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广诚如意挖来了摊豆皮的高手高金安师傅。事后他才知道,若不按昭舫的主意,高师傅很可能只会笑着回答“再想想”,因为已有人用两倍工资的价“挖”过他了。

一则是精诚之至,二则“老通成”在武汉三镇的口碑已在餐饮业中居首,三则“老通成”所处地理位置汉口人皆向往之。四则高师傅与广诚性格相合、志向相投。

高师傅来“老通成”后,又对昭舫的诚恳和不同于一般商人的见地深为佩服。他很赞同昭舫说的要“步步都做得最好”,精心研究了豆皮的配方、馅料和火候,暗下决心,要展现出自己全部手艺和才能。

广诚把公新里六号的一楼堂屋腾了出来,放了白案面板。冰柜、冰箱直接放进了账房外间会客室。这样还显得不够,便在天井也搭了一半雨蓬,把做豆皮用的泡绿豆、大米的两口瓷缸和磨子、打鸡蛋的搅拌缸都放在天井。又把公新里的这一段巷道也占了一半,搭了雨篷,下面放脚踏碓窝和手摇压面机、手摇绞肉机外加一个菜案。侧边的、通向东山里的公新里过道,则占用了一块地段杀鸡。

高师傅亲自在前门打完灶后,过来看广诚在店后排兵布阵。广诚见他来了,便说:“按你说的起火快、撤火快的干柴棒,已经有两家会隔三天送来一次,我楼梯旁边堆的就够你烧好几天。你看这两口瓷缸,一个泡绿豆,一个泡大米,够不够?” 高金安说:“最好多预备一套,换着用、接上气。照大少爷说的,要做得精。豆皮可以分大、中、小盘卖。我算了一下,要是十大盘豆皮,要大米六两[ 注:16两制。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市斤一斤为16两,一两10钱。以上配料相当于现在大米四两、绿豆二两、糯米一斤四两。],绿豆三两,糯米一斤六两,这个天气,大米要浸泡七八个钟头;夏天要快些,泡一半钟点就够了。绿豆和你们做绿豆沙一样,泡三四个钟头,去壳、去砂。”

广诚问:“要是用得多,可不可以叫外面的人帮忙泡好了送来?”高金安说:“不可以,不可以,这是最要紧的,最好讲究点,要自己做的才放心。几样泡了,混磨成浆。一斤大米成浆后是二斤十二两,给我卡准了。多了、少了、都会让皮厚薄不匀。皮厚的地方难得熟透,吃起来会有豆腥气,嚼出的是豆丝味道,不是豆皮味;皮太薄的地方反倒炕成焦脆,吃起来伤口。”

广诚笑道:“听高师傅一说,才晓得行行出状元。我们以前只是做得像个形,哪里这么精细。你这样考究,保险好吃。那糯米呢?馅料呢?你说个数,我叫宪银来帮你打下手。”广诚留着小心眼,想让亲侄孙把手艺学下来。

次日,天还没亮,广诚破例没有出去打拳,好看高师傅一显身手。高金安带宪银去磨半夜提前泡好的原料,教他拿个小勺、磨一转、加一勺水,眼看磨出了雪白的米浆。

按高金安要求浸泡后的糯米也蒸熟了,米粒坚挺,软而不粘。高师傅很满意,便放在锅中加油、盐、葱花炒透了,拿到大门口的蒸笼中蒸着保温。

昭舫也起了个早床赶过来,叫人给高师傅泡来一杯香茶。高金安感到很受用,抿了一口,就去配馅料。他将浸泡洗净、已经去蒂的冬菇丁、水发玉米等下水煮熟、捞起滤干。烧热油锅,倒入玉兰片,翻炒、焖熟。

然后将他头天卤成捞出、凉干后又切成豌豆大小的瘦猪肉丁、猪心丁、口条丁、猪肚丁并虾仁、冬菇丁等一起下锅翻炒。

香味从厨房飘出,连从巷子内过路的人都忍不住驻足窥探。

“老通成”的大门口,摆着摊豆皮的专用灶。高师傅前来献艺了,他边走边跟宪银强调掌握火候要“两头旺、中间温”。但是今天有风,可能把锅的一半吹凉。他非常老练地采取了措施让锅温均匀。虽说自己刚来时就已经摊给老板和少爷吃了,都很满意,但是卖给顾客、今天可是第一炮,千万不能打哑。

天还没有大亮。他用刨花引燃了柴禾,让火烧旺,将偌大的锅用旺火烧热、放油,和水刷锅,很快油在锅面变热润滑。

周围看热闹和等着吃第一锅的人,已经围了几层,伸长着脖子。昭舫则躲在柜台边坐着远看,觉得这些人好像鲁迅描写的“鸭”式脖子,暗自忍着笑。特别是一些人脖子没有帮助眼睛到达需要的高度,便把嘴张得大大的,以为可以把眼睛撑得更高一些。

高师傅用瓢舀了预备好的清浆入锅,并迅速用一只大蚌壳背面将浆在锅内大面积铺满,浆在他手里被摊得不厚不薄,在旺火中,迅速在锅面凝结成型。高金安即不慌不忙地就在豆皮面上连打了四个鸡蛋打碎糊匀。围观的人见他双手同时打蛋又打得飞快,忍不住齐声叫起好来。高金安不动声色,如同一个胜利在握的将军般沉着,平静地盖上锅盖——昭舫想起,这是他说的“焖”。

看得几乎发呆的和尚回过神来,给高师傅递去一只烟。

高金安接过烟夹在耳朵上,客气地一笑。他还没有完成全部工序,丝毫不能松懈。他把炉内的旺柴拉出了一大半,使旺火变为温火。才一两分钟,他又揭盖用小铲松动豆皮周围,慢慢将豆皮与锅脱离。忽然,他魔术般地、用双手将有车轮直径大的豆皮飞了起来、腾空翻了一个面,“噗”地正好不左不右平平落到锅的正中。这时人群中又是一阵惊叹的叫好声。而且这惊叹声像水波一样向四面散开。

高师傅又在豆皮面上撒了一层细盐,然后用手向上面铺垫开糯米和配好的馅料,用快得无法看清的速度将卤肉原汁浇洒到糯米里,然后沿圈将四边折成一个方形,又淋了一次油。

香味已经透出,仿佛是在大智路口奏响了主乐章。食客们的食欲已经被强烈的刺激诱发。

高师傅又弓下腰,再次把炉子加成旺火,滚热的豆皮在油锅中被进一步煎、炸了约十来秒钟后,他用锅铲把豆皮切成块状,同时再次迅速翻面,再次沿锅四周淋油。

又是十来秒钟,他撤了火,一边一块块往一个个盘子里盛,一边抬头问道:“哪个先来的?”

围观的人们这才想起来的目的,不是来看表演的,从全神贯注中醒了过来。一大堆手“万箭齐发”般伸向了给他们展现精彩艺术的厨师。

一片赞美声充斥着一楼大堂。高金安心里在微笑。广诚和昭舫的心在微笑。“老通成”的工人脸上也挂着笑容。

一个在武汉留芳半世纪并誉满全国、声飘海外的著名小吃问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