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北非战场(5)
此役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登陆舰艇“由舰到岸”的大规模渡海登陆战役,在战役组织、装备使用等方面为尔后的西西里和诺曼底等登陆战役提供了不少经验:对登陆编队的海上航渡进行了巧妙的战役伪装,从而保证了登陆的突然性;在登陆地域造成兵力的压倒优势。
凯塞林山口战役,德军非洲
集团最后的辉煌
作战地点:凯塞林山口
作战国家:轴心国同盟国
作战将领
隆美尔:(前面已作介绍)
作战兵力:
德军:第10装甲师和第21装甲师。
美军:第1装甲师。
■挽回面子
阿拉曼战役失败以后,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不断向西撤退,在巧妙地避过了蒙哥马利的几次追击后,已经逐渐向非洲军团的增援部队靠拢。很多人都认为非洲军团已经是穷途末路、落日残烛了,离被盟军部队两面夹击最终全军覆没迟早的事了。但是,素有“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却不这么看,他可不想就这么结束自己的非洲之行。他觉得在两支盟军部队做向心运动而自己的部队在不断收缩靠拢时,自己其实已经享有了中央位置的战略利益——可以集中全力来打击任何一个对手。
在马雷特防线非常有限的防御力量得到暂时的稳定后,隆美尔决定发动一个拿破仑式的两面攻击,以发挥所谓的“内线”理论——趁其中有一方面尚来不及救援之前,首先击败西面“初出茅庐”的美军部队,假使真的成功了,那么隆美尔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自己的老冤家——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因此,在非洲军团的精锐部队第21装甲师在1月底占领了费德隘口后,隆美尔制订了一个并不复杂的反击计划:运用手中仅有的装甲部队穿越西面的数个隘口,并向西北方向穿插,分割并消灭美军。
自从“火炬”行动以来,盟军方面的形势就显得一片大好。从埃及开始东面英军便一路追击似乎显得“溃不成军”的非洲军团;从西面登陆的美第1集团军也在不断向突尼斯推进,两支庞大的盟军部队意图把非洲军团紧紧地包围住。然而,由于蒙哥马利率领的第8集团军小心谨慎的行动,被隆美尔巧妙地避过——一直追到了马雷特防线,由于地雷、补给线等各种问题,英军的进攻在这一线暂时延缓了。
美军在突尼斯还没有站好,身经百战的德军第21装甲师已经攻破了费德隘口,获得了一个为下一次进攻做准备的“跳板”——这次突击使盟军的高级指挥官可以猜到敌人是在发动一种什么形式的进攻,却无法猜到对方真正的主攻地点——他们把这个在费德隘口上的突击当做是一种分散联军注意力的行动,并相信主攻方向将会在丰杜克附近——这一错误的判断充斥在美军的指挥官当中,致使第1集团军的司令安德森把美第1装甲师的坦克分成了两个战群,其b战群便保留在丰杜克后方充当预备队,大大的降低了自己的装甲力量。到2月13日为止,美第2军和友邻的法国第19军只是零星地布置在战线上,互相之间根本形成不了什么有效的呼应;第1装甲师也被分散使用……如此种种美军在西面错误的部署,将成为后来德军各个击破战术的牺牲品。
整个进攻计划都很巧妙且效果将会出其不意,但很可惜的是,由于隆美尔当时无法掌握整个非洲轴心国部队的指挥权,其搭档阿尼姆将军对其进攻计划多次阻挠,不支持隆美尔的进攻计划——这为日后隆美尔无法把该战役从战术胜利引申到战略胜利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非洲军团埋下了最后一颗定时炸弹。
于是,这场二战中德国与美国的首次交锋即将开始。
■吉特村之战
1943年2月14日,星期日,这一天是情人节。但在北非却一点也不浪漫。一场代号为“春风”的进攻行动于凌晨4时即将开始,实际上,这一点也不“春风”。这次行动拉开了凯塞林山口战役的序幕。
负责指挥这次“春风”行动的是海因茨·齐格勒将军,他指挥着由第10装甲师组成的包括刚抵达非洲不久的第501重坦克营的2个战斗群:第10装甲师的格哈德战斗群从北侧突破,雷曼战斗群直接从费德隘口沿公路正面进攻吉特村;隆美尔则负责南面的第21装甲师:部队穿过马扎拉隘口后分为两个集群包围吉特村;舒特战斗群向北面突击,斯坦霍夫战斗群向西推进。
