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赏析
在本篇中,我们将跟随作者重温一段长达数月的科学观察,了解松毛虫从虫卵到成年的成长历程。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布尔的花园,看看这些小家伙是怎样生活的吧!
阅读批注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园子里的松树变秃了!我吓了一跳,赶忙跑出去看发生了什么事。我发觉松树上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伙客人,这伙傲慢的客人也不跟我打招呼,忽然就跑到我的地盘上来撒野。还把我好好的松树折腾成了光杆司令,简直太没有礼貌了。[1]
这伙没有礼貌的客人就是松毛虫,我看它们吃得胖胖的、圆圆的,一想到这都是糟蹋我的树换来的就气不打一处来。我拿了一根长叉子戳它们的老窝,可是这些小家伙倒是顽强得很。我捣毁一个,它们就再建一个,累得我筋疲力尽,它们好像玩得不亦乐乎。
我想我不能整天跟它们较劲啊!再说体力上也不允许啊。于是对于这些死皮赖脸的小家伙,我换了一个思路,决定观察它们的一生。
我没有继续赶它们走,算是默认了它们拥有这棵松树的暂时居住权吧。不过这些小家伙还挺得寸进尺,见我不撵它们了,干脆在我家大门附近搭了差不多三十个窝,每天乐呵呵地在我眼皮子底下爬来爬去。[2]
这种松毛虫也叫“列队虫”,顾名思义这些小家伙不管什么时候总是排着队进进出出。我看了觉得越来越有趣,认认真真记起了它们的观察日记。
每年八月上旬,我家松树枝端的深绿色松叶里,总能看见许多白色的小圆柱体。这些圆柱体中有松毛虫产下的卵。之所以把卵产在这儿,是因为这里隐蔽不容易被发现。不得不说这些厚脸皮的小家伙倒是还挺聪明。
这些小圆柱体就像微型的小手电筒,差不多有两厘米长、零点四厘米宽。圆柱体的表面类似丝织品,颜色是白里透着点红。圆柱的顶端被层层鳞片覆盖,像房子上的瓦片一样。[3]
这些鳞片比想象中软,摸上去很舒服,一层一层包裹在小圆柱上,给圆柱里的虫卵遮风挡雨。看着这些绒毛,我纳闷了,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
我观察了几天后发现,这些绒毛都是松毛虫妈妈自己身上的,它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温暖的生存环境,把自己身上的毛一点儿一点儿弄下来。不得不说松毛虫妈妈可真伟大啊。
我拿了几个虫卵回实验室研究。我用镊子拔掉上面的绒毛,藏在里边的卵终于露出来了。这些卵就像白色的小珐琅珠一样可爱。[4]每个圆柱里面大概有三百个卵,它们都是一个妈妈生的。这些卵不能胡乱摆放,要码整齐了。
虫卵孵化的时间大约是九月份。我把那些鳞片做成的房顶一点儿一点儿掰下来,看见圆柱里面无数黑乎乎的小脑袋,似乎都想赶紧到外面的世界来看看。
这些小虫子外表呈浅黄色,头大,差不多是身体的两倍。它们争先恐后爬出来以后就要找东西吃了。食物是现成的,松叶要多少有多少,身边的吃完了,爬到别的树上去吃也没什么不行,反正有的是。如果小家伙们不小心凑到一起了,它们还知道排队,这点倒是挺值得提倡的。
看它们白白胖胖那么可爱,我忍不住拿松叶逗弄它们,它们冲我晃头晃脑的,看的人心都化了。[5]
松毛虫从卵里出来后,马上开始搭帐篷。帐篷是用一些薄绸做成的小圆球,搭在几片叶子上。天气热的时候,松毛虫躲在帐篷里不出来,什么时候天气凉快了,它们才晃头晃脑地出来找吃的。
一天一夜的时间,小家伙们的帐篷已经有榛子仁那么大了,再过两个星期,帐篷能变成苹果那么大。你以为松毛虫把帐篷搭得这么大是想在这儿定居吗?你错了,这不过是它们的一个临时住所罢了。[6]
冬天的时候,它们还会搭一个更大、更结实的帐篷。要说小家伙们还挺有福气,好多昆虫找吃的都需要离家很远才能找得到,但这些小可爱可以在家门口一边吃松叶一边搭帐篷,真是幸福。不过也不是它们不想去别处找吃的,主要是这些小家伙刚出生没多久,如果冒冒失失离家太远的话,它们可能会遇到危险。
