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的小池提起学校的事情就兴高采烈、得意洋洋,因为,他的成绩非常优秀,经常考100分,所以,老师很喜欢他,同学也很美慕他。
有一天,妈妈在辅导他做功课的时候,小池开始煞有介事地介绍起自己同桌的情况:“妈妈,我的同桌好胖呀,他学习成绩非常不好,跑步也跑不快,是我们班里的差生呢!"
“那你呢?”妈妈微笑着反问。
“我?"孩子提高了声音:"这还用问嘛,我当然是班里的优等生了!老师经常夸我学习很认真呢!"说完,孩子表现出很自信的样子!
故事中,小池之所以把自己归为优等生,是因为他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意识到了自身的"优秀"。这个时候,家长若能适当地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调控引导,对孩子的成长将十分有益。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起着调节作用,是行为的强烈动机,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意义重大。孩子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安排和处理自己同周围世界以及同别人的关系,怎样评价自己的能力,具有什么样的自我价值观,树立什么样的自我形象,直接影响他们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保持心理健康,能否在学习和生活中顺利前进和发展。
培养与利用孩子的自我意识,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学习与心理健康。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孩子,会在各方面表现出优秀的才能,经常取得成功。反之,如果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出现了不良倾向,又没有及时调整,会使孩子的个性和行为发生偏异,以后矫正就困难了。所以家长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
通常来讲,小学生要清楚准确地认识自我是比较困难的。尽管如此,也要逐渐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因为童年时期的自我认识是成年后自我认识的雏形。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主要是要引导孩子解决两个矛盾:孩子自己心目中的"我"与实际的"我"的矛盾;自己心目中的"我"与他人心目中的“我”的矛盾。
引导孩子认识实际的“我”,可以通过一些比较,使孩子逐渐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家长可以让孩子同过去的“我”比较,用笔记、摄影、录音记下孩子的成长过程,过一段时间拿出来让孩子看看、听听,让孩子由此知道"我"的进步、退步或停滞。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比较,认识自己的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孩子与成人和优秀人物比较,认识自己的差距,提高孩子努力和进取的意识。让孩子同进行活动前后的"我"比较,给孩子布置一些孩子做起来吃力,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使孩子了解自己潜在的能力。
引导孩子认识他人心目中的"我",主要靠家长及时把听到、看到的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和印象,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孩子一般不易了解到,家长要做有心人,当好孩子的“耳目”。
2.培养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
实验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年龄为3~4岁。4岁的孩子开始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能够根据一定的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5~6岁的儿童绝大多数已经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对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应当为孩子创设自我评价的情境,促进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最初是根据成人对他的评价而形成的。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当比孩子的实际情况略高一点,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能够用积极向上的要求来评价自己。另外,家长要努力安排一些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的活动。成功的次数越多,孩子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成功的范围越广,孩子对自己的全面评价也就越高。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自我接受、勤奋、乐观的个性,使自我意识中积极的成分占主导地位,从而促使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3.教育孩子积极地接受与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先应该自我接纳才能被别人所接纳。只有在自我接纳的基础上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才能促进其发展自我和更新自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如何对待不足与缺陷的事例,启发孩子思考如何对待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应该让孩子懂得:积极接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对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地接纳,并且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和得失成败,做到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4.创造条件培养强烈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己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与自我体验,它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自信与自卑都存在着一种累加效应,愈自信的孩子愈容易成功,愈成功就会愈自信。反之,愈自卑的孩子则愈会导致更严重的自卑。
(1)通过集体活动逐渐培养。任何人都有被激励的愿望,这愿望像一扇门,是从里面反锁的,钥匙就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而教育者只有采用一定的措施让孩子主动参与,才能使孩子打开心门,这些措施之一就是集体活动。利用周末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这些活动可大可小,因地制宜,若能做到"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那当然是对集体活动的最好奖赏。
(2)让孩子体验成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要创造一些可以达到成功的机会,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这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方法逐步实施。所谓"低起点",就是根据孩子的相关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水平,把孩子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确定为起点。在这方面,实验小学的期中、期末考试出题的难易度把握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考完后都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成功的体验。"小步子"就是把事情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层次系列,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孩子层层有进步,处处有成功,不断提高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5.鼓励孩子多采用积极主动的讲话方式
如“我的感觉是……”"我打算……”"我情愿……”"我决定………我选择………‘我要………‘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等。也就是要把自己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都表达出来,这样,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形成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
6.引导孩子有效地控制自我
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定向地改变自我的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因此,应该从小就发展孩子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尽早实现自我教育的功能。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应该做到两点:
(1)帮助孩子合理地定位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人将来要实现的目标,在确立其内容时,要立足现实,从孩子自身实际出发,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将目标定得唾手可得,而应该是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以实现的目标。
(2)培养孩子健全的意志品质。意志健全的人,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顽强性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而对自我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离不开意志的力量。只有意志健全的孩子才能真正做到自我的有效控制,从而最终实现理想的自我。因此自我意识的完善应该从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做起,这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办法,以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
总之,自我意识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调节能力,将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