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二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确定了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并且明确地提出教育和科学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胡耀邦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这个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但又是必须完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和光荣。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当前要加强师范教育,提高师资水平,这是提高教育的关键。现在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必须提高对师范教育的认识
教育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经过近几年来的宣传和教育,已经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但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在哪里?除了党的领导,各级领导的重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由一批既热爱教育事业又懂得教育规律的人来办教育,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立这样一支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毫无疑义,师范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因此,办好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
但是,有些同志不重视师范教育。在他们的眼里,教师是什么人都能当的。因此,有的干部有了问题,在机关里不好安排,往往就精简下来往教师队伍中塞;在教师队伍中发现了优秀人才,就往机关里选拔。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50年前鲁迅在《热风·随感录二十五》中写的一段很有趣的话。他说:“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需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级。”这里说的是清朝末年的事。可惜啊!现在这种人还有。他们不理解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父母需要受教育,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教师更需要受教育,才会懂得如何教育学生。
更令人奇怪的是,有些办教育的人却不重视师范教育。他们认为,教师不需要高深的学问,只要能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就可以了。因此轻视师范院校,师范院校的经费可以比别的院校少一些,设备可以差一些。表面上看来,他们重视理工人才的培养,其实,轻视师范,培养不出好教师,中小学的教育基础打不好,理工人才也难培养出来,更何况要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不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自己没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要想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被学生所接受是不可能的。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现存的知识,而且要具有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师范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开展教育科学的研究,总结我国教育工作经验,把它提升为教育理论,再去指导实践。
尤为奇怪的是,有些办师范教育的人也看不起师范教育,口口声声提出要“向综合性大学看齐”。他们认为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水平高、底子厚,当教师比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有后劲(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的)。而妨碍师范院校提高水平的,就是倒霉的教育学科。因此,他们主张不讲教育学科,不搞教育实习,以便腾出时间来教授专业课。也就是取消教育科目,摘掉师范帽子。这是极大的偏见。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循教育的规律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质量,培养人才。要掌握教育规律,就要学习教育理论。当然,教育规律像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不是说非在学校里学习才能获得。但是,学过教育理论的人总是比没有学过的人更懂得教育的规律,就像有人也能业余学好数学,并不等于学校就可以取消数学课一样,师范院校也不能取消教育学科。有的同志还引用了有些国家近年来逐步取消师范院校的建制事例,认为可以不要师范教育。殊不知,有些国家取消师范院校,然而并没有取消师范教育。他们通常在综合性大学内部设立教育学院,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想在将来当教师,就必须到教育学院修满必需的学分,或者在其他专业毕业以后再到教育学院学习1~2年,经过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教师。可见,他们取消师范院校,不过是改变师资培养的方式,或者说是为了提高师范教育的水平,并不是取消师范教育本身。何况这种非定向的师范教育近年来已经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这种学校出来的毕业生,专业思想不牢固,专业训练不扎实。日本近年来又重新建立了几所教育大学,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讲,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发展很快,而师资数量不足,需要办各种水平的师范院校,以满足各级各类学校的需要。重点师范大学的学术水平不能低于综合性大学,但也不能要求所有师范院校都达到综合性大学的水平。各种院校都应该根据它的任务和培养目标达到高水平,而不能提倡这类学校向那类学校看齐。
二、办好师范教育,培养合格教师
办好师范教育,就是做好教师入职前的训练,培养合格的教师。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师的入职前训练,对此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法国,教师的选拔要经过严格的竞争性考试,而且分几种等级:①国立中学的高级教师必须由取得大学硕士学位,或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再经过严格的“中学教师会考”,取得教师学衔证书者担任。②中学一般教师由高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未通过“中学教师会考”者,或者取得大学学士学位后,经过一次考试,得到“中等教育职业证书”者担任。③助教是由具有硕士学位的大学助教,在大学不能取得讲师资格者担任,没有正式教师头衔,职位也不固定。④辅助教师由取得学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担任,只是教师的助手,不能担任讲课教师。小学教师必须高中毕业,接受2年的师范教育,然后在一所初等学校从事2年教学工作,经考试合格,具有学士学位,才能获得“初等教育正式教师”的称号。联邦德国的基础学校和国民学校的教师,必须在师范学院学习3年专业知识,然后接受第一次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以见习教师的身份受2~5年的实习训练,再接受第二次教师资格考试(包括提交有关教育实践的论文、进行观摩教学和口头问答),合格者才能被录用为正式教师。
这种对教师的严格选拔和入职前的严格训练是结合起来的。教师入职前的训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①专业知识的训练。高等师范学院一般根据中学的课程设立专业,中等师范学校则不设专业。②教育专业训练。包括教育理论、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③教育实习。各个国家在安排上各不相同,但这三者缺一不可,特别对教育实习非常重视。例如,法国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在2年教育专业训练中有4.5个月时间实习,毕业后还要从事2年的实际工作;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生在取得学士学位,并参加“中等教师资格证书”的理论考试及格后,还要进入“地区教育中心”接受1年的教育专业训练,在此期间总共进行27周的教育实习。
借鉴外国办师范教育的经验,我在这里对于如何办好我国师范教育提出几点意见。
