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郡的面积很大。

大到什么程度呢?青州和冀州加起来都没它大,但九成九的土地都没有开发,全郡十四个县,加起来不到四十万人。

海岸线非常的长,从杭州湾到厦门,都是会稽郡的辖区。

刘虞带着家人和一些追随他的门客,跑到了章安县一带躲避,那里就是现代的台州湾。

信中约好了,幽州船队在灵水入海口立旗,他已派人在那里等待,会主动找过来,还提醒刘襄多派点船,他收拢了不少的船匠、水手,还有投奔他的义士,有三千多人。

扬州船匠可是宝贝,单单为了这些人,就值得跑一趟。

刘虞真了解他,把他无利不起早的性子,拿捏得死死的。

命令驻守在辽东半岛的云帆营一部,派两百艘大船南下扬州,先把刘虞等人接回来再说。

刘和不顾疲惫,要随船队南下,刘襄命史阿带一队宿卫相护,在黎阳坐船,去青州东牟县的港口汇合辽东船队。

从辽东到台州湾,过渤海海峡,再沿海岸而行,航线曲曲折折,三千多里路,一个来回得小两个月,受洋流和季风的影响,时间真的估算不准,慢慢等吧。

刘和等人告辞而去,刘襄召荀彧叙话。

“文若此行,有何感触?”

“感慨良多。”

荀彧想着这两个月的行程,越往北走,越是开阔眼界,见到了乡野之中,分田农户的喜气洋洋,见到了千余里的石板大道,见到了扼守幽州关隘的砖石雄城,见到了稳固的河堤,繁多的灌溉水渠。

沃野千里,小民殷实,商贾往来不绝,战争、饥荒不见丝毫踪影,与河南之地宛若两个世界。

他是正月出发的,自冀州向北而行,过幽州去草原,还专门去看了原来的鲜卑王廷,听附近放牧的乌桓人,讲诉了将军突袭此地的英勇。后来又去了辽东,跑到了原属于高句丽的国境之内,听那里的人,描述了将军屠灭一国的狠戾。

他还随着玄菟郡的商队去了一趟扶余国,看到了扶余人对汉人的敬畏。

回来的时候,还看到了农户在房子里育苗,听那些老农讲诉了先育苗再插秧的道理,然后追肥、除草,一亩水田可产稻谷三石有余,只需交给将军一成,剩下的全是他们自己的。

听着他们谈论盖个大房子的花费,给儿女下聘礼、置嫁妆的讲究,还听到他们报怨儿子不争气,连守备军团都选不上,只能在民团中厮混,没出息。

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种对未来的憧憬,那种对士子、军兵毫不畏惧的态度,是荀彧从来没有在黔首之中见到过的。

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这一路,他都在思考。

他看见了小民吃饱穿暖,看见了商贾驱车而行,也看见了民团自发的训练与巡视,但没看见士人置酒欢宴,没看见豪奴结队纵横。

这里与他认知中的世界大不相同。

君王取士,治理天下。

士人安,则天下定。

以往的理念似乎和这里格格不入。

相传刘使君亲黔首而远士人,尤其厌恶豪族大户。

士人皆鄙视其愚昧,骂做边鄙武夫。

可他的治下,一片盛世景象。

边境安稳,夷狄臣服,民众安居,兵卒善战,这不是盛世什么才算盛世?

最可怕的是,他不但有十万强军,还在民间藏了百万兵卒,那是经年训练,心有战意,渴望从军,组织起来就能上阵的兵卒。

刘襄,刘宜程,实乃平定天下的不二之选。

可自己想寻找的是安定天下的英雄,不是称霸天下的君王。

荀彧想过离开,但他舍不得。这片土地已经把答案展现给他看了,他平生所求,不过如此了吧?

若是再重用一些士人,这位汉室宗亲即便称帝,也不是不可以的吧?反正皇位也是他们老刘家的。

他时不时的会冒出一些自欺欺人的想法。

荀彧沉思了很久,两人也沉默了很久。

刘襄耐心的等待答案。

说实话,他不忍心毁掉这样的顶尖人才,可就是因为此人大才,绝不能被别人所用。

千万不要让我失望啊!

荀文若!

荀彧在沉思中醒来,斟酌了一番,问道:“使君如何看待士人?”

“君王取士,临战阵、牧地方,不可或缺。”

荀彧精神一振,答案比自己预想的要好,这位并不是轻视士人的上位者,没有偏见就好,他继续问道:“使君如何看待宗族?”

刘襄思考了一下,宗族其实是个很大的难题,世家也好,豪强也好,都是由宗族发展而来,隐患很大但却不能过分的打压,汉代毕竟是宗族社会,压制社会的基础构成是自寻死路。

“血脉繁衍,宗嗣继承,不可断绝,宗族血亲报团求生乃是天性,只要不大肆兼并,不作奸犯科,不必过于干涉。”

世家需要压制,豪强需要清除,宗族只要依照律法管制即可。

这就是他的态度。

这个态度荀彧也挺认可,其实,任何一个明智的官吏,都不喜欢世家豪强,想治理好国家,抑制世家豪强是基本国策。

土地的产出就那么多,世家豪强拿的多,国家就拿的少,这个道理很简单,谁都不是傻子,鼓吹世家豪强的人,全是因为私心作祟罢了。

荀彧立志还天下太平,这种问题他思考了千百遍,国朝与家族,便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乱世一到,高门大户照样死人。

盛世来临,家族也会随之繁盛。

这种简单的道理,很多人被私欲蒙蔽,根本看不到,这也是他深恶痛绝的。

那么,只剩最后一个问题。

“使君可想过登基?”

刘襄不想骗他,谎言总有被揭穿的那一天,荀彧这种聪明人不会看不出来他的野心。

于是,坦言相告:

“桓、灵这一枝,多嬉戏荒诞,天下被他们败坏得不成样子。吾,亦是高祖苗裔,与光武一枝同为钦公之后。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若非先祖縯公被奸人所害,哪里轮得到光武帝这一枝得天下?现在,吾要重整山河,再造大汉,还天下太平。”

这话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荀彧知道那段历史。

刘縯是刘秀同母所生的亲哥哥,两兄弟一起在南阳起兵对抗王莽,刘縯为人豪爽,喜好结交英雄,其部战功赫赫,威名日盛,是同时期最善战的起义部队,但因为曾与更始帝刘玄并列被推举为皇帝候选,而遭到猜忌,最后被阴谋加害。

若刘縯不死,确实轮不到光武帝得天下。

这个借口倒也说得过去,荀彧更加犹豫了。

刘襄见状开口劝说:“今上沦为傀儡,天下分崩离析,各路诸侯并起,战乱无休无止,生民何辜,要受此煎迫?文若,不如先平定乱世,再说皇权归属,如何?吾起兵,绝非私欲!”

荀彧长叹一声,河北与河南的对比,宛若天渊。

先平定乱世再说!

他起身整衣正冠,端端正正的揖手行礼:“彧,拜见明公,愿随明公平定乱世,还天下太平!”

刘襄欣喜异常,绕过条案,急行几步,一把托住荀彧的手臂,激动的说道:“我得文若,如鱼得水,便似高祖得萧何,文王遇太公,何其幸也!”

王佐之才,今后将辅助于我!即便天下大势已脱离了原本的历史进程,那又如何?

至于颖川荀氏?

先安抚了荀彧这一枝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