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尼日尔三角洲一

非洲第三大河——尼日尔河是西部非洲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几内亚境内的富塔贾隆高原靠近塞拉利昂边境地区的丛山之中,源头海拔900米,距大西洋岸仅250公里,干流流经几内亚、马里、尼日尔、和尼日利亚等国,注入几内亚湾。

支流伸展到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乍得、喀麦隆等国。

尼日尔河全长4160公里,流域面积810万平方公里,年入海平均流量63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000亿立方米,年径流深约100毫米,属中等水量流域。

从河源至马里境内的库利科罗,为尼日尔河的上游河段,长800余公里,从库利科罗到尼日尔首都尼亚美为中游河段,长约2000公里,河道呈一向北弯曲的大弧形,尼亚美以下为尼日尔河的下游河段,长1300公里。

尼日尔河上游支流众多,在几内亚境内接纳了2条重要支流。

一条是发源于马森塔区境内的米洛河,在尼扬当科罗区境内从右岸汇入尼日尔河。

另——条支流是发源于达博拉区境内的廷基索河,它经过平原迂回曲折的流程,在锚吉里附近从左岸汇人尼日尔河。

尼日尔河上游在马里境内还接纳发源于几内亚、在库鲁巴附汇入尼日尔河的散卡腊尼河。

尼日尔河中游段支流较少,—条重要支流是发源于科特迪瓦高地的巴尼河,在马里境内莫苷提附近汇入尼日尔河,长416公里,是由巴乌莱河、巴戈埃河和巴尼芬河等2条河流汇流而成。

如以巴戈埃河为源算起,巴尼河全长1110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96立方米/秒,径流量251亿立方米。

在尼日尔境内,河道大多处于干旱地带,降雨量小,蒸发强烈,河系的时令性更为明显,支流贾多河、科马杜尔河、古鲁奥尔河、达尔戈尔河均不是常年有水。

中游马西纳至廷巴克图河段河汉和沼泽湖泊众多,是尼日尔河的内陆三角洲地带。

尼日尔河下游在贝宁境内有3条小支流—梅克鲁河、阿利博里河和索塔河汇人,这些河雨季的洪水较为规律,一年有几个星期的流量维持在50~100立方米/秒之间。

尼日利亚本来具备了创造一个崛起故事的所有要素: 贫穷的非洲国家,突然天降横财,繁荣的前景曾经拔地而起,一如1956年从尼日尔三角洲的沼泽地首次喷涌而出的石油。

世界市场渴求三角洲的原油,这种甜蜜的低硫**,被称为邦尼轻油,能够轻而易举地炼制成汽油和柴油,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尼日利亚已加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托石油带来的财富之赐,政府的腰包鼓了起来。

一切看来似乎都充满希望——可是结果一切都没对头,密密麻麻、到处堆满垃圾的贫民窟绵延数公里,令人窒息的黑烟从一座露天屠宰场冒出,在房顶上翻滚。

街道坑坑洼洼,满是车辙,流氓团伙在校园里游**,小贩和乞丐蜂拥围住排队加油的车辆,这就是哈科特港——尼日利亚的石油枢纽、河流州首府,端端正正地坐落在三角洲油田的中央,脚下就藏着比美国和墨西哥加在一起还要多的石油储量。

哈科特港本该是光鲜气派的,但实际上却倾颓腐败。

离开市区,在这片世界上最大湿地之一的三角洲上,小溪、河流和和输油管像血脉一般分布着,就在这片迷宫中,还有一个幽冥世界: 紧邻着河岸的村庄和小镇破败不堪。

说是村镇,其实不过是一片土墙茅舍和锈痕斑斑的棚屋,一群群饥饿的半裸儿童和面色阴沉、无所事事的成人在土路上晃悠。

没有电,没有净水,没有医药,没有学校,渔网干晾着, 独木舟兀自横在泥泞的岸边。

多年来,石油泄漏事故、天然气火焰产生的酸雨、为铺设管道而对红树林进行的砍伐,已经灭绝了鱼群。

对尼日利亚来说,成也石油,败也石油,石油占该国出口收入的95%,总收入的80%。

1960年,尼日利亚出口的几乎都是棕榈油和可可豆之类的农产品, 如今,这些东西在贸易项目中几乎排不上号。

而且,这个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在食品上过去是自给自足的,但现在进口的比自己生产的还多。

因为炼油厂老是停工,盛产石油的尼日利亚却还要进口大部分燃料,即便如此,加油站也常常因缺乏供应而关闭。

联合国最近一份报告显示,就生活质量而言,尼日利亚低于从利比亚到西亚的所有其他主要产油国,其1100美元的人均年收入比塞内加尔还低,而塞内加尔主要的出口货物是鱼和坚果,尼日利亚被世界银行归入脆弱国家的类别,深为武装冲突、流行病和政府的失败治理所困扰。

去年以来,一批蒙面的秘密武装叛乱分子打着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MEND)的旗号,加剧了对石油平台和泵站的袭击,令无休无止的危机感愈益加深了。

MEND等组织的武装人员杀死士兵和保安、劫持外籍石油工人、在三角洲的瓦里市引爆了多枚汽车炸弹以抗议南华联邦石油公司人员来访。

他们还占领了几内亚湾离岸六十多公里的一个钻油平台,以炫耀MEND的魔掌能伸得多远,这一系列攻击使尼日利亚每天有超过50万桶的石油出口被阻断,该国不得不开采海上油田,以弥补收入损失。

