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的削藩策,里面的措施太急,又太容易让诸侯各王心里起抵触情绪。

当时晁错提出来的时候,窦婴就曾反对。

窦婴的意思很简单,天下诸侯王太多,手里又握有兵权,稍有不慎,大汉天下就有可能被颠覆。

而且,当时的匈奴,在长城以外不断烧杀抢掠,汉军主力都在守卫边关。一旦诸侯王再谋反,该当如何?

然而,鬼迷心窍的刘启铁了心听从晁错的建议,非要削藩不可。到最后,就爆发了七国之乱。

好不容易手忙脚乱平了叛乱,梁王又开始大肆赏赐自己的后宫嫔妃。

刘启这个皇帝当的,确实很不容易。

刘启拜罢,对刘荣说道:“你也过来,祭拜一下吧。”

“诺。”

刘荣同样行了一礼,缓缓开口。

“臣刘荣,原本鲁钝,幸得父皇垂青,立为太子。”

“臣亦如父皇这般,兢兢业业,时刻不敢忘高祖之愿,创立我大汉之艰难。继往开来,为我大汉鞠躬尽瘁。”

说罢再拜,无比虔诚。

刘荣的话,深深触及了刘启的内心。

这些年来,自己可不是时刻都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吗?

祖宗的江山社稷,其中的责任如同天一样高,地一样厚,压的自己喘不过气来。

“起来吧,随朕去和外面打声招呼。”

刘荣起身离榻,感觉刘启和以前有些不太一样。

父子俩一前一后离殿,来到外面。

社庙外面的人,分为两方,分别站在左右两边。

左边,是以梁王刘武为首的诸侯各王。梁王身后,分别是衡山王刘赐、淮南王刘安等人。

右边,是以陶青为首的三公九卿。丞相陶青,御史大夫直不疑,太尉周亚夫三公等人。

刘启率先而行,走向诸侯各王,刘荣紧随其后。

“拜见皇上,拜见太子殿下。”

各诸侯王笑意连连,连忙见礼。

虽然朝廷削了藩,更是把敢于挑战皇权的吴楚联军打败,顺带收拾了济南王、赵王等人,但对于其他诸侯王采取了安抚措施。

暂时的危险没有了,诸侯各王心里稍微松了口气。

这次参加册封大典,还不得卖力讨好,防止刘启再行削藩?

“好,好。”

刘启含笑点头,指着梁王示意刘荣打声招呼,对他说道:“刘荣,这都是你的长辈。梁王你是你叔叔,你应该还记得吧?”

刘荣行了一礼,笑着说道:“见过叔叔,有劳亲临。”

刘武看向彬彬有礼的刘荣,目光却有些不善:“太子太客气了,太子是储君,对于叔伯这样的称呼,寡人不敢当。”

刘启眉头一皱,瞟了他一眼,知道他这是心有不甘。平时跋扈也就算了,今天是什么日子?

你梁王的胆子也太大了!

本想出言呵斥,看了眼刘荣后,改变了想法。

刘荣笑的如沐春风,心里对于刘武的话不以为然。册封的诏书在这时候颁布,刘武参加册封大典,开心就怪了。

恐怕,以后自己这位不甘心于争夺储君之位失败的叔叔,还会时不时给自己一些“惊喜”。

“孤和您都同是高祖的血脉,都是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何况父皇刚才也说了,您是孤的长辈,一声叔叔,有何不敢当?”

刘武眼睛一眯,脸色有些僵硬。

辛辛苦苦平了叛乱,赢得了满朝舆论的赞扬,结果却给眼前黄口小雀做了嫁衣裳,让人无法接受。

刚才没忍住,竟然失态了。

太子向自己表示亲近,竟然没忍住心里的不满,表现了出来,实在是不该。

于是,刘武顺驴下坡,尴尬的说道:“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寡人刚才说的不得当,请太子殿下见谅。”

其他诸侯王见到此番场景,顿时心里乐不可支。

诸侯各王的封地全都被朝廷以各种理由削了个遍,就他梁王丝毫未损,反而因为平叛的原因梁国得到了加强。

刘启不能一碗水端平,刘武独占便宜,诸侯各王早就不满了。现在看到他出丑,自然乐得看戏。

刘启见刘荣三言两语折服刘武,暗自点头。看起来,刘荣不单单仁孝厚道,还有勇有谋。

“梁王不想当太子的叔叔,你想干嘛?”

刘启沉着脸,向刘武问道。

梁王虽然服软,刘启觉得还是得敲打敲打他。

刘武真的是慌了,这么多诸侯王在这自己怎么就失态了呢?

刘荣拿他没办法,刘启还能拿他没办法?

“臣弟一时失态,请陛下宽恕。”

刘武连忙请罪,希望刘启不要计较。

刘启冷哼一声,没有接着训斥。

刘武没有犯什么实质性的错误,不好再开口训斥,不然,只会让其他诸侯王看自己兄弟两人的笑话。

刘荣见刘武吃瘪,心里笑笑,在刘启的带领下继续和其他诸侯王打招呼。

“这是衡山王刘赐。”

刘启指着一个二十多岁满脸笑意的年轻人,对刘荣介绍道。

刘启没有再介绍辈分,害怕刘赐再和梁王一样,闹出笑话。

刘赐不等刘荣开口,先打了个招呼。

“臣见过太子殿下。”

刘荣笑着点点头,还了一礼。

刘赐虽然年龄不大,只有二十三岁,却是高祖刘邦的亲孙子,按辈分是刘荣的叔叔。

刘赐这一支,很有意思。

作为刘邦的直系血脉,一直觉得皇位就该由自己这一支继承才对。因为,自己这一支更加亲近祖宗。

刘赐的父亲刘长,曾经造反,可惜,失败了。

失败的过程更是滑稽无比,刘长志大才疏,还没开始造反,就已经结束了。

刘长的造反经历,堪称传奇。

文帝时期,刘长和男子但等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

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刘长入京。

结果,力能扛鼎的一代猛人刘长,想都没想就去了长安。

朝廷大臣都想判他死罪,文帝觉得这个刘长就是一根筋,不足为虑。

那边正在联络谋反,这边朝廷一叫就到,这样的人才,文帝实在是不忍心杀了他。

后来只是废黜了他的王位,让他以百姓的身份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