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多寒暄几句,用“礼”增进感情

懂“礼”才能建立起友谊关系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比较频繁,如何能更好地与人交往,获得友谊,增进彼此的感情,关键在于你是否懂得日常交往礼仪。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进门见礼,出门问忌”,就是要求我们在具体使用日常交往礼仪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恰当对待。

寒暄是交谈的润滑剂,它能在陌生人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由于两人初次见面,对彼此都不太了解,往往会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这时我们不妨以一些寒暄语为开头,比如,“天气似乎热了点儿!”或者“最近忙些什么呢?”等等。虽然这些寒暄语大部分并不重要,然而,正是这些话才使初次见面者免于尴尬的沉默。以下几种寒暄的方式可供参考。

1.从天气谈起

愉悦的态度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愉悦的声调谈天气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

2.询问对方的工作进展、身体状况等

例如,你可以说“这一阵工作忙吗?”,“快毕业考试了吧?”,“你看起来神清气爽,是不是有喜事呢?”等类似关心的问话。

3.从对方的行动谈起

例如,看到对方下班,可以问一句“下班啦”。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寒暄都是打开对方话匣子的宝贵钥匙。

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打算到中国对邓小平同志进行一次专门采访。然而,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在此之前中国与西方世界有着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法拉奇非常担心对邓小平的专访能否成功。于是,在采访前,她翻阅了许多有关邓小平的书籍,在看到一本传记时,她注意到邓小平的生日是1904年8月22日。于是,她脑海中有了些想法。

1980年8月22日,邓小平同志接受了法拉奇的专访。

“邓小平先生,首先我谨代表我们意大利人民祝福您,祝您生日快乐!”法拉奇十分谦逊有礼地说道。

“我的生日?我的生日不是明天吗?”邓小平分辩道。

“不错,邓小平先生,今天确实是您的生日,我是从您的传记中知道的。”法拉奇信心十足地说。

“噢!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我也已经76岁了。76啊,早就是衰退的年龄了,这也值得祝贺?”

显然,法拉奇的问候已经让邓小平对她有了好感,所以邓小平不禁和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邓小平先生,我父亲也是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一个衰退的年龄,他会给我一巴掌呢!”

法拉奇也和邓小平开起了玩笑。

邓小平听后,哈哈大笑。

“他做的也许对。不过,我相信你肯定不会对你父亲这样说的,对吧?”

采访气氛就这样十分融洽而轻松地形成了,接下来便是法拉奇此行的真正目的,她将谈话引入正题。

“邓小平先生,我想请教您几个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不知您能否给我一个圆满的解答。”

“我尽自己所能吧,尽量不让你感到失望。我总不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空手而回吧!要知道我们中国可是个礼仪之邦。”

由于法拉奇在采访开始前先来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寒暄——祝您生日快乐。这为她的采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气氛,所以她的采访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法拉奇能获得成功,就是由于她明白初次见面时的寒暄是联络感情的必要手段。一番寒暄之后,切入正题就会变得顺利多了。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觉得和对方开始交谈有一定的困难时,不妨先和对方来一些寒暄的话。这样就能使你们的谈话变得自然顺畅了。

礼仪点睛

打招呼的一般规则:

男性先向女性致意,年轻的不论男女均应首先向年长者致意,下级应向上级致意。两对夫妇见面,女性先互相致意,然后男性分别向对方的妻子致意,最后男性互相致意。

在大街上打招呼,三四步远是最好的距离,男子可欠身或点头,如果戴着帽子须摘去。与人打招呼时,忌叼着烟卷或把手插在衣袋里。

女性在各种生活场景中,均应主动微笑点头致意,以示亲和。

对熟人不打招呼或不应答向你打招呼的人都是失礼的行为。

与西方人打招呼时避免一些中式用语,如“你上哪儿去”、“你干什么去”等,在西方人看来,有涉人私事之嫌,是失礼的语言。更不要说“吃饭了吗”,这样会被误认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吃饭。)第二节不要过度在乎“我”

一家公司招聘员工,最后要从三位应聘人员中选出两位。于是这家公司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假如你们三个人一起去沙漠探险,在返回的途中,车子抛锚了。这时,你们只能选择四样东西随身带着。你会选什么?这些东西分别是:镜子、刀、帐篷、水、火柴、绳子、指南针。其中帐篷只能住两个人,只有一瓶矿泉水。

男士甲选的是:刀、帐篷、水、火柴。

面试经理问他:“为什么你第一个就要选刀?”

