伦敦,和英国人签订了《伦敦协定》,取消了英国对德兰士瓦的宗主权——英国人自然用模棱两可的字句对其埋下了伏笔。
不过总的来说,当时的英国人似乎已经满足于让布尔人的贫穷共和国在英国殖民地和黑人保护国汪洋大海的包围中延续这种半死不活、自生自灭的独立状态。
从1880年12月到1881年3月,英国和德兰士瓦共和国为时三个月的这场战争,后来被称为--第一次布尔战争。
大自然中最为人类喜爱的、黄澄澄沉甸甸的财富——金子,往往都喜欢把自己藏在极端荒凉不毛的地区--美国西部崎岖的岩壁,干旱的澳大利亚荒漠,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还有只生长着耐盐碱杂草的西德兰士瓦荒原。
1884年,伦敦协定签字仅仅几个月之后,在德兰士瓦境内发生了一件对于南非历史来说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大事,使得英国人对墨迹未干的伦敦协定追悔莫及。
在比勒陀利亚城和荒凉的瓦尔河谷之间的一个偏僻牧场上,两个探矿专家发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威特沃特斯兰德金矿,简称兰德金矿,南非货币兰特即以其命名。
这一带的地下绵延着几条硕大无比的金矿脉,最主要的一条含金砾岩层长达30公里,其黄金储量超过地球上可开采的黄金储量的40%,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
世界各地的淘金者们闻讯蜂拥而至前往南非,试图象在澳大利亚或者美国西部那样,用自己的双手、汗水和勤奋开采出金沙,就象金伯利城一样,他们用帐篷和简陋房屋搭建起了另外一座拓荒城——约翰内斯堡。
但是对这些满怀希望的淘金者来说非常不幸的是,兰德金矿的主体部分和金伯利钻石矿一样,品位比较低,而且很多矿脉埋藏在地下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深处。
那些浅露在地表上的富矿很快被开采枯竭,剩下的矿脉只有采用大规模的爆破采矿,现代化机械选矿,以及先进的氰化法来淘金,才有利可图。
这就需要从国外,尤其是英国,进口大量的机械、炸药和其他化工产品,这一点对后来英国人和德兰士瓦人之间经济冲突的发展很重要。
因为受到上述自然条件的限制,众多小采矿公司和淘金者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纷纷破产。
而塞西尔-罗得斯和其他几家南非矿业寡头则抓住这个机会,组建了南非矿业共同体,吸引英、法、美、德等国资本,迅速垄断了兰德金矿的生产。
其时正值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金本位制度,对黄金的需求量猛增,南非的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伦敦、安特卫普、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的金库,然后被铸造成金币。
从金矿的巨额利润中获取的税收,还有金矿所需要的机械、炸药、工人食品等消耗物资的进口关税,给德兰士瓦共和国带来了每年上千万英镑的巨额收入,布尔人那种落后、保守的农牧场经济体系受到了空前的冲击,矿业迅速取代农牧业,成为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经济基础。
从暴穷一下子走向暴富的德兰士瓦政府,马上恢复了过去那种扩张领土的野心。
考虑到德兰士瓦的面积和法国差不多,但是人口只有区区五万白人,外人想当然地会认为,布尔人应该满足于那无垠无尽的广袤土地。
但是贪得无厌的某些布尔人显然并不满足,德兰士瓦人、奥兰治人、开普殖民地的南非荷兰人开始共同念叨一个从好望角到赞比西河的大南非布尔联邦计划。
克鲁格总统曾经在首都的一次集会上向他的公民们大声嚷嚷说,他的国家被关在了牛栏里面。
为了获得出海口,德兰士瓦重新拣起了枪杆子,用心险恶地向四周的黑人王国伸出了试探的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