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太平洋战场(11)

这次海战从11月12日夜里开始一直持续到15日早晨结束,是瓜岛争夺战的一个决定性转折。因为山本司令长官至此认识到,联合舰队再也承受不住如此沉重的代价去支援陆军的作战行动了。这场海战后,“东京快车”虽然仍在坚持运行,但每次只运进了很少的增援力量和物资,而这些少得可怜的东西显然已难以维持32万人的日军部队。1943年1月4日,日军大本营不得不下达了从瓜岛撤退的“K号作战”命令。直到2月1日,日军20艘驱逐舰经过3个夜晚的快速撤运将日军1.2万名饿得半死的幸存者撤出了瓜岛。等到瓜岛上的美军增加到5万人,并于2月初完成对日军阵地的钳形攻势时,美国人才发现他们的猎物已从手缝中溜掉了。就这样历时半年的瓜岛争夺战就此结束。

在这次作战中,美军共阵亡约5000人,伤6700人,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飞机约250架。日军共有约5万人丧生,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892架。这一战役证明,在作战力量大体上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国力、人力、物力、运输力以及战略战术思想上的较量,对于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经过瓜岛战役,盟军彻底粉碎了日军整个第二阶段的战略进攻计划,稳定了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形势,结束了太平洋战场美日双方战略相持的阶段,标志着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的完成。随着日军的惨败,日军还退出了新几内亚东北海岸的布纳和戈纳,并放弃了占领莫尔兹比港的企图。从此,在太平洋战场,盟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和进攻,日军则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战略主动权已完全转入盟军手中。

战争的转折点来到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

日本帝国在瓜岛的战争中遇到巨大困难。在那里,日本和美国正在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争。

——日本天皇裕仁

自从中途岛和瓜达卡纳尔岛两次海战失利以后,总的战局对帝国不利。

——日本首相东条英机

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美日太平洋

海上大决战

作战时间:1944年6月

作战地点:马里亚纳群岛

作战国家:美国日本

作战将领:

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生于1885年2月24日,卒于1966年2月20日。1905年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曾任潜艇艇长、大队长。1922~1923年在新港海军军事学院学习后,历任主力舰队和“合众国舰队”助理参谋长、海军后备役军官训练团团长、潜艇部队长、后备役驱逐舰队司令、航海局局长。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任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翌年4月任太平洋战区司令。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他以洞察力强、头脑冷静、处事果断而著称。

丰田副武:丰田副武生于1885年,死于1957年,日本海军大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1937年起,先后指挥第四、第二舰队参加侵华战争。1941年晋升大将。后历任吴镇府司令长官和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1945年任海军军令部长,力主顽抗到底。日本投降后,以战犯嫌疑被捕,1949年被无罪释放。著有《最后的帝国海军》。

作战兵力:

美军:4个航母大队,共辖有“大黄蜂”号、“约克城”号、“贝劳·伍德”号、“邦克山”号、“黄蜂”号、“蒙特里”号、“卡伯特”号、“企业”号、“列克星敦”号、“圣贾辛托”号、“普林斯顿”号、“埃塞克斯”号、“兰利”号和“考佩斯”号14艘航母。

日军:为“瑞凤”号、“千代田”号、“千岁”号、“大凤”号、“瑞鹤”号、“翔鹤”号、“飞鹰”号、“隼鹰”号和“龙凤”号9艘航母。

■海战计划

马里亚纳群岛,是个南北走向,绵延长达425海里的火山群岛,由大小近百个岛屿组成,较大的火山岛有16个,自北向南主要有第二大岛塞班岛、第三大岛提尼安岛、罗塔岛和最大岛屿关岛。1565年起成为西班牙的属地,为纪念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马里亚纳王后,才称为马里亚纳群岛。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国占领了关岛,此时的西班牙国力已经衰弱,便决定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马里亚纳群岛的其余岛屿、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美国认为这些岛屿值不了400万美元,没有买,结果被德国买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委任统治地”的名义将这些岛屿尽数据为己有。并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即1941年12月10日占领关岛。

马里亚纳群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位于琉球、中国台湾和菲律宾以东,硫磺列岛以南,加罗林群岛以北,正扼中太平洋航道的咽喉,亚洲与美洲的海上交通要冲,是美军进攻日本本土和远东的必经之路。一旦被美军占领,日本本土与东南亚的海上生命线就将被切断,中国台湾和菲律宾也将处在美军直接打击范围下,更严重的是从马里亚纳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可以将日本本土纳入其轰炸半径。