14日早上6时30分,德军对勒西达山的炮击开始了,进攻吉特村的两个战群像钳臂一样张开,把美军第1装甲师的a战斗群紧紧地夹住。炮击开始两小时后,40辆德军坦克及pak38、pak40牵引式反坦克炮在炮火的支援下,与伴随步兵一起由北侧通过了勒西达山。紧接着,德军的部队兵分两路,一半部队前往斯贝利,剩下的大约20辆坦克以及后续抵达的包括虎式坦克在内的部队一起转向费德隘口,配合雷曼战斗群正面迎战美军的a战斗群。
9时许,南面的舒特战斗群开始由克萨瑞山以北向吉特村前进,另一边的斯坦霍夫战斗群穿过克萨瑞山南侧的马扎拉隘口后向西推进。这天,德军还投入了大量的“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对吉特村和克萨瑞山的美军部队实施了不间断的对地攻击,这使得防守吉特村的美军a战斗群不得不用大量烟雾来进行自我保护。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放大量的烟雾迷惑对方的同时,也给己方部队带来了极大的调动困难。这也恰恰说明了美军的经验不足。
正午,美军开始了反击,于吉特村率领的美第1装甲师第1装甲团3营的51辆m4“谢尔曼”坦克开始对德军进行猛烈攻击。然而,由于双方无论在装甲兵战斗素养和坦克性能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一反击让美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44辆坦克被摧毁。当然,德军也放慢了推进的步伐。
到下午1时,美军3营的战损已经达到了50%。接下来德军两个坦克群的钳型攻势几乎把整个a战斗群都包围了。下午晚些时候,a战群被迫撤退。就这样,德军在当天攻占了西吉·布·吉特村。
截至2月14日,美军共损失了44辆“谢尔曼”坦克、15门自行火炮和7辆半履带装甲车,至少71人成了俘虏。
2月14日晚23时20分,有“绅士杰姆”之称的阿尔基中校接过了第1装甲团2营的指挥权,并于次日凌晨以一个加强了自行反坦克炮连的坦克营、68装甲炮兵营(缺a连)和第6装甲步兵营的兵力向吉特发动了反击,然而这一反击却让美军付出了更加沉重的代价。首先,德军在村子周围预设好了一个由坦克和反坦克炮组成的反坦克阵地,以逸待劳,等着美军呢。其次,美军在战前准备极其不充分,并且在坦克数量、性能上都弱于德军。这一战,只有4辆坦克和若干步兵逃出了那个反坦克陷阱,吉特成了美军坦克部队的墓地。
■激战凯塞林隘口
隆美尔见北线攻势的进展顺利便在14日要求齐格勒将军趁着黑夜尽量向斯贝特拉方向扩张。虽然,隆美尔的这一提议很好,然而齐格勒却说他必须获得阿尼姆的批准才可以前进。这是因为当时隆美尔已经不是轴心国北非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在行动中和阿尼姆同级,根本无法越权指挥阿尼姆的部队。阿尼姆本人却极其不赞成隆美尔的进攻,认为他是冒险的,却更愿意让自己的部队向北面丰杜克一线进攻(那里正是美军主力所在)。于是,一直到2月17日,整整拖了两天,齐格勒的部队才向前推进25英里到达了斯贝特拉,并且遭到了美军早已集结好的部队的顽强抵抗。直到下午,美军的部队才开始撤退,德军部队进入了斯贝特拉。但到此为止,阿尼姆全面反对隆美尔的冒险进攻,全面收回了他的第10装甲师。
南线的隆美尔只好率领自己的部队快速推进,15日占领了加夫萨,留下了门顿上校的288特别部队后,17日又前进了50英里,并占领了美军的泰勒普特机场。这时,也就正好是北面第10装甲师占领斯贝特拉前不久,隆美尔的联合作战才应该正式开始,但由于阿尼姆的不配合,使行动再次延误。
隆美尔不想放弃这次机会,决定把他进攻的建议呈送给墨索里尼,墨索里尼此时的想法与隆美尔一样,迫切希望能获得一次胜利,以增强其在国内已经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同时,隆美尔最亲信的参谋长拜尔莱因也说服了在突尼斯的空军指挥官,使他们同意支援这个计划。然而直到18日的午夜罗马方面才来电准许继续进攻并把第10和21装甲师的指挥权都交给了隆美尔。然而却浪费了很多时间,失去了最好的进攻时机。
2月19日,虽然第10装甲师的调动被阿尼姆一再延误,德军部队还是于墨索里尼的进攻命令下达几个小时后,以3个营的微弱兵力进攻了凯塞林山口。防守该山口的美军部队是斯塔克上校的混合部队。由于防守的一方缺乏协调,到黄昏时德军已在某些点上渗入。此时,如果第10装甲师能够投入更多的兵力,也许战斗的效果将会更好,然而,实际上几乎半个师包括501重坦营在内,仍然扣留在阿尼姆手里。可想而知,战争的最终结果会怎样!
