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给别人更多的赞美,而不是批评
相处贵有“道”,其乐融融“礼”传情
相识容易相处难,而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与人相处:与同事相处、与合作伙伴相处、与朋友相处等。所以,要想与别人融洽地相处,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懂得相处礼仪是非常有必要的。
过多的批评,容易使一个人变得不自信,甚至使一个人开始自暴自弃。对比批评给人带来的伤害,赞美则要好得多,它更容易让人接受,也能更好地改善人际关系。
世界上,有谁不喜欢被别人赞美呢?可以说喜欢被人赞美是人的一种天性。而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户人家刚搬到一个新住处,由于人地生疏,与邻居的关系总是不太好,常常发生口角。他们开了一个小店,生意也很差,为此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就去请教一位智者,智者对她说了三个字——说好话。
这家女主人当即领悟了,她决定按照智者的话去做。从此以后,她一见到邻居老太太,就夸她精神好、气色好;遇到邻居买菜,就夸她篮子里的菜又新鲜又便宜;碰到邻居送儿子上学,就夸邻居的儿子又聪明又懂事;要是有人到她的百货店买东西,见到年长的她就叫大娘、婶子和叔叔、大爷,见到年纪相仿的就叫姐妹、兄弟……
结果没过多久,这家人在镇上就小有人缘了,生意也开始红红火火。
甲乙两人在一家公司任职,一次,两人闹了矛盾。有一天,甲对另一同事丙说:“你去告诉她(乙),我真受不了她,让她改一改她的坏脾气……”丙说:“好,我会处理这件事的。”丙果真去找了乙。之后,当甲遇到乙的时候,果然觉得乙不再那么盛气凌人了,而且还跟甲友好地打招呼。在以后的日子里,乙变得和气又有礼貌,与从前相比,简直是变了一个人。甲就向丙表示谢意,并且好奇地问:“你是怎么说服她的?”丙笑着说:“我只是跟她说,有好多人都称赞她,尤其是你,说她又温柔又善良,不光人长得漂亮,脾气也好,如此而已。”
同是一棵树,有的人看到的是满树的郁郁葱葱,而有的人却只看到树梢上的毛毛虫。为什么他们对同样一件事物,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原因就在于有的人懂得赏识、赞美,而有的人只会用挑剔、指责的眼光看待事物。
批评和指责别人,非但很难解决问题,而且还容易让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化;相反,如果采用赞美的方法,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多了。法国名人拉罗什富科曾说:“理智、美丽和勇敢的赞扬提高了人们,完善了人们。”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妨尝试着去赞美别人,努力去挖掘他人的闪光点。
礼仪点睛
与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别人做事的方法不符合你的要求,你不能当面指责,这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则可以轻松地把事情处理好。)第二节不做“鸡蛋里挑骨头”的人
有两位雕塑家在当地享有盛名,可是两人谁也不服对方,总是互相挑剔。有时,两人还对着记者互相批评:“他最近一部作品的结构比例严重不协调!”要不然就是:“他的刀法过于粗糙,不知道是在表现什么!”这两人针锋相对,各说各的是,各说对方的不是。
有一次,两位雕塑家为了参加一个国际大展,夜以继日地在各自的工作室雕塑了三个月,最终完成了两个绝好的作品。
在去参展的途中,二人拿出自己的作品向对方炫耀:“我这作品绝对是一流的,就等着拿奖呢!”另一方也不示弱,指着对方的作品说:“就你这作品,胳膊都是扭着的,还拿奖呢!”“那也比你的强,你看你的,眼睛不像眼睛,鼻子不像鼻子……”就这样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斗起嘴来,最后居然动起了手。
突然“咣当”一声,他们的作品一不小心都摔碎了,没日没夜做了三个月,一下子全泡汤了。
生活中,喜欢挑剔别人的人很多,这些人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吹毛求疵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有时精神萎靡、心境恶劣、疲惫不堪,不正是由于过分注重一些毫无价值的小事才引起的吗?