不过总吃家门口的松叶,还有一个大弊端。帐篷毕竟是搭在松叶上的,松叶都被吃光了,帐篷也就失去了支撑,随时都有塌的可能性。不过松毛虫不在意这些,房子塌就塌,塌了再盖嘛!没了帐篷,小家伙们就爬到别的地方去搭一个新帐篷,甚至有时会爬到树尖上。
松毛虫长到现在,模样开始发生变化了。它好像换了一身新衣裳似的,背上长出了六个红色的小圆点,圆点旁边长出了红色和粉红色的刚毛,红点里又长出金色的小点,身体两侧和肚子上的毛则全是白色的。[7]
进入十一月份,天气逐渐冷了,松毛虫准备爬到松树的高处或树枝尖上搭过冬的帐篷。它们把一些挨着的松叶用网罩罩起来。这样搭好的帐篷牢固,而且空间大,从外面看就像个鸡蛋。
帐篷顶上有很多圆洞,这是帐篷的门,松毛虫就是从这里爬上爬下的。帐篷外面的松叶尖上有一张用丝织成的网,下面就是它们的阳台,松毛虫们非常喜欢在这里晒太阳。
松毛虫晒太阳的时候特别搞笑,像叠罗汉似的一个压着一个。不过你可别光顾着笑,它们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它们整整齐齐地躺在丝网下面,这些丝网可不是普通的丝网,它能减轻阳光的照射强度,不至于把它们晒爆皮了。
这些小家伙平时不太注重个人卫生,帐篷里堆满了它们吃剩的碎屑,还有它们的蜕皮,当然粪便之类的排泄物和其他垃圾也是满满当当的。
夜里,松毛虫们都在帐篷里休息。早上十点钟,它们准时爬起来换个地方继续睡。小家伙们喜欢堆在一起晒太阳,反正它们也没什么事,一天到晚就是吃吃睡睡。
晚上六七点钟时,它们睡醒了,开始各自回家。回家的路上它们也不闲着,小家伙们总是想往房子里加一些新的松叶。所以它们会一边走一边吐丝,它们的帐篷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结实了。
每天它们都雷打不动地花两个小时来做这些事情,它们觉得,虽然现在辛苦一些,但到了寒冷的冬天,如果它们可以睡在温暖的帐篷里,那现在的辛苦就不算什么了。[8]
工作了两个小时以后,松毛虫们该吃晚饭了。它们爬到帐篷外面,到下边的松枝上去吃松叶。
松毛虫穿着红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停在树上美美地吃松叶,有的松枝承受不住它们的重量都被压弯了。也不知吃了多长时间,它们终于填饱肚子了。爬回帐篷后,它们要再工作一段时间,在凌晨两三点钟左右休息。
为了弄清楚它们都喜欢吃些什么,我曾经喂它们一些别的树叶,我发现这些固执的小家伙宁肯饿死也不吃别的东西,看来它们在吃的方面还挺专一。
松毛虫在树上来回走动时,总是一边吐丝一边织丝带,然后再沿着丝带返回。不过,有的松毛虫比较糊涂,有时候走着走着找不到自己回家的丝带了。无奈之下它只能顺着其他松毛虫的丝带来到别人家。
好客的主人会热情地把这位意外来客请进家里,请它吃好吃的,为了让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主人还会给它们腾地方。当然客人也不能白吃白喝,适当地表现一下自己的诚意,比如主人搭帐篷时,主动帮一下忙,和主人一起吐个丝什么的。[9]
松毛虫找不到家的概率还挺高的,因此有些帐篷的主人总是能遇到新客人,它的帐篷就会比别的帐篷大很多。
松毛虫觉得大家没必要分得那么清,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没必要。它们的原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一起努力,互帮互助,没事儿一起吐个丝,让帐篷更大、更结实,这不是挺好的嘛。
松毛虫的这种观念倒是挺值得学习的,不管人和人之间还是动物和动物之间,还是人和动物之间,都应该有这样的观念。要是每个松毛虫都那么自私,只管搭自己的帐篷,看到别的同伴有困难了也视而不见,那结果会如何呢?