直到20日下午,隆美尔才能对凯塞林隘口发动集中的进攻——包括一个意大利营的5个营发动了全面的突击,并迅速地突破了敌军的阵地。在遭到只有一个营不到的英军顽强抵抗,损失了11辆坦克后,突入了谷地纵深,凯塞林隘口终于成功占领了。此后,隆美尔向塔莱和特贝萨两个方向派出了搜索支队,目的是使盟军在预备队的调动上感到困难,同时还想夺取在特贝萨美军的巨大补给仓库,迫使美军撤退。同时,邓费准将的英军第26坦克旅(2个坦克团和2个步兵营)已经从塔莱向南移动,在距离凯塞林隘口约10英里的地方构筑了阵地。
2月21日上午,隆美尔决定停止前进,他预计21日盟军会有一个反击。然而,这是一个代价沉重的错误。那天并没有出现反击。盟军由于过高估计了德军的部队数量十分庞大,派了大量的增援部队。这使得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德军更加陷入困境。
这时,经过从阿尔及利亚西部4天800英里的急行军,美第9步兵师的炮兵营出现在了通往塔莱的大陆上,并于21日花费了一夜的时间作准备。22日凌晨,当德军的坦克开始向塔莱推进时,就遭到了这支炮兵部队的炮火打击,这一打击极大鼓舞了盟军的士气,并且坚定了邓费准将率领的不断向北撤退的英军部队抵抗的决心。更重要的是,炮兵的猛轰使隆帅和指挥塔莱突击部队的福里茨·冯·布罗伊将军确信,盟军主力援军已经到达,也就是说最好的进攻时机已经失去了。
22日上午,德军发动了最后一次向塔莱的进攻,但已经收效甚微。那天下午,隆美尔与飞来前线视察的凯塞林获得一致的结论,认为再继续进攻已无利可图,而且非洲军团兵力薄弱,已经十分疲惫,有随时遭到反击的危险。于是,非洲军团开始分段撤退。他的撤退非常隐秘,当面的盟军整整一天不敢动弹,24小时之后后才意识到德军已经退了。
1943年2月24日上午,凯塞林山口再一次回到了盟军手中。在此期间,德国人让美国人体验了一场真正对手之间的殊死较量。
凯塞林山口战役是“二战”中德国与美国的首次交锋,是隆美尔为了挽回德军在北非的军事劣势,而发动的一场战役。这次战役中德军造成美第2军6300名士兵死亡、受伤或失踪,俘获了4026人;摧毁了183辆盟军坦克,194辆半履带式装甲车,512辆各式车辆。虽然在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这场战役的胜利是微乎其微的。但隆美尔将军以微弱的兵力捍卫了德**人最后的尊严,当之无愧于“沙漠之狐”的美誉。
很快我们发现,美国人能制造出第一流的坦克和反坦克炮。比这更致命的是他们在前线后面的巨大生产和补给能力。他们缺乏的是经验,而面对我们这些所谓的‘沙漠之狐’,这点是必须的。但他们比起他们的英国盟友来还是有些优点:他们更加灵活;他们善于学习,更适合一个变化的环境;在必要时,他们也能无所畏惧。我永远也不能忘记那段情景:一些我们的“虎式坦克”用它们无可匹敌的88毫米炮在远距离一辆接一辆地摧毁一支向东进攻的美军坦克部队,因为他们不明白他们的“薛尔曼”是不能对抗我们的老虎的。我们尊敬他们的勇敢和献身精神,钦佩他们为完成任务而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勇气,甚至为他们在战争第一课里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感到惋惜。但不久以后我们就在非洲、意大利,在之后我亲自参加的诺曼底作战里领教到了这些美国学生学习的如此之快,加上他们与生俱来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是如何最终将战局导向了对他们有利的一面。
——第二十一装甲师第三装甲侦察营少校营长汉斯·冯·卢克
突尼斯战役,隆美尔最后的战役
作战时间:1943年3月17日~5月13日
作战地点:突尼斯
作战国家:同盟国轴心国
作战将领
艾森豪威尔:(前面已作介绍)
蒙哥马利:(前面已作介绍)
作战兵力
同盟国:盟军兵力是第18集团军群,下辖英国第1、第8集团军和美国第2军,共18个师(12个英国师、4个美国师、2个法国师)另两个旅。由盟国地中海舰队(近百艘军舰)及3241架作战飞机支援作战。
轴心国:集结在突尼斯的兵力总数约10万人,其中德军7.4万人,编成德意非洲集团军群(冯·阿尼姆任上将),下辖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1集团军,共17个师(德国7个师、意大利10个师)另2个旅。
■战前准备
北非落入盟军之手后,轴心国在非洲只剩下最后一块地盘——与欧洲遥遥相望的突尼斯。鉴于突尼斯在政治上和战略上的重要性,轴心国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扼守突尼斯,并制定了西地中海战略的新规划,那就是占领整个法国。为此,盟军登陆的第一天,希特勒还一心想与维希政府建立全面合作,共同抗击美英军。但到了第二天,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全面占领法国,登陆科西嘉岛,并在突尼斯建立一个桥头堡。
盟军登陆的当天中午,纳粹德国强迫法国维希政府接受了它的建议。从西西里和撒丁岛提供空中支援,用来阻止在北非登陆的盟军,并予以有力回击。由此,法国在突尼斯的机场全部对德国飞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