吹毛求疵者的眼光总是非常狭隘的,他们往往只顾眼下,不管将来;只计较细小的事情,没有远大的计划……有这种性格的人,必将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局限于一个极小的范围,逐渐变得自私、冷漠、吝啬、苛刻,最终失去一切感情,失去一切友谊。
对待生活中的其他事也是如此。一个健康的人,有时感到不愉快、不舒畅,容易对一些过去的事情感到惋惜和悲伤,这都很正常。但大多时候应该是积极的,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这样才能从琐事的纠缠中超脱出来。假如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都寻根究底,去问一个为什么,那实在既无好处,又无必要,而且破坏了生活中的情趣。
这时,你不妨放松自己的神经,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可以撂下不管,更没必要钻进牛角尖,细细考证,吹毛求疵。
只有对一些小事“模糊”处理,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乐趣,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处理“大事”,进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样,心境也就自然日益变得舒畅起来。
礼仪点睛
无论你是否对你的人际关系或生活的某些方面吹毛求疵,还是两者都有,你所需要去做的只是将“吹毛求疵”作为一个坏习惯而“注销”掉。如果这个习惯偷偷侵入你的思想,你就要把握住自己并封上你的嘴,你越不常去挑剔你的伙伴或朋友,你就越能得到他们的喜欢,你的生活就越美好。)第三节既要有所问,更要有所不问
与别人交往时,总离不开“问”。在“发问”过程中,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要懂得把握好其中的度,做到有所问,有所不问。
有时候该问的,要“明知故问”,这样对方会认为你很关心他,所以对你会产生好感。明知故问,就是明明知道也要问。比如,问对方最得意的事,问对方最想让大家知道的事,问对方想说又不便主动说的事,只能借你的口说出的事。这样,你就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使双方的关系更加亲密。
但日常交际中,有些不该问的东西,即使你想问,也不要去问,比如,“你今年多大啦?”或“为什么还不结婚呀?”等等,这些话题,有时对方不便作答,自然而然会对你的问话很反感,会因此而讨厌你。
有些人是无事不问,他们最喜欢探问别人的私事及“秘密新闻”。有时为了增加他闲谈的话题,或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即使与自己无关的事,仍然喜欢追问到底。如果是对对方适当的关心,会令对方觉得舒心,但若是喋喋不休,“心术不正”,则会令对方厌烦你。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而不结婚,似乎变成了“众矢之的”,于是经常有人关心,甚至“严重关切”。一旦遇到认识的人时,总会被问道:“你怎么还不结婚?”或“什么时候请喝喜酒啊?”
结不结婚,其实是个人问题。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人生观和婚姻观,你结婚并不表示别人也要结婚。但个别人却表现出“极度关心”的样子,有的人还偷偷打听“他长得也不错,怎么还不结婚?”,这种极度无聊的问题往往会令对方鄙视你。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维护自己内心秘密的本能冲动,遇到别人不得体的询问时,就可能产生排斥心理,这就造成一种有时问者尚不经意,被问者常常不由心生厌烦,厌烦这种交际方法,甚至厌烦这个问话的局面。
无事不问会使你变得浅薄庸俗,也不可能使你获得真正的朋友。因此,与别人交谈时,有些话题是不宜问的。例如:
“你哪年出生的?”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打听这些涉及个人的问题会惹人反感。
在你打算问对方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如果涉及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意接受你,还会对你产生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方不知道的问题不宜问。
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能否充分地回答你的问题,那么你还是不问为佳。如果你问一位医生:“去年本市的肝炎病例有多少?”这个问题对方很可能就答不上来,因为一般的医生谁也不会去费神记这些数字。要是对方回答说“不清楚”,就不仅使答者失颜面,问者自己也会感到没趣。
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
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对方回答说“在北京城”或说“在香港”,那你就不宜再问下去。如果对方高兴让你知道,他一定会主动地说出具体住在哪里,而且还会说“欢迎光临”之类的话。否则,别人不想让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问了。此外,在问其他类似问题时,也要注意掌握问话尺度,要适可而止。
不要问同行的营业情况。
同行相忌,这是一般人的心理,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往往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营业情况或秘密告诉一个竞争对手。因此,即使你问到这方面的问题,大多时候也只能自讨没趣。
“你是不是在外面有份兼职?”