男士甲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帐篷只够两个人睡,水只有一瓶,万一有人为了争夺生存机会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也就等于把主动权抓到了自己手中。”

女士乙和男士丙选的四样物品一样:水、帐篷、火柴、指南针。

女士乙解释说:“水是必需品,虽然只够两个人喝,但可以省着点儿,也需会遇到绿洲,这时便可以用瓶子装些水;帐篷虽然只能容纳两个人睡,但是可以三个人轮换着来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晚上可以用来点火取暖;而指南针可以用来辨别方向,这样即使在风沙很大、看不见物体的时候,也能走出沙漠。”男士丙给出的解释与女士乙相同。

最后,男士甲被淘汰出局。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总是强调“自我”的人,永远不会是人群中最受欢迎的那一个。只有心中有他人的人,才能被人们接纳,人们才愿意跟他成为朋友、知己。

很多时候,不用“我”做主语,并不是需要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为别人做事,总是要自我牺牲,而是多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多说“我们”,就能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了。

有位心理专家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分别扮演型、放任型与民主型三种不同类型的领导者,而后调查这三类领导者所在团队的情况。

结果发现,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领导者,他的团队中团结意识最强。同时研究结果也指出,这些人当中使用“我们”这个词的次数也最多。

事实上,我们在听演讲时,演讲者说“我……”带给我们的感受,远不如他说“我们……”带来的感受好,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小孩在做游戏时,常会说“我的”、“我要”等,这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这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或许无关紧要,但若长大成人以后仍然如此,就会给人一种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那么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样的事往往会因说话者的态度不同,而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因此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说“我”跟“我们”的差别,其实就在于听者的感受。说“我们”,听者心里高兴,对自己有好处;说“我”,听者心里不高兴,对自己没什么好处。既然这样,聪明的人就应该多说“我们”少说“我”。

那么是不是不能说“我”呢?当然不是,只是要把握好机会。平时积累了很多人情资本,在关键时刻勇敢地把“我”说出来,也会取得让人满意的结果。

礼仪点睛

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很容易产生矛盾,轻则导致双方关系紧张,重则大打出手,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掌握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很重要。

1.与人为善,礼貌待人,尊重对方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没有谁喜欢整日挑争端,惹是非。你敬别人一尺,别人会敬你一丈。遇到矛盾你首先高姿态主动给别人讲明你那样做的原因,是你的错就主动给别人道歉,争取取得对方的谅解。道歉时一定坦诚真心,尽最大努力把误会消除。别忘了,结交一个真诚的朋友很不容易,需要数月甚至是几年,但是失去一个朋友却会在顷刻之间。所以对你认准的朋友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要用真诚打动他,让他知道你的确在乎他,只不过是一念之差误解了他。

2.换位思考

当与人发生冲突时,个人由于当时的情绪难以控制很难做到换位思考,所以一定要暗示自己冷静下来,不要意气用事。

3.与人方便就是方便自己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友谊是日积月累起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主动关心帮助别人,你有困难时相信别人也会帮助你。)第三节立刻停止刻薄

尖酸刻薄型的人,是在任何交际圈里都不受欢迎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和别人争执时往往挖人不留余地,同时冷嘲热讽无所不至,令对方自尊心受损,颜面尽失。

这种人平常以取笑、挖苦别人为乐。你被老板批评了,他会说:“这是老天有眼,罪有应得。”你和别人吵架了,他会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都不是好东西。”

尖酸刻薄型的人,天生得理不饶人,尖牙利嘴。由于他的“言语犀利”,因此基本没有什么朋友。他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别人懒得理他。但如果有一天别人忍无可忍之时,他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老刘50多岁了,是公司里一位人见人厌的人物。闲暇之时,他总爱向同事们找茬儿,一旦他缠上了谁,就极尽取笑、挖苦之能事,使人脸上无光,自尊心受损。

小宋是位新进公司不久的年轻人,工作经验不足,一次和客户联系业务时发生口角,结果被公司经理狠狠批评了一顿。老刘得知后就当众阴阳怪气地说:“你这小伙子,那么点儿小事都处理不好,难怪经理收拾你,你还太嫩呀!”

