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樵夫救了一只小熊,因此母熊对他感激不尽。
有一天,母熊备了丰盛的晚餐款待了樵夫。翌日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虽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照它的话做了。
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了母熊,问它头上的伤好了没有。母熊说:“那次头上的伤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可见,语言的伤害是多么深,它已经远远超过了对肉体的伤害,它刺伤的是心、是灵魂。
在你率性而为,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墙上的钉孔一样,会在别人的心中留下疤痕。这时候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疤都永远无法消失。
说话不是说给自己听的,而是说给别人听的。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就不能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一句话可能会令你升官进爵,但也有可能会为你惹来杀身之祸。
古时候,一位国王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满嘴的牙都掉了。于是,他就找了两位解梦的人。
国王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满口的牙全掉了呢?"
第一个解梦的人就说:"皇上,梦的意思是,在您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您才能死,一个都不剩。”皇上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
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皇上听了很高兴,便拿出了一百枚金币,赏给了第二位解梦的人。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为什么一个会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呢?因为挨打的人不会说话,得赏的人会说话而已。
一个能把话说到点子上的人,是不能忽略说话方式这一重要内容的。所以,他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否则,就会引起人心中不快,甚至引发矛盾,激发敌意。
说话前一定要看清人家的脸色,把握好对方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忌。这样,无论发生什么事,你才可以从容地应对。如果说话不懂得迎合别人的心理,那你无论做什么都会遇到阻力。当然,迎合对方的心理说话,并不是要你讲假话,讲违心的话,只是让你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少得罪人。一个人如果能养成这样的说话习惯,那么在社会上也就会更吃得开了。
有时候,有些话虽然是实话,但是也不能随便就说出口,在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自己将要说出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定要三思而后言。有人习惯于一吐口舌之快,却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有时一句侮辱性的语言完全可能把深厚的友谊葬送。所以,即使有些话可能是非说不可,但也要选择一种比较委婉的语气,用人们听起来比较顺耳的话说出来,不然那你最好还是“三缄其口”,以免造成更多的麻烦。
古代有个财主晚年得子,大宴宾朋。参加宴请的客人都对这个财主说:“孩子必有大出息,定会升官发财。”虽然财主知道这些都是恭维的话,但他听了却非常高兴。谁知,这时有一个人却说了一句实话:“这孩子将来必会死。”于是,这个人遭到了大家的一顿痛打。
的确,每个人都是要死的,但是孩子刚生下来就有人说这么不吉利的话,怎能不叫人生气呢?
说话之前,一定要想一想,哪些话该出口,哪些话不该出口。很多人都尝过被人语言伤害的滋味,你可能当时会因此气得嘴唇发颤、脸色苍白、想出拳击倒眼前那人,但最后你还是把怒火强自压制下来,总算没有做出过激的举动,只是你心中含恨,无法忘怀那被羞辱的一刻。
我们平时所遇到的事情或大或小,或间接或直接,其中涉及原则的事本没有多少,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犯不上与人斤斤计较。比如,某人就美国的好坏谈了一种观点,尽管他的观点过于偏颇,你也没有必要情绪激昂地去与之辩出个对错来。否则,因为一两句话伤了感情,实在没什么必要。
人人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但那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还要因说出来的话是否受人欢迎来评定。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根据自己的好恶习惯来讲话,不管别人是否爱听,只为自己一吐为快,口若悬河地说起来没完没了。殊不知,你所说出来的话并不是人们感兴趣的。
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语言。说话时不注意给人留面子,不仅会伤人至深,也会给你带来不利的影响。
【习惯处方】
说话之前先想一想所要说的话,在肚子里打个腹稿,想好之后再慢慢地说出来。如果你不懂得尊重场合中的忌讳,最终你会成为别人忌讳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