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杜dù牧mù
千qiān里lǐ莺yīnɡ啼tí绿lǜ映yìnɡ红hónɡ,
水shuǐ村cūn山shān郭ɡuō酒jiǔ旗qí风fēnɡ。
南nán朝cháo四sì百bǎi八bā十shí寺sì,
多duō少shǎo楼lóu台tái烟yān雨yǔ中zhōnɡ。
诗文大意
千里大地鸟鸣声声绿树红花相映,
水岸村落山边城郭处处酒旗迎风。
南朝历代留下四百八十多座寺院,
数不尽的楼台笼罩江南烟雨之中。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三十多岁时,在江南宣州的幕府中任职,他在此期间遍游江南锦绣河山,尤其是常常游览佛寺,曾写过“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的诗句。他充分领略江南的风物之美,对江南六朝的历史兴衰也有了更多了解和思考。
此时又到了江南最美的春天,有时莺飞燕舞、花团锦簇,有时细雨迷蒙、如雾如烟,诗人提笔,把江南在自己心中的形象概括在这首诗中。
细品词句
起笔的“千里”展开广袤的画卷,让人仿佛腾飞空中,飞掠纵览整个江南的风光。后来明代的杨慎评论说:人怎么可能看到千里呢?不如改成“十里”。其实是对这首诗的误读。《江南春》写的不是诗人眼前之景,而是诗人心目中整个江南的春天,是视角高远、想象驰骋的千里概览。而且“千里”不是单指第一句,而是引领整首诗,四百八十多座古寺又怎么可能都看到呢?诗中所有风物、景象都散布在江南千里大地上,也散布在诗人心里。
在一、二句中,诗人密集地展示出一系列江南意象,让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首句描述江南春天的自然景观,莺飞燕舞、生机勃勃,“莺啼”是悦耳的声音,红花绿树、碧草茵茵,“绿映红”是明艳的色彩;第二句描述的是人文景观,傍水的小村、依山的城郭、风中飘动的酒旗,充满闲雅而繁丽的生活气息,江南的人与自然和谐融合。
前两句概览广阔江南春日的全景,这幅锦绣江山画卷虽然美不胜收,但因为意象太丰富了,给人浮光掠影的感觉。后两句聚焦在一种意象上——江南的寺庙。
诗人曾经遍访江南寺院楼台,佛寺往往建在山水秀丽、环境清幽的地方,建筑庄严雅致,充满历史沧桑感,在这幅千里画卷上,显得尤为突出。但寺庙不只是风景,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诗人这两句写的也不仅是景,还有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凭吊。第三句开头是“南朝”,把我们的思绪从空间的“千里”又拉伸到时间的“数百年”,从东吴至南陈的六朝,无数人物、故事、风景,在江南烟雨中更迭变换,兴起又消逝,最后只留下这些佛寺,依然矗立在江南烟雨中,迷蒙深邃,令人感叹,引人思索。
后两句还写了天气的变化,江南春天本就多变,时晴时雨,明朗与朦胧交叠,正所谓“淡抹浓妆总相宜”。诗人用晴日里的风物写江南的明丽,用烟雨中的寺庙写江南的古雅,也说明这首诗是诗人在概述自己心中对江南的整体印象,而不是描述一时一地眼中之所见。
讲个故事
和尚不识杜才子
我们又要提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这句话了,之前讲过韦应物出身于两大高门中的韦家,杜牧就出身于杜家。杜牧的祖父杜佑曾做过多年的宰相,杜牧年少时,家道虽然开始衰败,但毕竟还是官宦人家,家里藏书甚丰,年轻的杜牧文武双全、胸有大志,一篇《阿房宫赋》更是令他名满长安,这才有了太学博士吴武陵为他争来进士第五名的故事。
杜牧是二十六岁就考中了进士,这还不算,他在同一年又考中了制科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年纪轻轻就被正式授官,走上仕途了。
高中之后,杜牧名震两京,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有一天,杜牧和几位好友同游终南山,在文公寺见到一位僧人谈吐不俗,就跟他攀谈起来,几位好友纷纷提起杜牧的事,僧人却不为所动,他们问僧人知不知道这位青年才俊,僧人只是摇摇头:“没听说过,不知道……”一副完全不感兴趣的样子。
杜牧被泼了一盆冷水,却心有所悟,他放下志得意满的心思,沉思片刻,写下一首《赠终南兰若僧》:
北阙南山是故乡,
两枝仙桂一时芳。
休公都不知名姓,
始觉禅门气味长。
