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世间与佛教的各种道德生活,其次说明如何实践佛教的道德生活。

(一)实践八正道的道德生活

所谓正道,是离偏邪的中道,属于圣者之道,故又名圣道中道。是佛陀所明示的重要显著的道行品目。在佛陀转法轮时,说为八正道支,至入涅槃时,又增广为三十七觉支。八正道是:

1.正见:正当的见解,即正解佛法,远离唯神、唯我、唯物等之迷谬妄见。

2.正思:正当的思维,即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索。

3.正语:正当的语言,即远离虚言、暴语、诽谤、妄语、戏论等非礼之语。

4.正业:正当的工作,即遵守国家法律,严持律仪,有犯法之事勿做,实行高尚而善良的生活。

5.正命:正当的生活,即合理的经济,内心常存着道德、伦理的观念,以谋求正当职业,以维持生命。

6.正念:正当的忆念,即正心诚意,远离妄想颠倒,不失正念。

7.正精进:正当的努力,即向正理方向努力前进,勤修戒定慧三学。

8.正定:正当的禅定,即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身心注于一境,消除一切杂乱,以养成圆满的人格。

八正道又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即正语、正业、正命为戒学;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维、正精进为慧学。中国的禅(正定)、净(正念)、律(正语、正业、正命)、密(正念、正语)各宗的修法,都是以八正道的实践规范为原则而发展出来的。

佛教所说的“正道”,不是单从理论来了解,必须在实际生活上实修。如正见的见是见解、知见、学说的意义,先说明佛陀的根本思想,再将此作为自己本身的思想。在实践修行的当初,虽不能即时成功,最少必须绝对地信仰,将它当作目的而活动。

正思维是把佛陀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而思维,并且反复熟虑而自省观察。正语正业则是在以正见为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口的言语要从于正见,身体的起居动作也要从于正见,如此正思、正语、正业,即为一般所谓的身口意三业清净。

正命的命是生活,即在生活中统合了身口意三业,生活的一切均与正见吻合。正精进的精进,是努力策励的意思,在思、语、业、命中都存在着。正念的念是专念集注而且常念不忘,表示正精进的内面,即正见的现前。正定的定,一般义译为三昧,表示心一境相,正定就是修定。在古德的注释中,常把正见乃至正念当作正定的助缘资具,显示出正定为目的的倾向;同时又有将正智、正解脱放在正定之后,表示正定是一种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

在“八正道”的学说中,没有包含任何世外或者神秘的要素。完全是日常生活的指导,此中充分包含信仰和道德的要素,指示人类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若依序渐次实践,则能解脱无明烦恼,获得清净愉快的生活,这就是佛教真正的道德生活。

(二)实践六度的道德生活

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以为信了佛教就应该放弃人世,妻子儿女要远离,功名财富要抛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若冤家,一切都没有使人留恋的价值,必须避之唯恐不及。其实,这些都是对佛教的误解,学佛的人,无论对于国家或人类,对于生命或财物,均须用理智的功夫,作正确的认识,不必过分热爱,也不要过分冷淡。因为过分热爱,便不免被世间情感所左右;相反地,过分冷淡,便不免孤独、消沉,而偏于出世。

真正大乘佛教的道德生活,是中道的生活,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应该正确地认识世间,在日常生活中融以佛教的思想,以佛教的道德为基准,此即是“六度”的道德生活。“六度”本是菩萨乘的出世善法,但是菩萨乃是大心众生,以出世的高深修养,做入世的利生事业,故六度为人生的善法,亦即佛教道德生活的规范。

所谓六度——

1.修布施行,不但自不悭贪,亦令人受惠受益。

2.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毁犯,亦不毁犯他人。

3.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伤害他人。

4.修精进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

5.修禅定行,不但自不散乱,亦教人不散乱。

6.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痴、不邪见,亦教人不愚痴、不邪见。

一个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勤修六度,以六度作为自己道德生活的准绳,再以六度法深入社会,普利大众,则六度即为人生最高的善行了。

在六度中,持戒、禅定、智慧三者,即所谓戒定慧三学,可以对治贪瞋痴三毒,能克制人类自私的念头。如持戒就不会自私,不会自私,贪念就不会生起;如禅定就不会损人,不会损人,瞋恚就不会生起;如修慧就不会无明,不会无明,愚痴就不会存在。贪瞋痴一除,行布施度,则仁慈的悲心油然生起;行忍辱度,则坚毅的精神就可具备;行精进度,则勇猛的力量充实一切。所谓菩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此即大乘佛法的道德基础。

明了佛教对道德的看法之后,更重要的是须将这些观念建立在自己的思想里,并于生活中实践,如此,对我们的家庭、人际关系、事业、生活各方面才能真正有所帮助,而臻于究竟圆满的境地。

1978年10月17日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