在人际交往中,不该问的想问也不要问。凡对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问。要时刻记住一点,交往的目的是引起对方的兴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没趣。
礼仪点睛
与人交谈,特别是对于那些感情不是很深、彼此不甚相知的人,不能什么都说。对于关系一般的人,你硬要与人家交心,对方必定会认为你别有用心;即使你诚恳地向人家提出自己的意见,对方也会认为你鲁莽冒昧。
所以,有些话,最好还是留在心里,勿说较好。况且,属于你自己的事,对别人说得那么透彻,对你不见得有好处,或许会惹出点儿对你不利的事。)第四节宁可犯错,不要犯忌
人常说:“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人生在世有很多忌讳,如果你在无意之中触犯了别人的忌讳,就会在无形之中得罪对方。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他人进行言语上的交流时,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千万不要触犯了别人的忌讳。
康熙皇帝在年轻时励精图治,创下不少功业。但到了晚年,却有了一个怪脾气——忌讳人家说“老”字。如果有谁说“老”字,他轻则不高兴,重则给对方治罪。所以,左右的臣子们一般情况下都尽量回避说“老”字。
有一天,天气风和日丽,康熙便带着几个皇妃在后花园垂钓,不一会儿,鱼竿一动,他连忙举起钓竿,只见钩上钓着一只老鳖,心中好不喜欢。谁知刚刚拉出水面,只听“扑通”一声,鳖却脱钩掉到水里又跑掉了。康熙长吁短叹连叫可惜,陪同在康熙身旁的皇后见状连忙安慰说:“看样子这是只老鳖,老得没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了。”
皇后话音还未落地,旁边一个年轻的妃子就忍不住大笑起来,而且一边笑一边不住地拿眼睛看着康熙。康熙见了不由得龙颜大怒,他认为皇后是言者无心,而那妃子则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没有牙齿,老而无用了。于是将那妃子打入冷宫,终身不得复出。
年轻的妃子因为“笑了笑”而被打入冷宫,除了她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不够重要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她不懂得言语博弈中的智慧,触犯了皇帝的大忌。康熙由于上了年纪,体力和精力都有所下降,但又不肯承认这个现实,而且也希望他人在客观上否认这个现实,故而一旦有人涉及这方面的话题,他心理上就承受不了。虽然表面看来,是皇后说出那句话,是皇后触犯了《大忌》,但由于皇后与妃子与康熙的感情深浅不同。皇后说的话,仔细推敲一下,有显义和隐义两种意义,显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因为康熙与皇后的感情较深,他产生的是积极联想,所以他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知道皇后是好心安慰。妃子虽然没有说话,只是笑了一笑,但康熙认为她是在皇后的基础上故意引申,是把那只逃掉了的老鳖比作他自己,是对他的鄙视,因而是大不敬,故而惩罚了那个妃子。
一般说来,人不怕犯错,最怕犯忌。犯错,可以说是“各人造业各人担”,是一种疏失,可以避免;犯忌,则是自己招惹是非,无法补救。
礼仪点睛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仅应避免触犯别人的忌讳,同时也应注意不要提及与其忌讳相关联的事情,以免引起对方的误会,使对方的自尊心受到无谓的伤害,从而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只有巧妙地绕过“忌讳”这个人脉误区,才可以更好地编织你的人脉关系网。)第五节不要轻易伤人
《论语》里有这样一段话:“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中暗含着深刻的博弈智慧,即在言语博弈中,多听、多看、多思、多想,谨言慎行才能寡悔。“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明白什么是应该说的,什么是不可以说的。永远别说不该说的话,否则只能是伤人伤己。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在言语博弈中,许多人总是不加思考、滔滔不绝地讲话,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和自己将面临的后果。结果当时确实在口头上胜过了对方,但却深深伤害了对方的“尊严”,对方可能从此记恨在心。
三国名将关羽,他的英雄事迹有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可谓神勇无敌,战无不胜。
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他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关羽兵败被斩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吴联盟破裂,吴主兴兵奇袭荆州。吴蜀联盟的破裂,原因很复杂,但与关羽其人的骄傲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曾反复叮嘱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他却对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也瞧不起孙权,致使吴蜀关系紧张起来。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件好事,以婚姻关系维系补充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关羽竟然狂傲地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必如此出口伤人?试想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的面子如何挂得住?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
关羽的骄傲,使自己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最终被自己的“盟友”结束了生命。
给人面子,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人是尤其讲究面子的,这种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又扎根于伦理型的社会人际关系中,根深蒂固,几乎无人能够幸免。
好面子,其实就是要做到一团和气,要“以和为贵”。人人头上有青天,各自相安无事,自然皆大欢喜,这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独特方式。从中国人在饭馆争着付钱到婚娶喜宴上的“见面礼”,无不透露出中国人的“面子”哲学。因此,就中国的传统而言,在公共场合,都是比较注重面子的,不但给别人面子,自己也要争面子。
