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1]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2]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

[1]清都:神话传说中天帝的宫阙。山水郎:管理山水的郎官。

[2]“曾批”两句:意思是天帝批准我管理露、风、云、月的。

【译文】

我是天帝的山水郎,天生的怠慢不拘和轻狂。曾经给朝露晓风下命令,多次让彩云慢徜徉。闲吟万首诗,醉饮酒千觞,什么时候也不把王侯放心上。朝堂金殿我懒得去,只愿隐居在洛阳。

【背景故事】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洛阳人,在宋代的词坛上,虽不是一流的大家,却也是有着相当名气的人物。

朱敦儒出身仕宦人家,他的父亲朱勃曾于宋哲宗绍圣年间做过谏官。那时的北宋王朝还是一派安定繁荣,到处是太平景象,这就使得朝野上下滋生了一种优游享乐之风。此风一兴,人们争相享乐,把国家社稷统统都丢到了脑后。

但朱敦儒与那些花花公子有所不同,他没有把自己的青春时光全都消磨在红袖青楼的荒唐中,去追求醉生梦死,他还留有一分清醒,去认真地读书学习。

对于诗词歌赋,朱敦儒有一种炽烈的情感,于是他热心于学习、揣摩前人留下的优秀作品,并以此砥砺自己的品行、德性。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岁月的流逝中,他不断地学习,到中年时,朱敦儒已被人们称誉为“志行高洁”的人了。此时他虽未考取功名,只是一介布衣,但在朝野上下都有了一定的声望。

在安定繁荣中潜伏的危机一步步地逼近了。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侵的战事虽未发生,但他们已蠢蠢欲动,随时都有南侵的可能。

朱敦儒名声在外,他的朋友们便极力劝他离开洛阳,到京都谋个一官半职。而北宋朝廷呢,也早已听说过朱敦儒的大名,因而召他进京,想任命他为学官。

朱敦儒却不为所动,一口回绝了朋友们的劝告。对皇帝他只说自己久居乡间,不懂得朝纲国事,不能担此重任。功名利禄在朱敦儒的眼中无足轻重,他根本没有把做官当成一回事。他在赠给友人的一首《鹧鸪天》词中是这样说的: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在词中,朱敦儒将自己描绘成了一个“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朱敦儒的这种性格,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发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曾改变。

金兵入侵中原,烧杀掠抢,无所不为。朱敦儒与当时的朝官、名流、绅士们一道携家南逃,先来到淮扬地区,以后又渡过长江,来到金陵。

这时,宋高宗赵构也逃到了金陵,正在那里筹建南宋政权,由于朱敦儒久有名望,便有人向朝廷推荐朱敦儒为“文武之才”,建议朝廷对他提拔重用。

可是,朱敦儒还没有改变“山水郎”的初衷,始终不肯赴召,便从金陵沿长江溯流而上,经江西南下,一路观山赏水,避难到广东的雄州去了。

宋高宗绍兴二年,正是南宋王朝用人之际,此时又有人推荐朱敦儒到朝廷做官。

但他仍然不想出仕。第二年,宋高宗正式颁下诏令,任命朱敦儒为迪功郎。可是他不赴任。朝廷有些急了,命肇庆府督促他立即上任。就在这种情况下,朱敦儒还是迟迟不想赴召。朋友们看到他如此固执,都来相劝。这才使他幡然而起,从岭南赶赴临安。

朱敦儒一来到京城,宋高宗立即在便殿召见了他,听了他明畅通达的议论,旷达疏放的对策,心中十分高兴,认为朱敦儒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赐他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兼任兵部郎官,不久又调任两浙东路提典刑狱。

此时朱敦儒的心境,也如其他爱国并有正义感的文人一样,转而关心国事,念乱忧时,忠愤之致。

但正当朱敦儒要为报效国家做番事业时,有人诬告他,而且他与主战派大臣李光来往密切,被投降派的权臣排挤,不久便被免去官职。

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朱敦儒上疏请求退居嘉禾。到了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与秦桧的儿子颇有些诗酒之交,这使得他又被重新起用。不久,秦桧死去,他又被罢免了。

在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