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盟军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胜利,夺得太平洋战场主动权,终于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不利局面,从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对日本的进攻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是北太平洋,二是中太平洋,三是西南太平洋,哪里作为主攻方向是美军发动战略进攻最重要的问题,北太平洋风大浪急,气象条件不利于实施大部队作战,而且对日本维持其战争的生命线——与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起不了多大作用,无法迅速解决战争。因此美军自1943年5月收复阿留申群岛后,就未在这个方向采取进一步攻势。

那么到底是把中太平洋作为主攻方向还是西南太平洋呢?这在美军上层产生了分歧。以麦克阿瑟陆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方,主张在占领或封锁拉包尔之后沿新几内亚——菲律宾轴线的西南太平洋发动进攻。而以尼米兹海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方,则主张从中太平洋发动攻势,可将日军在太平洋上的部署拦腰截断,切断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这对于日本而言是致命的,而且中太平洋上所要夺取的,大多是相距遥远的一些面积较小的珊瑚礁和岛屿,即便日军在这些岛屿上的防御比较坚固,也会由于面积小而力量单薄,彼此距离远而难以得到增援与补充,容易为美军各个击破,加之这条路线与美军后方基地路程较近,能节省部队与运输船只,从而迅速结束战争。

从表面上看是进攻路线之争,实际上却反映出美国陆海军之间的深刻矛盾,因为如果从西南太平洋发起攻击,主要依靠陆军实施地面进攻,海军只不过担任保护海上运输、以海空火力支援地面作战,并掩护陆军近海侧翼的次要任务。如果从中太平洋展开进攻,关键是掌握制空权与制海权,海军的航母编队将是绝对的主力,由于所需占领的岛屿面积较小,地面战斗只需要小规模陆军部队,海军才是主角。因此这场争论,双方都分别得到了陆海军头面人物——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上将和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的鼎力支持。这个问题事关重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进行了极其慎重和细致的研究,最后决定采取以中太平洋为主,西南太平洋为辅的双管齐下战略,这样既可避免单线进攻易遭日军集中全力的抗击和暴露侧后的危险,又能迷惑日军,使其难以判断美军的主攻方向,分散日军兵力和注意力,为战略进攻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之所以选择中太平洋为主攻方向,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随着美国军事工业全面转入战时生产,其造舰能力3倍于日本,飞机制造能力10倍于日本。1943年春天以后,9艘新型快速航空母舰加入中太平洋部队的主力第5舰队,其中4艘是载机100多架的27000吨“埃塞克斯”级大型航空母舰,即“埃塞克斯”号、“列克星敦”号(2世)、“邦克山”号和“约克城(2世)”号,这些航速可达32节的海上堡垒,不仅航速快,而且装备好,相当于日本“瑞鹤”级。美国海军占据了太平洋上航空母舰力量对比的优势。最后,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决定,美军先后组织了新乔治亚岛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马绍尔群岛战役,随后的进攻矛头直指马里亚纳群岛,叩响日本本土的大门。

■“征粮者”计划

早在1943年11月,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就向美军太平洋舰队和中太平洋战区下达进攻马里亚纳的指令,为B—29轰炸机取得出发基地,并为进攻日本本土扫清障碍。

根据这一指令,中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于1944年1月13日制定出最初的进攻方案:先攻占塞班和提尼安,再夺取关岛,最后肃清其余岛屿上的日军。

3月1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达马里亚纳作战命令。

3月21日,尼米兹将参战的将领召到珍珠港,讨论有关作战方案。

3月28日,尼米兹下达兵力编成和任务区分的命令,登陆部队及其护航输送船队称为联合远征军,由雷蒙德·特纳海军中将任司令,下辖三部分:第52特混编队,也称为北部登陆编队,由特纳兼任司令,运送由霍兰·史密斯中将任军长的海军陆战队第5军,以海军陆战队第2师和第4师为基本登陆兵力,从夏威夷和美国西海岸出发,负责夺取塞班和提尼安。

第53特混编队,也称为南部登陆编队,里查德·康诺利海军少将为司令,运送罗伊·盖格少将任军长的海军陆战队第3军,以海军陆战队第3师和陆战暂编第1旅为基本登陆兵力,从瓜达尔卡纳尔岛出发,负责攻占关岛。

第51特混编队第一大队,也称留船预备队,布兰迪海军少将为司令,运送R·史密斯陆军少将为师长的陆军第27加强师,在登陆场附近海域待命,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上述地面部队共计12.7万人,担负运送和护航任务的舰船535艘。此外,陆军第77师为战役总预备队,在夏威夷待命,准备于7月投入战斗。

为这支登陆编队提供海空掩护的有两支部队,一支是米切尔中将指挥的第58特混编队,下辖4个特混大队,共有航母15艘、战列舰7艘、重巡洋舰8艘、轻巡洋舰13艘、驱逐舰67艘、舰载机约900架。另一支是胡佛海军中将指挥的岸基航空兵620架各型飞机。