每有这类动乱,世界市场上的每日石油价格就应声上涨,根据总部在布鲁塞尔的国际危机组织的报告,在这个民愤激昂的地区,不断升级的暴力正使这里变成一枚定时战争炸弹。

尼日利亚本有机会成为模范国家,现在却变成了危险的国度,它嗜油成瘾,驱使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发财梦,不惜去干腐败、破坏、谋杀的种种勾当。

而命运最残酷的捉弄莫过于此: 三角洲地区采了半个世纪的石油,却未能使人民过上好日子,相反地,老百姓越来越穷,也越来越绝望。

每天都有远洋油轮在邦尼岛的考桑海峡排起长队,好似巨大的花车游行,它们等着从附近的一个出口终端把石油吸上船,每艘能装载抢手的邦尼轻油。

打从16世纪初,西非和新大陆间的奴隶贸易开张时起,一直有络绎不绝的船只在这个24公里长的堰洲岛集结。

如今,这里淹没在一片现代的噪音之下: 出租摩托大声轰鸣、市场货摊上基督教布道者的宣讲、棚屋中的手提音响播放着鼓和吉他的悸动,这一串串愤懑和忧伤的声息,应和着这个地方剥削的悲剧。

“这不公平,”费利克斯 ·-詹姆斯 - 哈里在伯尼岛西端菲尼马村的一所礼拜堂里面嘟囔着说,这个村庄离油气厂区不远。

“我们几乎抓不到鱼,要生存都很难。”哈里30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天下午他本该划着独木舟出海,撒网捕捉小龙虾和沙丁鱼, 但他却只能跟其他五六个渔民一起,在一座憋闷的混凝土砌块建筑里面坐着,无所事事。

他们的渔村原本是在一个小海湾对岸,那里现在矗立着一座座如大教堂穹顶般雄伟的燃料储罐,一所液化天然气厂的设施高高耸立,比森林里所有的树都高。

20世纪60年代初,菲尼马村从海湾对岸搬迁过来,动摇了社区的经济根基,哈里说:“我们再也无力供养全家了。”

在尼日利亚的战争区,有成千上万的难民在寻找干净淡水和食物,他们很多是沿着输油管道造就的道路前行,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寻找的水源大多已被污染。

尼日利亚政府军与当地武装游击队,为争夺石油财富的战争,使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他们不得不穿越世界最大的湿地之一,这个湿地现在已被战争所造成的油废物污染不堪。

战争开始于两个月之前,是由于当地武装组织不满意对石油的存储,而核心问题是贪婪、贫穷、能源危机和污染,而受害者是尼日尔三角洲的人民和生灵。

不仅因为战争本身,还因为战争所造成的有毒物质、工业废物和石油泄漏使他们的饮用水受到污染和毒害,同时还有他们赖以为食物的鱼类,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根据国际报道,成千上万的战争难民从尼日尔三角洲涌出,他们不愿做战争双方的无辜牺牲品,他们很多在沼泽和红木丛中跋涉和休息,没有医药、食物和水,他们可以饮用的水源只有瓶装水。

尼日尔三角洲的人口大约3000万,其中20%的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

尼日尔三角洲的地方游击队和政府武装常常以各种水体为战场,并且河流和湖泊也难免受到战争污染和破坏,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是石油,但战争并不总是在街道和城市进行,而大多是在河流和湖泽的小船上进行。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原油出口国,据美国能源部报道,1975年,该国日产原油1100万桶,居世界第七位,出口原油的收入由联邦政府控制,九个主要原油出产省份只能得到所获得利润的13%。

尼日利亚从1965年发现原油,年收入约为1000亿美元,但这些原油出口的利润还不够用来整治对河流所造成的污染,很多农村地区甚至没有水和电,尼日利亚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不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们好多少。

当世界的人们担心石油供应的时候,尼日尔三角洲的居民却在为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条件而奋斗。

原油的泄漏是经常的事情,据联合国统计,1965-1975年间,该三角洲共有1800余次原油泄漏事件。尼日利亚官方调查确定了1000多处受污染的站点。

“饮用水问题确实是尼日尔的重要问题,”皮特-莱恩是尼日利亚拉格斯大学的教授,他说:“人们很难从河流中直接获得清洁饮用水,只有一些很深的井才有可能,这里的水问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河流上游的人们可以从河中直接取水使用,河水是清洁的,但在尼日尔三角洲并非如此,因为在这里,即使没有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还有咸水污染。”

一滴石油可以让25升的水变得不能饮用,据国际媒体报道,尼日尔三角洲的市民实际上每天都在饮用石油污染过的水和用油污染过的水洗澡,另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石油污染使这里的鱼类受到很大毒害,而鱼类又是这里居民的主要蛋白质食物来源。

根据尼日利亚环境部的研究,自从尼日尔三角洲采油以来,共有900万-1200万桶油泄漏到这片土地上,一半以上的原油泄漏是由于输油管道和存储器具锈蚀造成的,而28%是由于战争破坏的。

老化和锈蚀的输油管可以更换,然而战争何时才能停止呢?战争破坏和污染使尼日尔三角洲的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中。

”龙哥,严总的电报。“

严明的电报打断了正在看《纪事报》的龙建强,电报很简短---10天后会面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