几句话气得小宋脸色都变了,没等到他反驳,老刘转身对其他同事说:“大伙不知道吧,小宋搞对象倒挺有本事,昨天我还看见他搂着女孩逛大街,玩潇洒呢。”

语言是引起风波的罪魁祸首,如果别人不能容忍你的话。短短的一句话,能使你的职场步履维艰,能使姻缘断绝,能使友情破裂……语言的威力可谓惊人,如若语言含有毒物,它可以毁灭人生;如若语言含有芳香,它可以愉悦生命。

语言的伤害力我们不可小视,随口说的一句话可能给人以巨大的创伤,或者使人痛苦不堪。语言不是枪或刀等利器,但残忍的言语比利器还要厉害,它会给人留下无法磨灭的心灵创伤。上的伤害容易愈合,但精神上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不要取笑或言语伤人,说者无心,听者未必无意。和气之道和避祸之道表现为言语的和气。以和气的言语、富有爱心的言语对待他人,自己也会有美好的人生。智者的过人之处就是能用很少的话语,使人明白很多的事情;愚者则相反,他们的本事是滔滔不绝地说废话,甚至用最“犀利”的语言获得“快感”。

刻薄,虽然逞了一时的口舌之快,却得罪了人而不自知,真有些得不偿失。因此,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现在停止你的刻薄,在和气的言语中,广交各路朋友吧。

接着他站起来,倒了一杯水说道:“太嫩了,还是太嫩了。”

礼仪点睛

尖酸刻薄的人常常是不受欢迎的,所以我们待人接物要大度。但是如果我们遇到这类人该怎么办呢?一定要和这种人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去惹他们。万一听到一两句刺激的话或闲言碎语,就当没有听到,只要不太过分,最好不要和他们计较。)第四节不要口无遮拦,更不能出口成“脏”

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养成不好的习惯,比如说爆粗口、说粗话等。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我跟一般人不会爆粗口,只有关系好的朋友才会,大家都是朋友,都知道我没有恶意,所以没事。”真的是这样吗?跟朋友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出口成“脏”吗?

陆飞带着女友回国,打算宴请几个很久没见的老同学。吃饭那天,天下着大雨,这时,一男一女相伴进了饭店,只听到男的说:“陆飞这小子可真会挑日子,他××的,这么大的雨跑到他××这么远的××饭店!真××!”旁边女的劝他说:“你就少说两句,要让陆飞听见多不好啊!人家好心好意请你吃饭,谁想会下雨啊!”

看到陆飞,也没有寒暄一番,那位男士直接劈头就骂:“陆飞,你这××小子,出国混了几年,真是××,还以为××死外头了呢,真××的……”陆飞一个劲地说:“抱歉,没想到会下雨,给大家添麻烦了。”在场的老同学都说没事。可是那位男士又开始了:“陆飞,你这话说得就见外了,咱们是什么关系啊,老朋友了,你××不要以为我刚刚是××抱怨,你知道的,我××就是一大老粗,别××误会啊,没别的意思。”陆飞在一旁赔笑道:“不会,不会。”与宴的其他同学都在笑着议论:“你怎么这样啊,也不看什么场合,一点儿不顾及咱们的面子。”

朋友聚会就可以出口成“脏”吗?很多人觉得,朋友都是自己人,说话可以无所顾忌,殊不知,朋友也是人,也需要尊重。案例里那位仁兄毫不注意场合,暴露出了自己粗鄙与无知,他不文明的言行只会招致朋友们的反感与厌恶,下次谁还敢与他同桌共餐呢?

