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高等师范教育又是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它不仅为中等学校培养教师,而且为中等师范学校和各地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提供师资。因此,办好高等师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截至1983年,全国已有高等师范院校209所,占高校总数近1/3,其中,四年制的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共66所,师范专科学校143所,在校学生共约25万余人,占全体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的1/5还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200多所师范院校不断地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教师,给教师队伍增添新的血液,必将改变我国教育工作的面貌。但是,目前高等师范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各级领导对师范教育还不够重视,师范院校的经费比别的高等院校少,因而师范院校的校舍旧、设备差,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二是师范院校的学制、专业缺乏科学的安排,有些专业教师过剩,有些专业教师奇缺。三是师范专业的训练不够,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牢固,组织教学教育工作的能力太差。四是招生分配制度不尽合理,许多地方反映师范生“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招生时不能把优秀的学生招进师范,毕业后一部分优秀生报考研究生,一部分优秀生被机关选用。分配到学校的教师也不安心,千方百计地想离开学校。这样下去,师范院校办得再多也是白费。因此,调整和改革高等师范教育是当务之急。在这里,我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建立一个合理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和结构,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
高等师范院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的师资,但中等学校有不同的水平,有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有多样化的结构,有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等。因此,高等师范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结构,才能适应多种师资的要求。我们可以设想把高等师范院校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师范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至三年,培养初级中学的教师;第二层次是四年制师范学院,培养高级中学教师;第三层次是五年制的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培养重点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水平比较高的教师;第四层次是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或研究班),培养师范院校和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这是从纵的方面说的。从横的方面说,除了设立一般的师范院校外,目前亟待建立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师范学院和体育师范学院。现在各地反映中学里普遍缺少政治课教师、外语课教师、体育课教师、音乐课教师、美术课教师,职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缺乏专业技术教师。解决这类师资问题就要从高等师范教育结构上考虑,或者单独设立专业师范学院,或者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建立这些专业。我个人的意见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设这些专业为好。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院校的设备和条件,而且单独成立学院往往容易把方向弄偏,只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师范教育,结果违背了建校的宗旨。
二、综合性大学要承担培养中学师资的任务
这是因为目前合格的中学教师缺额太大,光靠师范院校培养是不够的;同时各地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去当教师的。例如,杭州大学、苏州大学等原来就是由师范学院改建的,它们虽是综合性大学,实际上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学师资,因此,应该明确规定综合性大学同样有培养中学师资的任务,在综合性大学中要开设教育专业的课程,学生也要进行教育实习。也可以在综合性大学里建立教育学院,像许多西方国家一样,将来准备当教师的学生,在专业系科结业以后再到教育学院学习一年教育理论和实践,取得教师资格。
三、办好几所重点师范大学,使它们成为全国的教育中心
高等师范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应该办好几所重点师范大学,使它起示范作用和“工作母机”的作用。重点师范大学的任务不单是培养中学教师,而且要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师资,要出科研成果,要编写高等师范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使用的教材。为此,要把重点师范大学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它们的业务水平不应低于综合性大学,而教育专业水平应该高于综合性大学。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重点师范大学在学制、专业设置和科学研究方面可做如下安排。
第一,学制延长为五年,用四年时间进行专业学科教学,一年时间进行师范专业教育。师范专业教育的内容安排可以分散,也可以像综合性大学培养师资那样,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为了体现较高水平的学历,可以设立双学位,即既授予专业学士学位,又授予教育学士学位。
第二,重点师范大学的专业设置应该全面一些,不要局限于中学所授的科目,要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设立一些新兴的有发展前途和普及意义的专业,如电子计算机、环境保护等专业。
第三,设立研究生院,增加培养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比重,同时改进研究生和进修生的培养方法。这些研究生和进修生大部分要到高等学校去当教师,因此,在学习期间应该参加一定的教学工作,培养从事高等教育的能力。
第四,建立一些研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重点师范大学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开展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基础学科的研究,当然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传统,开展一些新兴的前沿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提高基础学科有帮助的新学科的研究,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教师的业务素质。
四、改善教育学科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从事教学教育的技能和技巧
现在师范院校的学生普遍不太重视教育学科的学习,这固然与学生不愿意当教师的思想有关,但教育学科的教学本身也存在着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反映,教育学科的教学不符合教学原则,这是很中肯的批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学科的教师要到中学去,了解实际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再去讲理论,就会讲得生动、具体,学生爱听。比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举些中学里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最后做一些总结辅导,提高到理论上,使学生印象深刻,获得一个信念,懂得一些教育规律。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科的教学时间和实习时间应该适当增加。增加的时间不一定用于讲课,而是引导学生自学;可以结合专题指导学生读点教育论文,课外看点教育小说,如《教育诗篇》等,看点教育电影,增加对教育工作的感性认识。教育部门和重点师范大学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机构应该搞出一套教育学科的教学软件,以供各地师范院校使用。教育实习以3个月为宜,最好在学生入校以后就让他们接触中学生,和中学生建立感情,这样既了解了中学情况,又可以逐步树立专业思想。实习的时候不仅要上堂讲课,而且要实习班主任工作,要熟悉中学的常规制度,学会组织教学和教育活动。
五、改善师范院校的设备条件
把“师范性”和“落后性”联系起来的思想是极端错误的。应该把“师范性”和“示范性”联系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教育是基础,教育首先要现代化,尤其是重点师范大学应该装备最新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使它成为学校的模范、国家教育的橱窗。最近,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中小学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师范教育尤应走在前头,现在师范院校的设备都很陈旧,需要尽快改变。
六、改善招生分配制度
现在已经给师范院校优先录取新生的权力,这是很好的措施。目前最重要的是动员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重点中学应该把动员学生报考师范院校作为光荣的任务。同时,为了吸引优秀中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可以采用保送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以保送为主,参考统考的成绩和平时成绩,优先录取。鉴于目前合格的教师太少,不宜在在职教师中招生,在职教师主要通过在职培训进修来提高。要明文规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原则上都要去当教师,至少要工作5年以上才能去从事其他工作。研究生也应在有一定工龄的大学毕业生中招考,制止对师范生层层截流的现象,以保证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都能到中学的第一线工作。
当然,要改变目前师范生“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的状况,还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是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全社会都尊重教师,爱护教师。二是要提高教师的待遇,使大学毕业生乐于当教师,比如,现在大学毕业生去当教师的就比做其他工作的工资待遇低,这就使许多优秀中学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毕业出来以后也不愿去当教师。
[1] 原载《光明日报》,1983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