第一,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要求要立法。用法律规定达到什么水平才能担任那一级的教师,规定教师的考核制度和晋升制度;对新教师要按照法律的规定严格要求;对在职教师通过进修,逐步达到规定的标准。
第二,招生时要特别注意师范院校的新生质量。近几年来高校招生录取时,师范院校优先录取,这个办法很好,但还需要动员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中学的领导和老师要重视师范教育,要像挑选自己的接班人一样,把优秀的、有教育才能和组织能力的学生输送到师范院校。
第三,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师范教育的建设。在经费上、设备上,要把师范院校放到和综合性大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把发展师范教育看作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
第四,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要进行改革。要研究培养一个合格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地安排专业训练、教育专业训练和教育实习的比例。现在的普遍现象是重视专业训练,不重视教育专业训练和教育实习,后两者在教学时数中所占的比例极小。这种比例不能培养合格的教师。师范生一进学校以后就应该让他们接触教育实际,进行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要加强教育学科的教学,改进这些学科的讲授方法,改变那种空讲理论、脱离实际的讲授方法,把讲课和见习、实习结合起来。实习的时间要适当延长,一般以3个月为宜。教育学课程可以在实习前和实习期间进行。学生学习时就有目的性、针对性,可以结合实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学得深刻。由于延长了实习时间,重点师范院校可以适当延长学制。中等师范学校的学制也要延长,以便学完普通高中的课程。
第五,要在综合性大学中开设教育课程。因为中学教师光靠师范学院来培养是不够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过去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要去当中学教师,因此,对他们进行师范专业训练,使他们懂得教育规律,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是很有必要的。
第六,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有很大的发展,这类学校的师资要有专门的训练。因此,要创办一些专业师范学院,以保证专业教师的质量。
三、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师资质量
教师是如此重要,但是我们现有教师队伍的状况与要求极不相称。特别是经过“**”,教师队伍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许多师范学校被撤销,新教师缺乏来源;另一方面,教育事业发展得很快,需要不断地补充新教师。据统计,1978年全国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为1965年的7倍,专任教师为6.9倍。这些教师是从哪里来的?一是吸收了一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高中毕业生;二是从下面层层选拔,从小学教师中选拔好一点的教初中,初中教师选拔上去教高中。不少人在小学、初中是好教师,提到初中、高中却难以胜任,结果不仅高中的教育质量受影响,初中、小学教育也受到严重影响。据教育部1978年的统计,全国高中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的,1965年占教师总数的70.3%,1977年下降到33.2%;初中教师中大专程度以上的,1965年为71.9%,1977年下降到14.3%;小学教师中中师程度以上的,1965年为47.4%,1977年下降到28%。近年来由于压缩高中,情况稍有好转,但还没有起根本的变化。教师队伍的这种状况不改变,我国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就不可能提高,教育经费增加再多,也是白白地浪费。因此,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不仅在于把不合格的教师提高到合格的程度,而且要使现在合格的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加速,教师光靠过去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知识是不够用的。例如,固体物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是前沿科学,现在固体物理学的理论已经应用得很普遍。60年代师范院校物理系的毕业生如果不继续进修,就会缺少这一部分知识。我们还应该看到,现在的中学生与60年代、70年代的中学生也大不相同了。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获得许多知识,他们要求教师进一步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如果教师不学习,就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
因此,当前我国教师的在职培训应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解决合格的教师问题;另一种是为了提高合格教师的水平问题。两者都需要重视,不能只顾一面,忽视另一面。当然,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也是最艰巨的任务,是解决合格的教师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起码的教育质量就不能保证,但是也不能忽视胜任教师的提高问题。因为这部分胜任的教师是当前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他们的水平提高了,不仅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带动其他教师,帮助其他教师提高。同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教师今天是胜任的,如果不继续提高,明天可能就会变成不胜任的,因此,提高他们的水平,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要培训这两部分教师,可以做一些分工。地方上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主要承担把不合格的教师培养成合格教师的任务;各师范学院,特别是重点师范院校,则承担提高胜任教师的任务。这是第一个问题,即解决教师培训中的普及和提高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培训的制度。近几年来各地都很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但是缺乏规划,年年培训,年年过不了关。我觉得培训教师要有一个规划,有一个制度,一门一门课解决,不要零打碎敲。首先要规定,什么样的水平可以当小学教师,什么样的水平可以当中学教师。达不到这种水平的进行业余或脱产进修,修完一门课程,经过考试,合格发给证书;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发给合格教师证书。也可以采用学分制,规定必须修完多少学分才能成为合格教师。
第三个问题是要把教师的培训制度和劳动工资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结合起来。现在正在制定中小学教师的职称制度,这是很有必要的。各行各业都有职称,中小学教师也应该有职称,这样有利于教师的努力和提高。教师的培训制度要和它结合起来。不合格的教师通过进修,达到合格的标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职称,工资待遇也应相应地提高。对于获得一定职称的教师,还应定期检查,促进他们不断提高。苏联从1974年开始对中小学教师建立了定期评定考核制度,规定每个教师每五年评定一次。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质量,运用和研究教学法情况,业务和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道德行为和政治表现。评定的结果分四类:①称职并给予奖励;②称职;③称职,但须履行评委会的建议;④不称职。不称职的教师,应在评定后两个月内调离岗位。苏联这种对教师定期检查的基本精神是可以借鉴的。
总之,师范教育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基础。要办好师范教育,需要办教育的同志对师范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学校的结构、课程的安排、训练的方法进行充分的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合我国实际的师范教育制度,培养更多更好的教师,以便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促进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1] 原载《教育研究》,198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