我想结果肯定是只有一小部分松毛虫能搭出大一点儿的帐篷,至少不会比现在的状况更好。看看松毛虫多聪明,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正因为这些小家伙的得失观没那么严重,正因为它们以身作则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付诸实践,才有幸福的生活。[10]
在动物界,大家都认为羊比较笨。认为它们缺少智慧,头羊到哪里,羊群就跟到哪里,就是火坑,它们也一起跳。但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的,松毛虫好比是昆虫界的“羊”,它们也跟羊一样,绝对服从头领的指示。
松毛虫始终是单行前进,后面那只顶着前面那只的尾巴,一只一只排下去,整整齐齐。
最前面的领路人不管是斜着走还是转圈走,后面的追随者一定会跟着。领路人一边走一边吐丝,后面的松毛虫就踏着前面的丝走,并把自己的丝也吐在那条丝上。就这样,大家都把自己的丝吐在领路人的丝上,这条丝最后就变成了一条光亮的宽丝带。
松毛虫这种边走边吐丝带的奇特出行方式,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松毛虫一般都在夜间出来找吃的,它们走的路弯弯曲曲的,没有任何清晰的方向性,所以,它们一路留丝,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下记号,省得迷路。第二,松毛虫出来吃东西的时候,有时候吃着吃着大家就走散了,所以当领头人号召大家集合时,丝带就可以把走远了的松毛虫带回大部队,省得队伍里落下谁。
这几天天气好,松毛虫们打算搞个团建集体出去旅游一下,欣赏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景致,也顺便给自己变蛾找个好地方。[11]
小家伙们收到通知后一个跟着一个出门了,领头人带着大家一步步向远处走去。你可能会问它们的这个领头人是怎么选出来的。一开始我也很好奇,观察了几天后我发现,这个领头人选的是相当随意。反正它们只需要一个领头人,至于这个领头人是谁,它们好像不太关心。
比如有时候偶遇突发状况队伍被打散了,小家伙们重新排好队发现领头人不见了,马上就会产生新的领头人。不过虽然领头人的当选很随意,但是要当领头人可不随意。这些小家伙只要当上了领头人就特别负责,带着大家寻找适合队伍走的路线。
松毛虫的队伍规模不太稳定,最多的时候有两三百只,声势浩大,排起队来足有十几米那么长。别看队伍这么长,但大家都依次按照波浪形的曲线行进,每个队员都规规矩矩的。有的时候一个队伍里只有两只松毛虫。可能队伍的长短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吧。
我观察了几天之后,有一天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我想考考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
如果我把松毛虫的丝路人为进行改变,把它们设计成一个封闭的圆形,那么这些小家伙会怎么办呢?我实在太好奇了,越想越兴奋,迫不及待开始实施我的计划。
我急忙来到院子里,正好看见几只松毛虫正沿着棕树的大花盆边转悠。它们平时就很喜欢在这边走来走去,这个花盆的沿正好是一个圆形。于是我赶紧人工干预,把还想往上爬的松毛虫截住,迫使它们改变方向,并用小刷子把地上连接花盆的那段丝线刷掉。这样,就不会再有松毛虫从这里爬上爬下了。
只见盆沿上的那队松毛虫不停地转着圈,它们没有领头人,只是一个跟着一个在这个封闭的圆形轨道上吐丝。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可以无休无止地走下去。它们真的不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吗?真的不会发现一丝丝端倪吗?真的会一直走下去吗?[12]我不知道答案,但是我猜应该不会吧,或许几个小时以后它们走累了或者饿了,到时就能发现端倪了,于是我决定静观其变。
我去忙了一些别的事情,等我做完回来发现它们还在做绕圈运动。这个结果太让我失望了。这些小家伙这么长时间没吃东西了,肯定早就饿了,只要它们爬下盆沿,就可以吃到松叶了。可是它们就知道在盆沿上打转,一点儿都不知道变通。
又过了几个小时,这些家伙已经走得筋疲力尽了,它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时走时停,速度明显慢了。到了晚上十点钟的时候,这些家伙还在走,我已经困得不行了,我要进屋睡觉。睡觉前我还在想,再过几个小时,它们总该发现些什么了吧。
第二天早上一睁开眼睛,我迫不及待跑出去看那些小家伙们怎么样了。结果可太让我震惊了。它们仍然像昨天一样排着队,不过大家都没有朝前走而是原地抱着身子取暖。又过了一会儿,天气比刚才暖一些了,小家伙们又开始新的一番转圈运动。
第三天的实验结果还是一样。[13]
前一天晚上特别冷,花盆沿上没有任何可以躲避严寒的地方,它们又那么长时间没吃东西了,我想它们一定难受坏了。
我过来的时候,看到它们的队伍已经乱套了。它们彼此靠着取暖。不过我想这应该是好事,队伍散了之后可以重新选出一位领头人来,这个领头人或许机灵些,可以带它们走出这个鬼地方。
然而我又想错了。混乱的队伍马上重新组合了,组合后的队伍又开始新一轮转圈运动。我都要急死了,这些家伙的意志力和耐力都要把我逼疯了!
