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四,在遭遇了固安、安次、易州等临近的辽国驻兵的阻挡,且在付出了上万人的伤亡后,大宋军队继续着近些时日的势如破竹。

直达范阳城外的主战场岐沟关。

岐沟关。

自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出兵伐辽后,大宋军队再次抵达了这座战场。

此地能否拿下,事关宋军是否可以顺利攻取范阳城,并逼近析津府,瓦解辽国的围堵兵力,初步实现收复自澶渊之盟来的土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近三十年的光景,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

昔日参加岐沟关之战的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曹彬,早于咸平二年(999)去世。

但曹氏对收复燕云之地的信念传承,从没有断绝。

比如今次身为对辽作战的河北东路节度使曹玮,就继承了父亲曹彬的遗志。正率领着十万精锐将士,停于岐沟关之前侧。

时下,整个辽国占领的南京道,宋辽两国的兵力(含民夫)已超过了六十万之巨,不论大宋,但说辽国中京的决策者们,在辽国政治和外部危机之时,颇有些孤注一掷的感觉。

其实,也不能怪辽国的当权者们,主要还是在于大宋军队自澶渊之盟,后经历河西之战,内中的真实实力发展,超过了辽人的预期。

就如同一个成年人习惯性的欺负一个半大的小子,当某一日,那个半大的小子,突然长大,手腕比这个成年人还要粗壮。成年人再次欺负,但这一次,不但没有打过,还翻了个大跟头一样。

不说当面气急败坏,但那种恐惧和无措,还是有一大部分的……

而在范阳城内,及广阔的北侧区域,已经聚集了来自宛平、析津、怀来、香河、武清等多地的辽国支援部队。

将近二十日的骑兵闪电战,加上大宋的后续步卒的配合,让前线的辽国将士们认识到,这里的宋军,再也不是过去的宋军,他们的装备、马匹、战争方式,丝毫不比辽国弱,甚至还要比辽国强上一些。

战略上的重视,让辽国将领不得不迅速做出一些调整。

其中,作为督军总管的萧国舅也早在十日之前,就到达了析津府。在了解时下的军情后,果断的调动了南京道的所有辽国军队,于范阳组成了一层又一层的屏障。

手持着中京的旨意,能为张俭信任的萧国舅,本不是平庸之辈。除了调兵谴将,和军将展开军事讨论军事布置外,他对在范阳以南的战线,公然违背军令的将领如庚腊之流,展开了严重的处罚。

庚腊被斩首,十二个指挥使,直接被贬为普通兵卒,于前线冲锋陷阵,西南路招讨使耶律洪章虽无具体的处罚措施,但其本人主动留在了范阳,做好了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准备……

这般雷霆手段之下,辽军于短暂的时间内,由分散变为团结,犹如扭在了一起的麻绳。并于内部达成协议,要给宋军,以迎头痛击。

新城。

负责督战的寇准,正带着部将居于此。

这里也是前线作战的宋军大本营。

整个辽国占领的南京道,当下宋辽对战的占城共有六个,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岐沟关。

和雍熙三年(986)的那次仓皇对战不同,今次宋军可是准备了十五年之久。军资等物,也是这些年来,早早储备完善。

加上辽国之乱的加成,没有比这个时候北伐更为合适了。因此,大宋上下的将士们,无一不是信心十足。

“报!曹将军已决定于明日正卯时,对岐沟关发起全面进攻。”正和几个从军参谋商议范阳战事的寇准,得到了传令兵的紧急奏报。

翻开奏报内容,寇准大致了解了曹玮已然定下的战略,以及需要后方部队配合的要向。

他将奏报合上,看向已经聚集过了的随军将领,最后将目光注视在当前的一个青年将领的脸上。

“如今岐沟关聚集了十万我军的精锐将士,从保州奔袭而来的禁军,此时也到了岐沟关外三十里。只待配合曹玮部队,由侧面突袭。辽军于岐沟关的布置,则略显仓促,在有了火药军的助力下,按照曹玮对前线战事的判断,岐沟关之战,我军必胜!

现在,我等要考虑的,便是如何再从侧面,于宛平方向,给予辽军更大的压力。

鹏举,按照你的判断,此时,我大宋海师到了什么方向?能否敢在宛平之战前,于武清海岸登陆?”

此番对辽从海上的进攻,东海海师和皇家海师全部出动,就连琼海海师也分出了一部分兵力。

三师合一,加上从琼雷之地调集的州兵,共计有六万人!

也难怪寇准回如此重视大宋海师,继在前面的战场上,大放异彩的火药军的另一支部队。

而这两支展现非凡实力的军种,还都是帐中这次随行而来的李贤所提议建立的。

众将无不感慨,莫不是李贤早就料到了会有这么一天?

李贤自半月之前,随寇准一道从东京出发后,便一直待在新城的宋军大本营,并与宋军将领一道分析前线局势。

这次被寇准问起,他看了眼四周目光炯炯的众将领,然后面向寇准回道:“海师统帅,乃是武征将军。他既然下了军令状,说一定会赶在六月初八前,登陆武清海岸,那就一定会到的。现在说不定已经到了。我的建议是,在范阳之战打响之前,可再让归信赶来的我军后续支援部队,同往武清城出发,最后可和海师战队,一同进军漷阴。”

寇准点头道:“善,诸将中,谁愿带领已至的两万大军,北上武清?”

“末将愿往!”当下出来一位浓眉大眼的小将领。

李贤和此人近些时日多有交往,知道他是已故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之子杨文广。

二十一岁的杨文广,于边境的多年历练下,早就褪去了青涩,显得甚是稳重,但从眼神中,也有着属于年轻人的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