给他人留面子,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能让自己得到善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无论他的身份有多卑微。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生活中,有些人自视甚高,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却忘了别人也需要这种感觉。他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别人的轻视,于是受到大家的疏远,甚至憎恨。
人人都可能做出让别人尴尬的事情,生活中也随时可能碰到尴尬的事情。处于尴尬境地的人一定会觉得颜面尽失,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为他找一个台阶下,不但能立刻博取对方的好感,而且也会为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交形象。
礼仪点睛
花不可开得太盛,盛极必衰;话也不可说得太满,满必有所失。在言语博弈中,把话说满了往往会掐断自己的退路,从而在交际场合招致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第六节多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将心比心。那么,怎样才能算是将心比心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将心比心其实就是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设想成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暂时抛开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满足别人的利益。其实,利益在很多时候是互相关联的,你能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也会考虑你的利益。也就是说,要想和小乌龟成为好朋友,就要站在小乌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小乌龟也需要温暖,只有给他温暖,他才能接受你,与你做朋友,而棍子只能增加它的恐惧,使它更加疏远你。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道理和上述的寓言相似:
有一个男孩,在他生日那天收到了爷爷送的礼物——一只可爱的小乌龟。男孩非常喜欢这只小乌龟,总是试着与它玩耍。然而,小乌龟却害羞似的一下子就把头和脚都缩进了壳里。男孩便用棍子捅它,想把它从壳里赶出来,但是小乌龟却丝毫未动。
爷爷看到小男孩的举动,便语重心长地对他就:“孩子,不要这样对待小乌龟,你要学着‘将心比心’啊。假如你的伙伴也这样对你,你还愿意跟他玩吗?”还没等男孩说话,爷爷已经把小乌龟带进了屋里,放在暖和的壁炉旁。不一会儿,小乌龟伸出了头和脚,并缓慢地向男孩爬去。
一把沉重的铁锁挂在门上,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铁棒去敲打它,可是不管用多大的力气都打不开。这时另外一个人来了,他拿出一把小小的钥匙,往锁孔里一放,“咔嚓”一声,锁就开了。等别人走了,迷惑不解的铁棒问小钥匙:“为什么我用那么大的力气都打不开它,你轻轻一下就打开了呢?”小钥匙回答:“因为我懂得它的心。”
“懂得它的心”,多么简单的字眼,却蕴含了多么深刻的含意啊。它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懂得别人的心”,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朋友,而不是更多的敌人。可以说,一个人只有懂得将心比心,具备习惯换位思考的素质,具有过人的理解力,才能去理解平时所无法理解的东西,才能让对方感觉到被尊重了。这样,对方才愿意和你交朋友,愿意和你交流、沟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换位思考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要从内心深处站到他人的立场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移情”这一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所谓的感受。这样的换位思考,其实仍局限于自己设定的小圈圈之中,绝对无法体验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只有真正地“移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礼仪点睛
对待朋友应该将心比心,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考虑对方的利益,这样一来,对方也会将心比心,考虑你的利益。)第七节顾大局需要的是智慧
很多人拥有远大的理想,但是在面对他人或者团队的利益时,总是只顾自己一时的得失。
赵国有两个有名的大臣:一个是蔺相如,他几次奉命出使它国,立下赫赫功劳,深得国君的赏识与重用,被封为丞相;另一个是老将军廉颇,廉颇一生打了很多胜仗,因此他很少把别人放在眼中,居功自傲。他看到蔺相如官位在自己之上,对此不服,屡次故意挑衅,而蔺相如总是以国家大局为重,不予计较。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门,正好遇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蔺相如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他的仆人很不解地问:“为什么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他有什么好怕的!”
蔺相如对仆人说:“廉将军和秦国的君王比,谁厉害?”仆人说:“当然是秦国的君王厉害!”蔺相如说:“秦国的君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人闹不和,就会削弱我国的力量,秦国必会乘机来攻打我们。”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才觉悟到:原来自己为了争一口气,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两人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国家。
这个故事有一个专门的成语,叫做“负荆请罪”,蔺相如如果斤斤计较,和廉颇明争暗斗,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他们两人两败俱伤。
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自身的技能是无与伦比的,但是他们太过自负,就会忘记自己的局限,而将别人的想法和团队的想法弃之不顾。这样的人是最容易被踢出局的,原本想获得更多,结果却一无所获,这不是一种讽刺吗?
美国有一位年轻人,他特别想发财,一天到晚想着自己怎样才能成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于是,他登门请教当时富豪榜排名第一的美孚石油公司总裁洛克菲勒。
刚好那天洛克菲勒家里的佣人放假了,于是洛克菲勒拿出一个西瓜来招待这位年轻人。他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块,然后对年轻人说:“如果这三块西瓜代表你以后可能得到的利益,你如何吃才划算呢?”