我开始怀疑这个实验是不是太为难它们了,而且天气这么冷,我固执地让它们一圈一圈地做转圈运动是不是太残忍了。[14]夜晚,它们照样分堆聚在一起,有一些松毛虫挤着挤着就被挤出了丝带外。
我心想,这对它们来说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啊,现在它们脱离了那个怪圈,终于有机会回自己的老巢了,它们会不会把握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呢?
被挤出丝带的松毛虫开始向花盆中间爬,但是它们在花盆里找了一番,没有找到任何吃的,又再次加入转圈队伍里来。
一天一天过去了,转眼到了第六天,这天天气特别好。有几只松毛虫可能觉得太热了想要冒冒险,其中一只小家伙站在花盆最外边的沿上,做出跳跃的样子。有一只更勇敢,在花盆边沿上打算滑下去,不过它只滑了几步就退回来了。[15]
这时,队伍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圆形了,队伍冲散之后又一个新的领头人诞生了。这个领头人可不简单,它带着队伍终于找到出路了!
实验进行的第八天,小家伙们终于沿着盆沿爬了下来。在太阳落山前平安地回到了家里。我差点儿喜极而泣。
我大致算了一下,这几天松毛虫在盆沿上一共待了一百六十八个小时,减去疲劳时的停顿或是夜晚寒冷时的休息时间,大概走了八十四个小时,按每分钟走九厘米计算,总行程接近半公里。这可真是一场搞笑的长征啊。
过分相信领头人看来也有不好的时候啊,如果不是这种盲目的信任,它们中至少会有一些小家伙早就找到出路了。但就因为无条件的信任,让它们一个个都失去了判断能力,在寒冷的冬夜里结结实实冻了八天。
不过还好,它们始终抱着希望,一刻都没有放弃,最终找到了回家的路。虽然幸福来得晚了一些,但毕竟它们都活下来了。要知道它们再找不到路,我可就要放弃实验了。
到了一月份,松毛虫会进行第二次蜕皮。这时,小家伙的容貌会发生一些变化,可能没有以前好看了。它们背部中央的毛全都变成了暗红色,夹杂着一些白色的长毛。背部有八道裂缝,狭长的切口就像厚厚的嘴唇,松毛虫可以随意操作它们。裂缝打开时,我可以清楚地看见每道口子中间都有一个表面细腻的无色鼓泡。这个鼓泡很敏感,外面稍微有点儿动静,它就缩回去形成一个气孔。[16]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经验来看,松毛虫的这个局部鼓泡应该是它的感知器官。当它想要了解一些情况时,就把器官调动起来。不需要的时候,就让它安安静静地待着。不过如果鼓泡真的是感知器官,那它能感知些什么呢?
寒冷的冬季,其他动物或昆虫都藏在地下冬眠看不到影子了。只有松毛虫依旧很活跃。它们白天晒太阳,晚上吃好吃的,回到家后修整一会儿帐篷,然后休息。生活作息特别规律。
不过那是天气好的时候,如果刮大风或者下大雨大雪了,就几乎看不到松毛虫的踪影了。我观察了它们好几次,每次都是这样的结果。那么问题来了,莫非它们能提前感知天气情况?所以出现极端天气的时候,它们就安心地躲在帐篷里睡大觉,天气好的时候才出来玩吗?[17]
有一天,几个朋友来我家说想和我一起欣赏松毛虫。我们九点钟来到松树下,却一只松毛虫都没有看到。按理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时候松毛虫依旧很活跃,昨天和前天晚上这个时间我还看到很多松毛虫玩耍呢。我们决定等一会儿,说不定它们有什么事情耽搁了。
我们从九点钟等到了十点、十一点,一直到深夜,一只松毛虫的影子都没看到。朋友们特别失望地离开了,但是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第二天早晨我被淅淅的雨声吵醒了,看了报纸说这雨昨天夜里就开始下了。于是我眼前一亮,莫非我的猜想是对的!