朋友聚会相对于其他社交宴会来说,氛围会轻松一些,可是这并不表示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大爆粗口,那样一方面会让朋友觉得尴尬,如果还有其他人在场,朋友会因你的不注重场合而怨恨你,懊悔自己结交了不该结交的人。另一方面,你也因此成为全场的“中心”,大家都在看你“自我陶醉”于自己的低级趣味中,并对你避而远之,毕竟谁也不想与一个张**粗话的人待在一起。

因此,我们平常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可随意讲脏话,参加宴会更要注意文明礼貌,不可留给别人出口成“脏”的坏印象,从而导致社交失败,生意泡汤。

礼仪点睛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第一步,有了礼貌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融洽。因此,恰当的礼貌用语永远都会让人有如沐春风的美好感觉,礼貌用语不是虚伪客套,它是对他人发自内心的一种尊重。)第五节真心才能好办事

一个人如果掌握了说话的技巧,那么他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往往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一句充满人情味的关心话语,比通盘大道理更有说服力,因为人还是比较重情义的。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以适应对方的心理需求而提出诚恳的请求,往往是成功说服的好方法。

请求别人,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对方时间宽裕,心情舒畅时,请求他做点儿事得到答应的可能性很大;相反,对方心境不佳时,你的请求可能只会令他心烦,很难得到确定的答复。

请求别人,要注意礼貌。“请”字当头,因为毕竟是你有求于人,如果请求别人对疑难问题指点迷津,应说:“请教您一个问题,可以吗?”你不知道去市体育中心的路,应向路人问:“请问到市体育中心的路怎么走?”在商店买东西,你应对服务小姐说:“请把那个文具盒给我看看。”风从窗口吹进来,你对坐在窗边的人说:“请关一下窗,好吗?”凡有请求必须使用请求语,这样对方容易接受。

请求别人,还要端正态度,注意语气。请求别人虽无须低声下气,但也绝不能高人一等,非得别人答应不可,正确的方式应当语气诚恳,要用协商的语气,如“劳驾,让我过一下,行吗?”、“对不起,请别抽烟,好吗?”、“什么时候有空了请跟我打打球,怎么样?”这样说。

同时,还要体谅对方的心理:“我知道这事对您来说不好办,但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难为您了。”

当有客观原因,对方不能答应请求时,千万不要抱怨,依然要记得感谢。这样对方在有条件帮忙时肯定会鼎力相助;如果你不能体谅对方,而对对方施与抱怨,这等于堵死了再次向对方提出请求的路。

礼仪点睛

如果你想在交际中如鱼得水,那么就得在个人形象方面下点儿工夫,这里为你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说话的声音

音调、语气、语速、节奏都会影响你的形象。如平时说话语速较快,就要有意识地放慢语速,以免对方听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2.平易近人

与人交谈时,要开朗、热情,让人感觉随和亲切,容易接近。

3.以礼相待

和别人第一次见面时最忌讳的事情莫过于两件:眼睛看着别处和不停地打哈欠。你大概正聚精会神地关注着什么,或者真的特别困乏。但是,你这样做却给别人留下了很乏味的印象。

4.找准自己的位置

如何给自己定位?这影响到你和别人交往时,是不是自觉地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冷静地想一想,你是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或是太低了?一句话,你能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关系到别人是否接受你。

5.身体语言使你“露馅”

与人交谈时,最好保持合适的姿态,因为身体语言会泄露你内心的秘密。比如身子前倾让人感觉你对谈话内容有兴趣,而抱着双臂站在后面则有点儿漠不关心和不耐烦。)第六节肆意炫耀,得不到别人的好感

在日常生活中与朋友交往,尤其是和一些地位与处境不如你的人交往,你内心是否会滋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如果有,你应该及时“铲除”人际交往中的这种“有害病症”。

富兰克林是美国的政治家、科学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他在美国建国时,曾留下了许多功绩,故有“美国之父”之称。

有一次,年轻的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低了些,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

出来迎接的前辈告诉富兰克林:“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要想平安无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做人要保持低调。”

从此以后,富兰克林记住这句话,并把“低调做人”引入人生的生活准则之中。

其实,喜欢炫耀自己、锋芒毕露的人大多是有一定才华的人,他们不甘心寂寞,常在言语行动上争强好胜。但是,中国有句俗话:“枪打出头鸟。”如果你什么事都要占尽优势,很可能会招致有些人的嫉妒,有时你的争强好胜还可能无意中伤害了他们,时间一长,难免有个别人对你有所“行动”。所以即使你才华横溢,也不要到处炫耀,逞一时之快。

