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乃斌寒假回崇明探亲是与昭舫姐弟同行的,因此认识了昭萍。昭瑛姐弟回汉后,乃斌曾又专门到上海找过昭萍,希望她能帮他找到“组织”,他说他断定上海左翼作家中一定有不少共产党,而共产党是中国唯一能承担民族解放重任的力量。昭萍听后很为难,眼前这个青年无疑是热衷进步的、可信任的,但无疑又是莽撞幼稚的。她只好虚渺地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哪个是什么党,如果有了合适的人一定马上介绍给他。

她完全能理解乃斌。事实上,她与知秋也曾多月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当时他们根据杨老师临走时的指示,潜伏下来,继续做“合法”的工作,分别公开担任着“国难教育社”、“普及教育服务团”的沪中区委书记和组织干事,进行“合法”的抗日宣传活动。这两个民间团体的领导人分别是李公朴、陶行知、任崇高等社会的知名民主人士。工作虽说是充实的,但却总是深感失去组织的孤独和焦虑。为什么这么久都没有人联系她呢?莫非自己做错了什么、组织不想要她了吗?

杨老师走前负责任地切断了她和所有人的联系。昭萍接触组织秘密不多,但承担危险却不少。因为做共青团外围宣传工作,几乎是公开的偏左政治面目。而当时,即使介入很浅的进步青年也时有被捕的。组织撤离意味着也失去了组织的保护,她耽心特务,只得又搬进了租界,承受倍高的房租,还随时要耽心被变节者认出和出卖。除开特别需要的场合,她外出很少穿旗袍,却暗藏着金钱镖。

数月前的一天,在“《申报》业余补习学校”上课前,她忽然收到一张不知何来的纸条,按上面的暗号,昭萍知道是“老家”终于来人,心里一阵兴奋,便按纸条上说的到了华龙路上的“锦江茶室”。

她到指定的左侧靠窗的“火车间”坐下,在桌上摆好接头暗号,要了一杯茶,若无其事地看着报纸。先后有两个油头粉面的“白相客”前来搭讪,被她用严厉的眼神赶走。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一个侍应生送来一小碟瓜子。昭萍注意到碟子下多了张纸条,她不动声色地收了起来。纸条上写了第二次接头的时间,地点改在了法国公园。

一个比杨韵珊老师要年轻、表情严肃的女人在等着她,按杨老师走时留下的暗语和昭萍接上了头。那位女士公开的身份是天津“新记”《大公报》的记者,名叫左秧岷。

昭萍几乎眼泪都要夺眶而出。左秧岷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同志已告诉我了,这段时间,你工作得非常好。”

昭萍虔诚地说:“左老师,我一直在等着你们,我后悔杨老师走前没来得及说,我要求加入共产党。”

左老师与她到树荫下的长椅上坐下,说“今天我还不能和你谈这个问题,但你必须准备还经受很多考验。从今日起,我和你建立单线联系,我会设法找你,你没事不要找我。” 她的国语中有明显的湖北口音。

“那……我的任务呢?”

“我会设法通知你的。”

“我可以告诉叶知秋么?”

“不行,等我的消息吧!”其实左秧岷本可联系知秋,是她刻意进一步考验昭萍,同时她对知秋的国籍和经历也还心存疑点。

左秧岷向她传达了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即取消国统区内的共青团组织,而改造成为广大青年群众的抗日救国组织,仍进行秘密活动。

虽说再没有了共青团员的身份,但昭萍总算又联系上了组织,心情还是很久不能平静。

后来她在左秧岷的布置下完成了几次任务。一次,昭萍又对她提出入党的要求。

左秧岷凝视着她问:“你想过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吗?”

“我从大革命的武汉走过来,又经历了淞沪抗战,眼前国家的形势和无数事实更加让我懂得,只有共产党才是最彻底、最无私的革命者,只有她,才能让我们的民族获得彻底解放。”

“你想过没有,参加共产党自己要做些什么?”

“我会做组织交给我的一切任务,也不怕危险和牺牲。”

“加入共产党要遵守很严格的纪律,不允许以个人意志为借口不服从党的决议。你可以理解为不允许有个人意志!”她有意识地停顿了一下,观察昭萍的表情,“要无条件服从。无条件!你做得到吗?”

“我……”昭萍一下还想不清这句话的含义,不知如何回答。

“你说你的父母出身穷人,但他们现在已经是有产阶级了,他们有产业有土地。共产党要完全消灭剥削阶级,当然不是指消灭这些人的肉体。你必须和他们彻底划清界线,你能做到吗?”

“他们……他们是……”昭萍脑子一下没法转过来,他们那么辛苦创业,怎么就成了消灭对象?

“你不是出身真正的无产阶级家庭。无产家庭出身的人参加革命就没有你这些顾忌和思想斗争。这就是阶级区别。所以这是你面临的最关键的考验。”

“要我和他们断绝关系吗?”昭萍抱着豁出去的心理,试探地问。

“断绝关系只是形式,世界观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出身不能选择,道路则由你自己选。”左秧岷一副公事公办的表情。

以后昭萍又把潘乃斌的要求反映给了左秧岷。左秧岷当时也没有答复,她说要请示上级。左秧岷虽不满意昭萍介绍的又是一个“剥削阶级子弟”,但她想武大其他人就不一定的。而且她很想能有机会回一次他的老家湖北黄冈。鉴于当时京津的紧张局势,《大公报》正筹备向南发展,得到公差去武汉还是有机会的。她大致知道武汉几乎没有地下党活动,武汉大学更不消说,说不定她有幸为党做出一项重大贡献。

她得到上级同意后,在潘乃斌上船返汉前赶着与他见了一面,并确定了几种联系方法。乃斌兴奋不已,回汉口后,立即订了一份《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