随后,我开始关注天气预报,每当预报说有冷空气或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我就跑出去看,果然一只松毛虫都看不见。看来,松毛虫的这项本领肯定和那些能随意凸起或凹下去的局部鼓泡有关了。切口张开,鼓泡凸出来感受空气,并把收集到的空气放在气孔里进行检验,要是气压升高就证明天气好,要是气压降低则说明会有极端天气出现。[18]松毛虫的这项本领可挺有意思,人类要是看着它们判断天气变化,出门再也不怕碰上下雨不带伞的情况了。哈哈。
松毛虫这种预知天气的本能,我觉得和它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和其他昆虫相比,松毛虫是熬夜高手。它们头部的两侧虽然有五个视点,但对它们晚上看东西一点儿帮助都没有。它们的嗅觉也不敏锐,更不能用嗅觉来辨别方向。对松毛虫来说最重要的是触觉,所以它们用吐丝的方式给自己做记号。可是,遇上不好的天气,它们的触觉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所以,能够预知天气,对它们来说太重要了,这可是它们的保命符。
阅读赏析
在本篇中,作者详细记录了松毛虫孵化、繁育、迁徙、安居的全过程,极尽真实生动的文字背后是作者长年累月的观察积累。为了观察松毛虫的成长,法布尔从八月记录到一月,为了研究松毛虫“排队走路”的现象,又付出了一连数日的等待。可以想见,在《昆虫记》这样一部数百万字的生物学巨著背后又有多少辛劳和汗水。
本篇文章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松毛虫的习性和特征,与此同时,作者善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在陈述松毛虫行为现象的同时,从“虫性”思考“人性”,引导读者在昆虫的世界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和社会生活准则,而这也使得《昆虫记》超越了一般的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成为兼具科学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巨著。
阅读延伸
1.本篇中主要写了松毛虫的哪些特点?
2.作者在写松毛虫时运用大量的拟人手法,赋予松毛虫以“人格”,试着归纳作者笔下松毛虫的“性特征格”。
3.作者是怎样观察和研究松毛虫的,从作者的科学研究中给了你哪些启示?
[1] 拟人 作者赋予松毛虫人类的性格和情绪,仿佛它们的到来和破坏就是任性为之。在作者的笔下,松毛虫横冲直撞的形象从开篇便建立了起来。
[2]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松毛虫们完全没有客气,而是心安理得地在作者家门口安顿下来,作者用寥寥数语便将松毛虫们得意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 细节描写、比喻 作者用数字精确记录了松毛虫卵的大小,给读者直观的感受,又将虫卵比作手电筒,将鳞片比作瓦片,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4] 比喻 将虫卵比作“白色的小珐琅珠”,用鲜活生动的笔法写明虫卵的颜色和大小。
[5]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作者在描写昆虫生活习性的同时,也记录了自己与昆虫的互动和观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表达了他对万物生灵的热爱。动作和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两种描写方式,可以使表达更生动、文章更充实。
[6] 设问 设问是为了强调文章的某部分内容,先行提出问题,再给出解答。设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可以起到突出中心、明确主题的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此处作者的设问,一方面启发读者思考,同时突出了后文“更大、更结实的帐篷”。
[7] 比喻、细节描写 作者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松毛虫蜕变的过程形象地记录下来。运用比喻等修辞格,可以增强细节描写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8] 心理描写 作者发挥想象力,从松毛虫的视角表达了为了度过严寒积极搭建帐篷的乐观心情,让读者理解了松毛虫辛苦搭建帐篷的原因,也把自己对生活的深厚感情包容其中。
[9] 拟人 拟人句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也能更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处作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合理地对松毛虫“待客”的过程进行人格化的联想,拉近了读者和松毛虫之间的距离,便于读者理解,也表达了作者对昆虫们的喜爱。
[10] 设问 作者再次自问自答,让读者理解松毛虫互帮互助的重要性。这一段是典型的议论段落,不同于前文的描写和抒情段落,此处的设问起到了“说理”的作用,作者将对人类社会的见解融入昆虫界,也通过分析昆虫行为对人类社会进行反思。
[11] 拟人 把松毛虫的出行比作人类的团建旅游,呼应了前文中松毛虫团结互助、集体行动的特征。
[12] 设问 设问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形式,此处作者三问不答,目的是让读者主动思考,调动读者的兴趣,让读者通过阅读、联想和思考找到答案。
[13] 时间顺序 为使文章逻辑顺畅,描写通常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此处作者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真实准确地再现了作者进行科学观察的全过程,循序渐进、便于理解。
[14] 心理描写 作者在记录松毛虫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感受、猜想和心情融入其中,通过心理描写,我们能看到作者作为一名科学家对待研究的认真态度,也能感受到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15]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在描写人物时,往往需要把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这里作者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的方式,选择两只松毛虫为典型,写出了想要冒险的它们跃跃欲试的状态。
[16] 细节描写 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作者对松毛虫的观察已经从八月到了一月,可见长年累月的细致观察对于写出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多么重要。
[17] 设问 关于松毛虫能否预知天气的问题,作者并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再次进行设问,读者便怀着好奇心自然而然地阅读下去了。
[18] 前后呼应 作者在前两段中提出松毛虫是否能预知天气的问题,经过观察,作者在此处给出了答案。通过一问一答的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和内容更加完整,也加深了读者对叙述内容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