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重要阐述,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出席师生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入论述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及历史意义,对青年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成长、建功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教育部党组下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对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了全面部署。
近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系统广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各地各部门涌现出一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经验、好做法。2014年6月,中央领导同志对“河北省保定大学生宣讲团”和“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滏阳小学百首童谣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重要批示。
教育部党组明确要求,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论述,提炼形成若干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2014年10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牵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相关工作调研和推进。这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案例》就是工作调研和推进进程中的一项成果。
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高校育人工作的根本要求。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只有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以德化人,以德立人,高校的育人工作才能逐步臻至完善,育人质量才能稳步提升,才能培育好国家、民族进步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高校历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战线,青年学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有赖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展开。高校应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中心和重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并现实地转化为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要尊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学生大学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主导性精神元素,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自觉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表明,没有落实,价值观念再先进,也是抽象的,也是虚的;只有使价值观念成为人们心灵中的坚定不移的精神力量,才
能真正地、现实地发挥其应有作用和影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做几项部署就可以完成的,更不是表态性的形式主义做派可以落实得好的,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狠下功夫,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使核心价值观念转化为大学生普遍认同的公序良俗。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可以说,青年学子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学子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那么,对于青年学子来说,如何实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他们的生活呢?这同样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使青年学生在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中体验核心价值观、感悟核心价值观,从而既使其成为他们精神追求的动力,又使其成为他们自觉行动的方向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根据这一总的要求,高等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育引导。在高校,教育引导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学科,特别是渗透于文、史、哲、政、经、法诸学科,使学生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心灵上的关怀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干巴巴的十二个词,而是充满着思想底蕴、人文关怀和理性精神的心灵家园,施教者要以其思想、情感、智慧的魅力去征服学生。这就需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将其贯穿于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和课程教研之中,使大学生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要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评价、学科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发掘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提高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舆论宣传。推进一种观念,往往需要在舆论上造成声势,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比如,有计划地集中开展一些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活动;设立一些专题网页或模块,充分发挥新媒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基层党团组织主题生活会、党团日、班会的重要内容;还可以组织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组织动员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以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微电影等方式表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感悟,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形成一种声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快速扩散,增强其影响力,以实现舆论宣传的目的。
三是文化熏陶。文化熏陶就是要在培育基因上下功夫,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核心价值观之根;继承红色文化传统,传承核心价值观之脉;加强先进精神引领,凝聚核心价值观之魂。高校应特别注重以这三个内在维度来构建校园文化,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因生长发育的环境和氛围。具体而言,可以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积极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抓住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道德实践成果网络巡礼”“道德模范进校园”“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结合学校地缘优势和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四是实践养成。实践活动是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比如,可以建立完善师生志愿服务体系,成立师生志愿服务组织,推进“大学生讲师团”暑期“三下乡”等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常态化;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及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周边社区和群众,长期化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志愿公益活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培育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雷锋精神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五是制度保障。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建构起科学长效的保障机制,在制度建设上有所作为。高校要大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完善教师管理规定、学生守则公约等师生行为准则;建立和规范学校礼仪制度,丰富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学仪式等典礼的内涵,强化仪式庄严感和教育意义;探索建设学生诚信档案机制;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形成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开展的治理环境和制度安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生活的基本遵循。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原则,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必须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原则,形成可示范可引领可推广的工作动力系统、激励机制和实践模式;必须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原则,形成广大师生乐于遵循的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其自觉奉行和践行能力;必须坚持传承创新原则,注重总结、凝练、传承、发扬基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智慧,增强工作的延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善于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理念创新、方法创新。
总体来看,高等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不少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做法,抓好这些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可以为各高等学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特别是在具体的落实环节的开拓创新上提供良好的启示。以现实案例的生动形式促进高校结合实际,形成符合自身特色、文化传统和师生情况的培育理念、工作思路和践行机制,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工作纲要、计划和举措,用鲜活的实践载体、生动的教育形式、新颖的活动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深入持久、扎实细致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的长效化、常态化和科学化。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案例》全书共11章,以不同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案例为重点,阐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根脉,总结青年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及养成方法。希望我们选编的这些案例能够体现当前高校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面貌与基本经验,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一些有益的方法与示范,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