“当然是吃最大的那块!”这位年轻人果断地拿起那三块西瓜中最大的一块,吃了起来。洛克菲勒则选择了其中最小的一块吃了起来。就在年轻人还在吃那块最大的西瓜时,洛克菲勒已经吃完了那块最小的西瓜,随手又拿起了另外那块,然后冲着年轻人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年轻人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三块西瓜,虽然他拿的那块最大,但是洛克菲勒吃的“两小块”加起来,比他吃的那一块大多了。
吃完西瓜,洛克菲勒跟年轻人讲起了自己成长与发财的经历。最后,洛克菲勒对年轻人说:“要想成功,你先要学会放弃眼前的那些‘小利’,这样才能获取长远的‘大利’,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洛克菲勒教给年轻人的致富秘籍就是要目光长远,“抓小放大”。这就像“田忌赛马”一样,头一局输了,并不表示你全盘皆输,赢回后两局更重要。
礼仪点睛
生活中,不仅做事情要顾全大局,与人交往也一样,也要多替别人想想,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自己喜欢就随心所欲。其实,只有识大体、顾大局的人才容易被人重视和肯定。对此,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定要谨记于心。)第八节与人相处,别太“小心眼”
有一些人喜欢捣蛋——这些人可能是你的朋友、同事或者是爱人。在公共场合,他们会把你突然搂住,然后提起一件你“讳莫如深”的往事,有恃无恐地出你的“丑”,或是公开你的“”,或是阔谈你干过的“傻事”和闹出的笑话。如果这时你生了气,就显得你的神经太过敏,太缺乏幽默感。
雯雯一直深深记得这么一件尴尬的事。前年3月31日,她接到无话不说、无心不谈的好朋友邹敏的电话,说晚上一帮朋友聚餐,请她务必光临。
没说的,好朋友之约,就是天上下刀子也得出席。当天晚上,精心打扮的雯雯按时赴约了。十多个朋友在包房里边吃边侃,极其开心,几个小时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雯雯,雯雯,你说我该怎么办?我……我爱上了黄炜,你把他让给我好不好,好不好嘛?”突然,邹敏举着酒杯,摇摇晃晃地向雯雯走来。
“你说什么?”听到有人公然宣称要自己让出男朋友,雯雯有些目瞪口呆。
“我说雯雯,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你别那么小气嘛。我可是有什么好东西都没忘了你呀!再说啦,黄炜也不反对呀!”邹敏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你不要脸!你还是不是人啊,觊觎人家的男朋友,我瞎了眼,才会把你当朋友!”雯雯一急,就有些口不择言了。
“更正,我不是觊觎你的男朋友,我们是两情相悦。他已经有两星期没有找你了吧?他骗你说出差了,实际上啊,是和我在一起!”邹敏不停地火上浇油。
“我给你拼了!”雯雯再也忍不住了,张牙舞爪地冲向邹敏。
邹敏灵活地在众人之间穿来穿去,一帮朋友在一边袖手旁观,雯雯气得号啕大哭起来。
“停!游戏到此结束。现在是4月1日凌晨,雯雯,愚人节快乐!”一位朋友见此情景,忍不住揭穿了谜底。
“你们……”雯雯顿时明白了这是愚人节的玩笑。想到自己不顾形象,追打“死党”,涕泪交流的模样,雯雯心里很不好受。
但她灵光一闪,笑着说:“我的演技不错吧,这是‘谍中谍’。”
从而转移了话题,化解了尴尬。
生活中,有些女人易变得“小心眼”,尤其是在众人面前被“捉弄”时,往往受不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心眼”的女人可能会发脾气,也可能揉着眼睛流下委屈的眼泪。但是,年轻人在一起,并不是真心让谁难看的,那只不过是一个玩笑。如果这时候我们表现得太激烈,太“小心眼”,朋友们就可能因为下不来台而感到尴尬,那么这场聚会就会变得不欢而散。甚至可能引发的后果是,朋友们以后再也不敢跟你开玩笑了,有什么活动也不可能再找你了。
与其让一群好朋友不欢而散,倒不如像雯雯一样,在关键时刻封杀自己的“小心眼”,利用自己的大度和智慧化解尴尬,让这场善意的闹剧成为一个缓解气氛的游戏。
礼仪点睛
日常生活、工作中,嫉妒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嫉妒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甚至兄弟姐妹之间,都会出现嫉妒现象。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不同,所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评价也就相应不同。嫉妒就是通过比较,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看到他人的成功之处,而使自己产生了羡慕、苦恼和痛苦。
其实,嫉妒心往往是一个人才能、意志不足的体现。伏尔泰说:“凡缺乏才能和意志的人,最易产生嫉妒。”因为自己“技不如人”,就只能用嫉妒的心理去抒发心中的不满。一旦任由嫉妒心理发展,你就会疏远那些优秀的人,从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所以,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收起你的嫉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