生活中,有些人总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总以为这样就会让朋友高看自己,使别人敬佩自己。殊不知,别人并不愿意听你的得意之事。特别是失意的人,你在他面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他会更恼火,甚至讨厌你。

如果你不想失去朋友,就要时刻注意低调、谦逊的风度,如果你不想让有真知灼见的朋友对你避而远之,最好收敛一些,把你仅有的一点儿见识藏好。要记住,喜欢炫耀只会令你失去的越来越多。

一次,有人约了几个朋友来他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都是熟悉的。主人把他们聚拢来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关闭了一家公司,他的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迫,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姓吴的朋友因为目前赚了很多钱,几杯酒下肚,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连主人看了都有些不舒服。

那位失意的朋友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他猛喝了一杯酒,就匆匆离开了。主人送他出去,在门口,那位失意的朋友愤愤地说:“老吴不必那么神气炫耀吧!”

礼仪点睛

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能够一起分享快乐、承担痛苦的人,当对方遭受不幸时,能够一直陪在他身边安慰他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当朋友遇到不幸时,这种不幸无论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是心理上的失意,你都应该及时出面安慰,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朋友。著名作家刘墉说过:得意事,最不堪谈论,得意时,勿谈得意事,以免给人骄傲的感觉;失意时,勿谈从前的得意事,以免落人讪笑;得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免得毫无反应;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免得予人伤害。)第七节学会以“礼”说理

很多人认为,朋友之间可以毫无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实际上,越是要好的朋友,越应该维护对方的面子,在交际中不要伤害朋友的自尊心,这样,你们的友情才能长久。

陈文进公司不到两年就坐上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但是有个别下属不服他,有的甚至公开和他作对,好朋友钱诚就是其中的一位。自从陈文做了部门经理之后,钱诚经常迟到,一周五天,他甚至四天都迟到。

按公司规定,迟到半小时就按旷工一天算,是要扣工资的。问题是,钱诚每次迟到都在半小时之内,所以无法按公司的规定进行处罚。陈文知道自己必须采取办法制止钱诚这种行为,但又不能让矛盾加深。

陈文把钱诚叫到办公室:“你最近总是来得比较迟,是不是有什么困难?”

“没有啊,堵车又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再说我并没有违反公司的规定呀!”

“我没别的意思,你不要多心。”陈文明显感觉到了钱诚的敌意。

“如果经理没什么事,我就出去做事了。”

“等等,钱诚,你现在住在体育馆附近吧?”

知道你的朋友做错了,直接提建议很可能会伤及他的面子,同时破坏你们的友谊,不如学学陈文的做法,迂回指出他的错误。

朋友之间相交,一定要学会维护对方的面子。你给朋友面子,朋友自然也会回报你,如果你有什么事需要朋友帮个忙,朋友也会鼎力相助。

“是啊。”钱诚疑惑地看着陈文。

“那正好,我现在也搬到了那个地方住,以后你早上在体育馆东门等我,我开车上班可以顺便带你一起来公司。”

没想到陈文说的是这事,钱诚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喃喃地说:“不,不用了……这样做不太合适。”

“没关系,我们是朋友啊,帮这个忙是应该的。”

陈文的话让钱诚非常惭愧,人家陈文虽然当了经理,还能平等地看待自己,而自己这种消极的行为,实在是不应该。事后,钱诚虽然还是谢绝了陈文的好意,但他此后再也不迟到了。

礼仪点睛

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儿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有些失当,等等。懂得说话的人如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会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会抱着讥讽的态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因为这样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其自尊心,惹其反感,而且也不利于你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第八节用“有色眼光”看人,被骗的只能是自己

智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明眸看人准确又恰当。然而,生活中有一些人却用“有色眼光”看人,把正直的人看成了恶徒,把有才华的人看成了窝囊废……

用“有色眼光”看人,就是带着固有的感彩,也就是带着成见去看人。虽然这是看人时的大忌,但用“有色眼光”去看人的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

用“有色眼光”看人,首先体现在对没有出名的“小人物”起初的轻视上。

好在贝尔并没有相信这家伙的“一派胡言”,凭着高度的自信将实验坚持了下去,而最终取得了成功。

学术上的“门户之见”,也是导致有些人用“有色眼光”看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苏格兰科学家贝尔想发明电话,他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一位有名的电报技师,那位技师认为贝尔的想法是天大的笑话,还讥讽地说道:“正常人的胆囊是附在肝脏上的,而你的身体却在胆囊里,少见!少见!”

