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须弥山和一粒小芥子相比,到底孰大孰小?唐朝的江州刺史李渤,有一天问智常禅师:“佛经讲‘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不是在欺骗人吗?”

智常禅师反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如今万卷书何在?”

李渤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了,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是骗人的?”

李渤听了,当下大悟:原来事物本无大小之分,所大所小都生于人心。佛法讲自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不受时间和空间支配,此即是“理事无碍”的道理。好比宽敞的礼堂里,远看觉得讲台很小,可是拿只茶杯放在桌上,讲台又变大了。

《阿含经》有一则记载一粒米饭的力量相当于一座须弥山的故事:有一对贫穷的夫妇住在炭窑洞里,四壁萧条,两人共穿一条衫裤,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只好守在家里,妻子出外,丈夫衣不蔽体,只好待在洞里。有一天,风闻佛陀率领弟子们到附近托钵乞化,夫妻两人商量着说:“我们过去不知道布施种福田,才会落到今天这样穷困的地步,现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来此教化,怎么可以坐失大好布施的机会呢?”

说着说着,妻子深深叹息道:“这个家一无所有,我们拿什么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说:“如今唯一尚称完整的东西,只有这条衫裤了,我们就拿它供养佛陀吧!”

于是夫妻俩欢喜地把唯一的衫裤布施出去,顿时,佛陀的弟子们颇感为难,大家把这条裤子传来推去,一个个掩鼻而避,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拎着这条又脏又臭的裤子,来到佛陀面前请示:“佛陀,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还是丢掉吧!”

佛陀垂训:“弟子们不可以这样想,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拿来给我穿吧!”

阿难心生惭愧,捧着裤子和目犍连一起到河边清洗,谁知道裤子才一浸水,整条河立刻变得波涛汹涌,暴涨暴落,目犍连一急,就运用神通把须弥山搬来镇压,还是无法平息波涛,两人只好匆匆赶回去禀告佛陀,佛陀轻拈起一粒米饭对他们说:“河水翻涌,是因为龙王赞叹贫人能够极尽布施的愿心,你们把这粒米饭拿去,就可以镇住了。”

阿难和目犍连半信半疑地将这粒米饭丢进河里,竟然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两人深觉不可思议,难道一座须弥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吗?回去后立刻请教佛陀,佛陀开示道:“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一粒稻米从最初的播种起,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贩卖……积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如同那件裤子是贫苦夫妇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它所包藏的布施心量也是无限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都由虔诚一念引出,所以赶紧退让称善。由此可见:只要虔诚一念,则小小一粒米,一条衫裤的力量,都可以与千万座须弥山相等。”

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写成一首偈,来警示冥顽众生:“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佛经里还有另外一则故事:有一个四处乞讨为生的贫女,看到富贵人家到寺院打斋、布施做功德,觉得很羡慕,也想种福田,于是辛苦攒钱,好不容易省下一块钱,就毅然拿出来布施。寺院的住持法师知道这件事以后,向弟子们宣布:“今天的供斋我要亲自主持,为这位虔敬的女居士祈福。”

一块钱的功德,竟然带给这个贫穷的女孩意想不到的奇遇。原来自从这个国家的皇后去世之后,国王闷闷不乐,大臣们为了使国王宽心解闷,就安排了一场狩猎游乐,当国王一行通过森林时,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团闪闪发光的光圈,国王觉得奇怪,策马向前一看,竟是一位衣服褴褛,却美若天仙的女子。国王立刻把她带回王宫,不久即成亲结婚了。

这个女孩子做了皇后以后,心想:当初我只供养一块钱,竟种下了这么大的福田;我应该再去寺里好好向菩萨谢恩,供养更盛大的斋,布施更多的银钱。

于是,她盛装华服、珠围玉绕地准备了几十车的银钱供品,金鞯银鞍,前呼后拥地往寺院出发,她想当初我只不过布施了一块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为我祈福;今天我布施了这么多的供品,他一定更重视我了!

于是得意洋洋地进入寺里,趾高气扬地指示仆从布置上供,想不到只有几位知客师父代表住持接待、祝愿,并没有什么特别隆重的表示。年轻的皇后悻悻然面带愠色地走了。住持后来请人带信给她说:“当初,一块钱是你全部的财产,你以万分的真心来供奉,越显出你布施的虔敬。现在,几十车的供品只是你财产的九牛一毛,而你又存着贡高我慢的自大心来供养,身心染垢,何来庄严功德?”

所以,学佛的人,不要在有形有相的数量上计较,只要心诚意正,用这个“欢喜的一念”如法布施,其功德是很大的。《金刚经》说:要行无相布施,不要执着于有相布施;布施功德的大小,并不是从形式上衡量的,而是看你布施愿心的大小决定。

无论是须弥芥子的大小比较,或布施功德的大小较量,在佛教里,小大大小,是全然不从形相、表相上去拘执,而是从理事圆融、内外一如的法身慧命去体证的,所谓“总一切语言于一句,摄大千世界于一尘”,便是说明这种大小不二的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