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世界新格局
印尼暴发反(蟹)华事件时,归国的这三十余万东南亚华侨,新中国在广东和福建组建了专门的华侨农场接收了他们,同时依林汉的意见,在这些华侨中大量征兵,组建所谓“南洋华侨解放军”,为未来在东南亚建国华人国家作准备。
在新中国的帮助下,中国方面出人出力出组织,帮助林汉将这些归国的华侨组织起来,捏成一个团体,建立从上到下的组织骨干。
中(蟹)共方面履行了当年在苏区达成的协议:新中国建立前,林汉不惜一切代价让新中国提前建立了。事后新中国方面则帮助林汉在东南亚建国“反哺”。
要做大事,要建国,组织和干部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名义上林汉是这个东南亚华侨联盟的最高首脑,但具体人员骨干的组成部分,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新中国方面提供的。
在林汉看来,自己在南洋的华人组织情况有点象1950年时的北朝鲜,或北越,受中国中共那伙人影响极深,组织内更是被渗了大量的“沙子”。
不过林汉和金太阳最大的不同是,他并不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本身更是懒散喜受享受只想当太上皇的懒人,撑死作个动动嘴的白纸扇师爷就是他谷欠望的极限。对于自己的组织被中(蟹)共方面渗透严重并不是太在意。到目前为止,他和新中国高层领导的关系,还处于“蜜里调油”的黄金时期。
在接到英国人准备引日本人进入马来半岛的重要情报后,中国方面的高层经过几天的商量。决定暂时放弃在这个时间点发动马来战役。
放弃马来战役的原因很多。
首先是新中国的工业能力实在太差,从本土到东南亚,距离实在太远,补给难以距上。现在贫弱的汽车补给能力,哪怕是维持在印度东北部的战线都十分吃力。
其次就是马来半岛的地形过于狭长。极易遭受敌人通过海上登陆的方式拦腰切断后路,重演历史上朝鲜战争时仁川登陆的一幕。
第三点则是来自美国的威胁,如今美国人亲自下场掺和二战的可能情越来越大。在美国国内,官方正在为全面参战做舆论准备。从前热闹非凡的反战的言论,现在在美国官方的报纸上已经很难看到了。也正因为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夹在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的泰国。到现在还在玩所谓的“中立”的路线,始终不允许解放军过界。
而为了给中国更大的压力,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应英国人之邀,已派出两艘战列舰进驻新加坡执行“护桥任务”,其对中国示威义不言而喻。
现在李华梅卧底日本成功。通过李华梅从日本传回的情报显示,德国人在挪威海海战的多次胜利,严重刺激到了日本政府,日本人也妄想仗着自己拥有“舰娘”,重演德国海军的辉煌。
当林汉在中国和中共高层讨论亚洲的战略问题时,法国战役也已入了最后的尾声。
6月11日,德国c集团军进至马恩-莱茵运河上,此时a集团军已攻克凡尔登。法军50万被包围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南部,除少数逃往瑞士外其馀全部被歼。到了六月14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到了六月二十日。在法国小镇贡比涅,法、德两国签署停战协定。一如历史上发生过的那般,签字仪式并不是在镇上著名的城堡里,而是在一节火车车厢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就是在同一节车厢内,德国向协约国投降。为了洗刷这个耻辱。同时报足德国人“报复”的心态,汉娜象历史上的希特勒一般。命人将这节车厢从博物馆里拖出来,充当法国签定投降书的场所。事后这节车厢被拉到德国。收入德国的博物馆中保存。
根据停战协定的条款,德国将占领法国北半部以及法国的大西洋沿岸地区。法国军队将被解除武装并予以遣散。法国将支付德国占领军的费用,所有的德国政治难民将交还给德国。
和历史上不同的是,对于法国的国土,德国的野心不大,仅仅只是要求收回一战后被法国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北部沿岸,出于“防空的需要”,暂时交由德国人处理。
至于法国战败赔偿金,汉娜听从了林汉意见,考虑到未来“欧洲一体化”的需要,汉娜仅仅只是要求法国人将一战后德国对法支付的赔偿金原数加利息归还即可。
在此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他对国民的讲演中,呼吁法国坚持抗击希特勒的战斗。但此时的法国,全体上下大多数人满脑子皆是:让这场该死的战争早点结束吧!
类似的念头,所以贝当政府对此毫不理会。
丘吉尔在对议会发表的演讲中说:“如果我们勇敢地抵御希特勒,整个欧洲就会解放,全世界便可走上阳光灿烂的广阔原野。但是如果我们失败了,整个世界包括美国在内,包括我们所熟悉所关切的各国,将陷入一个新黑暗时代的深渊。”
丘吉尔意识到他的讲演不能阻止德国人的侵略。因为他也承认,法国战役已经结束,英国战役即将开始,西方文明的存亡在此一战。
尽管面临了比历史上更大的压力,但英国政府还是象头你犟牛一般,不顾一切地要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在此期间,美国人也派出特使来德国找希特勒,要求德国提前归还从前大搞工业化和军备时象美国人借的巨款。
为了更早地涉入欧战,美国人已开始搀袖子上场,为全面参战做准备工作了。
而到了六月二十二号,一条爆火乍性的消息传出,瞬间震动了全世界。
英国政府在这一天高调地发动联合声明,声称将邀请日本陆军进驻马来半岛。
一时间,全世界都被英国政府这种胆大无比的引狼入室的行为,刺激得险些回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