1968年,英国皇家学会为研究碰撞问题而悬赏征文。荷兰人惠狄斯文章最好,可是,因为他不是英国人,而被扣发文章。后来,他的论文被法国赏识,遂在法国出版,他本人也当上了法国科学院院长,为法国在科学上赶超英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老眼光”看人是另一种表现形式。一个人眼下的“地位”可能比较平凡,但这并不妨碍他将来的“地位”变得显赫,没有人能够预知自己的未来。所以,看人时也不要以他现在的状态而自作聪明地评价他的将来。因此,故人相见,也不要凭借原来的印象来评价对方。

小张自幼家贫,读书不多,16岁后靠着在城里工作的小叔介绍,才得以在一家公园里当上环卫工人。

小张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文化知识。经过几年的努力,20岁时他已取得国家自学考试中心颁发的大学文凭。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文化礼品市场巨大,就集资做起了文化礼品生意。五年之后,他的公司成为当地最大的文化礼品公司。

事业有成的他打算回家看看,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一位十年未见的村里长辈。村里长辈关心地问他:“在公园当环卫工人,受人欺负吗?”他一时无语回答。

用“有色眼光”看人,会使我们犯下许多错误,从而影响我们正常的人际关系。摘下“有色眼镜”,看一论一,以眼前论眼前,凭事实说话,对别人做出客观评价,这样才能使我们避免犯下“偏见”的错误。

礼仪点睛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如果你总是对别人的缺点十分苛刻地指责,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以恶为仇,以厌为敌”。一个能够容忍别人缺点的人,必定是胸怀宽广、受人尊敬的人,而且也是能够拥有辉煌人生与成就的人。)第九节与人交往要循序渐进

人,接受新事物都需要个过程。与人相识同样要有一个由远及近、由生到熟的过程,所以与人交往切忌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取得相反的效果。

小李参加一个社交聚会,交换了一大堆名片,握了无数次手,也搞不清楚谁是谁。

几天后他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几天前的聚会上见过面,也交换过名片的“朋友”,因为那位“朋友”的名片设计特殊,让他印象深刻,所以记住了他。这位“朋友”也没什么特别目的,只是和他东聊西聊,好像两人已经很熟了的样子,小李不大高兴,因为他和那个人没有业务关系,而且也只见了一次面,他就这样子打电话来聊天,让他有种被侵犯的感觉,而且也不知和他聊什么好。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情形常会出现,以小李这位“朋友”来看,他有可能对小李的印象颇佳,有心和他交朋友,所以主动出击,另外也有可能是为了业务利益而先行交往,但未免操之过急。

有人曾做了个有趣的实验,打电话给他家附近的家庭主妇:

“我们是消费者协会的,为具体了解消费者的某些情况,想请教您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太太们无所谓地说。

据此可知,向人有所请求时,应由小到大,由浅及深,由轻到重。如果一开始就有“太大”的请求,说不定会被对方断然拒绝。

同样,拓展人际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一些“法则”还是必须注意。

这个“法则”就是:“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而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一回生,二回熟”还太快了些,“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则是渐进的,而且是长期的。

于是他们提出了几个简单问题,例如,“府上使用哪种肥皂”等。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只打给了这位太太。

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过去:“对不起,又打扰您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您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实在是件不太礼貌的事,但多数的太太竟也同意了,是什么原因呢?只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当没有打过第一个电话,而直接提出第二个电话中的要求时,却遭到了拒绝。他们最后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答应他们的占55%,后一种只有25%。

礼仪点睛

拓展人脉要掌握“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的法则,是因为:

1.人都有戒心

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对方对你采取的绝对是一种自卫姿态,甚至认为你居心不良,因而拒绝你的接近。

2.每个人都有“自我”

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然会采取主动的态度以求尽快接近对方。也许对方会很快感受到你的热情,也会给你热情的回应,可是大多数人会有受到压迫的感觉,因为他还没准备好和你“熟”,他只有痛苦地应付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