第一句说自己出身于北阙南山的高门贵族;第二句说一年中两次“折桂”考中,占尽风光。后两句讲寺中的僧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人家根本不看重这些所谓名声地位,自己才感觉到佛门的气韵深长,自己之前的沾沾自喜实在有些可笑。杜牧这首诗蕴含着自省,也有向僧人致敬的意味。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联想到杜牧对佛教的态度,因为他正赶上“武宗灭佛”事件。有人说杜牧推崇儒家思想,是支持灭佛的,认为《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带有对佛教讽刺、反对的内涵。但是在杜牧诗中,又常常体现出对佛教的欣赏,他在江南时,还经常探访寺庙,例如“倚遍江南寺寺楼”“闲爱孤云静爱僧”。
我们不妨这样看:杜牧作为一个诗人,是尊敬佛教禅宗的一些思想的,也喜爱佛寺的建筑,但是他反对历史上自上至下对佛教狂热迷信,尤其反对因迷信而误国误民、铺张浪费的做法。
学个成语
锦绣山河(jǐn xiù shān hé)
山河风光就像精美的丝织品一样,比喻美好的国土。
出自唐代杜甫的《清明二首》:“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说段历史
唐朝五位死于“服食丹药”的皇帝
之前我们介绍过,唐朝皇帝的平均寿命并不算长,除了生病、遇害等原因以外,“服食丹药”是唐朝皇帝早逝的一个重要原因。唐朝一共有二十一位皇帝,其中许多都服食丹药,有五位因此而死,尤其让人叹息的是,这些皇帝中有好几位都是颇有作为的皇帝。
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他常年征战沙场,治国理政又极度操劳,年近五十岁的时候身患疾病。这时他服用了一个印度方士炼制的“长生药”,不仅病没有治好,很可能还因此中了毒,五十一岁就暴病去世了。
第二位是唐宪宗,他坚决打击藩镇势力,开创了“元和中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刚到中年,就开始为求长生到处寻找偏方丹药,有大臣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为他配制长生药。宪宗服用这药后,因中毒导致身体越来越差,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常数月不能上朝,对身边的宦官往往不是打就是杀,结果四十三岁就暴毙了。有说法称宪宗是在发病时被宦官陈弘志杀害,也有人说其中有郭皇后和太子的阴谋,但服食丹药仍是害死宪宗的主因。
宪宗死后即位的就是荒**奢侈的唐穆宗。他即位后虽然处死了方士柳泌等人,但是自己也没吸取教训。他与宦官打马球,一个宦官不慎从马上摔下,他却莫名其妙因此受惊中风,他也把丹药当作救命稻草,结果不到三十岁就死了。这是第三位。
第四位是唐武宗,他是唐穆宗的第五子。唐武宗对内削弱宦官势力、平定刘稹叛乱,对外则击败回鹘,也使唐朝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他的“灭佛”行动也得到不少人的肯定和支持。但这个力主“灭佛”的皇帝却笃信道教,他在宫中修建望仙楼,又召道士进宫讲解道术,令他们为自己炼制仙丹,盼望在望仙楼与神仙相会。长期服食丹药后,他也变得性情急躁,喜怒无常,三十三岁就去世了。
第五位是唐宣宗,是宪宗第十三子,算是武宗的叔叔。武宗死后,他被宦官拥立为帝。宣宗勤于政事,在位期间,对内他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对外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而且宣宗从谏如流,恭谨节俭,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大中之治”,后世称他为“小太宗”。但他仍然服丹药以求长生,历史记载他长期服药后“病渴且中燥”,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五十岁就驾崩了。唐朝最后的中兴希望就此断绝。
这些皇帝中除了穆宗,都很有作为,他们或者为了治病,或者为了追求长生、成仙,都把希望寄托在丹药上,这些丹药往往含有水银、砒霜、硫黄等有毒物质,长期大量服用当然会要人命,可惜这些帝王一代代执迷不悟、重蹈覆辙,过早结束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