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担任海上总指挥,尼米兹则坐镇珍珠港实施全局指挥,并组织潜艇和后勤部队协同行动。

此役美军共投入包括航母15艘、护航航母14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25艘、驱逐舰180艘、潜艇35艘在内的600余舰艇,飞机2000架,地面部队四个师又一个旅,15万人。战役密语代号“征粮者”,登陆日定于6月15日。

美军从制定作战计划到完成战役准备仅仅用了短短三个月,不能不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为了这次战役,攻击机群中美军特意派出了数架装备最先进照相侦察器材的飞机,对马里亚纳群岛进行了系统的照相侦察,这才掌握了日军在这些岛屿的防御部署和机场情况,还将适合登陆的海滩完整地拍摄下来,为登陆作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依据。

美军在制定作战计划的同时,各参战部队抓紧时间进行针对性的战术训练和备战备航,岸基航空兵则不断袭击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

3月底,美军航母编队从马朱罗环礁出发,攻击了从特鲁克后撤至帛琉群岛的日军联合舰队,迫使联合舰队再次后撤到新加坡的林加锚地。同时,美军潜艇部队积极出击,严重破坏了日军的海上运输线,使得日军在马里亚纳的守备部队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为即将发起的登陆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阿号”计划

马里亚纳群岛的重要性对于日军是极其重要的,为此,在马绍尔群岛失守以后,日军决定沿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新几内亚群岛西部建立必须绝对予以确保的防线——“绝对国防圈”,马里亚纳则是该防线的核心。为此,日军大本营于2月10日将入侵中国东北的关东军第29师团调到马里亚纳,陆军部还将新组建的8个支队也调到该地区。2月25日,日军大本营将中太平洋地区所有陆军部队整编为第31军,由小畑英良中将任军长,规定该军服从于联合舰队司令的调遣。从3月起,日军进一步动员大批船只向该地区调集部队,至5月下旬,31军已拥有5个师团又8个旅团,分别防守马里亚纳、特鲁克、小笠原和帛琉等岛屿。其中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的是两个师团又两个旅团,约6万余人。防御工事计划要到11月方能完成,此时才完成工程量的一半,火炮掩体几乎没有,地雷和铁丝网也没铺设。

日本海军则于3月4日将原在马里亚纳群岛的第四舰队和新组建的第14航空舰队合并为中太平洋舰队,由中途岛海战的败将南云忠一海军中将任司令,第4舰队主要是由鱼雷艇、猎潜艇、扫雷艇和巡逻艇等轻型舰艇组成,第14航空舰队编制上虽有8个岸基航空队,478架飞机,但陆续被调往其他地区,实际上剩下的飞机已经没有几架了。因此这支舰队只能充当牵制美军登陆部队的偏师,为主力舰队集结赢得时间。而主力舰队是1944年2月由第二、第三舰队合并组成的第一机动舰队,由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任司令。其兵力状况如下:

第一机动部队(司令长官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

第三舰队:(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直接指挥);

第一航空战队:航空母舰“大风号”、“瑞鹤”号、“翔鹤”号、第601航空战队(225架飞机);

第二航空战队:航空母舰“隼鹰”号、“飞鹰”号、“龙凤”号、第652航空战队(135架飞机);

第三航空战队:轻型航空母舰“千岁”号、“千代田”号、“瑞凤”号、第653航空队(90架飞机);

第十水雷战队:“阿贺野”号、“矢矧”号、第四、十、十六、十七、六十一驱逐舰队共15艘;

第二航队:(司令长官栗田健男海军中将);

第一战队:“大和”号、“武藏”号、“长门”号;

第三战队:“金刚”号、“榛名”号;

第四战队:“爱宕”号、“高雄”号、“摩耶”号、“鸟海”号;

第五战队:“妙高”号、“羽黑”号;

第七战队:“熊野”号、“铃谷”号、“利根”号、“筑摩”号;

第二水雷战队:“能代”号、第二十四、第二十七、第三十一、第二十二驱逐舰队共14艘。

需要解释的是这支第一航空舰队是1943年7月刚刚成立的岸基航空兵部队,由角田觉治海军中将指挥,成立伊始就受到日军大本营的特别重视,从其他部队抽调一些有战斗经验的老飞行员作为骨干,并尽可能为其配备最新式的装备,一直作为大本营的直属部队在国内训练,原计划训练一年,1944年2月马绍尔群岛失守后,不得不调到中太平洋地区,其中技术熟练的调到马里亚纳,技术尚不熟练的则调到菲律宾一边训练一边备战,原第五岸基航空队共有飞机1092架,后又将其他一些具有战斗经验的航空兵部队调入,使其飞机增至1600架。千万不要以为是当初偷袭珍珠港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