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疆臣暗战(二)
犯了红眼病的京官们,见圣上不发话,也在仔细的揣摩着圣意,广和之事是前车之鉴,想什么说什么那就是找死,云贵的林则徐力挺杨家是肯定的,这次要说什么话,要怎么说话,可是要仔细一些的。
而李星沅的折子,虽说是在弹劾杨家,但只拿着私用盐船说事儿,有些明眼人,就看出了事情的不对,杨家在云南圈地之事,上次也弄得不明不白,李星沅是做过云贵总督的,而且广和与李星沅一起任职云贵,杨家的事情,李星沅不可能一点也不清楚,这位的折子,看来里面的水分不少啊!
私用盐船、大量圈地,这事儿杨家必定是沾在身上的,不然不会空穴来风,李星沅不提圈地之事,看来只是试探,他在试探云贵的林则徐。
李星沅与杨家之事,还只是刚刚起头,现在还不是说话的时候,圣上是在观望还是在下套,现在还看不明白。
有了上次广和之事的教训,京官们的联系比之前要紧密了一些,涉及满汉臣工争斗,汉官就要团结在一起,现在大清的汉官占了整个朝堂的八九成之多,除了在各地驻守的八旗将领,其他的地界,满蒙官员,根本没有优势可言。
自庚子年以来,满蒙诸臣死的死、罢的罢,留出了好大一批高位职缺,这几年圣上接连复起好几位被罢职的满官,这对汉官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大清九大疆臣,满官和宗室官员,做个三年五载是平常事,坐上个十年八年也不是什么大事儿,而汉官能在一省总督任上,坐满三年的,那就算是圣眷昌盛了,仅坐一年的有之,做半年的有之,坐上去两三个月就调职他处的更多。
这几年。满臣先是空出了两江。然后又让出了两广,九大疆臣,汉官的比重越来越高,这可是个大好的机会,虽然汉官的总督之位做不长,但流官对大多数京官来说却是个大好事儿,总督的帽子大家轮流戴,个个都有了资历,以后的好处更多。
满臣的凋零,加大了圣上扶植满臣的力度。刚刚过去的广和一案,留出来的空缺。大部分是被满蒙官员顶上的,现在又来了李星沅弹劾杨家之事,由不得京官们不小心翼翼的做事儿。
私底下议论纷纷,朝堂上安安静静,李星沅的折子上去之后的反应,让李星沅的心慢慢的吊了起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安安静静的朝堂,对他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云贵的林则徐至今没有反应,就怕他憋得是杀手锏,而朝廷对他的两份折子的批示,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知道了!这事儿透着莫大的玄机啊!
心里有些忐忑的李星沅,也选择了驻足观望,杨家的货船也被妥善的安置好了,李星沅已经大体知道了这些东西的用项,事关滇铜复起。这些货物绝对不能有什么闪失,停靠货船的两江水师船坞,也就成了重兵把守的地方。
李星沅上了一道折子之后,就选择了偃旗息鼓,这也把京官们吓着了,疆臣第二的李星沅,对于杨家都是如此的忌惮,现在攻讦杨家,看来不是什么好事儿。
李星沅选择了观望,京官们同样选择了观望,而这个时候,林则徐的折子,才姗姗而来。明面上为杨家请功的折子,也是林则徐施放的一个信号,他林元抚保定杨家了。
林则徐的折子一上,包括李星沅在内的朝廷官员,都长舒了一口气,林则徐不简单,这拖慢的折子,似是有意为之,如果在折子没到之前,有人重提广和之事,诟病杨家,这道折子,就是个杀手锏。
林则徐的声音一出,许多人就准备偃旗息鼓了,大清林老虎可不是个好惹的,庚子年间跟着林则徐的倒了霉,与林则徐作对的更倒霉,林则徐在官场,做人方面无可指摘,做事方面虽说严厉,但有圣上撑着,想要扳倒林则徐并不容易。
这几年林则徐屡次上书请辞,都被圣上拦了下来,现在这林则徐就是官场的亡命徒,对上他即使是胜了,也会在圣上心里留下不怎么好的形象。
除了李星沅之外,大清的各大疆臣都选择了沉默,现在这世道,谁的手下都是一个烂摊子,现在与林老虎玩命,那就是自找不痛快。
各大疆臣不出面,杨家之事,就变成了林则徐与李星沅的隔空对战。
林则徐强扶杨家,对李星沅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仁孝杨家这个名声太沉重,一旦被杨家站稳了脚跟,依着杨士勤有仇必报的性格,定不会与他李星沅善罢甘休。
广和之事就是前车之鉴,广和一个不入流的小蚂蚱,杨家都能下死手,就别说身为两江总督,大清文帅第二的李星沅了。
杨家不能倒下,但也不能就此大红大紫,林则徐的折子要是被圣上认可了,那杨士勤的封赏就少不了,现在杨士勤差的只是官阶,这次林则徐的谋划成了,说不定杨士勤就能以三省铜盐大使之职,问鼎云贵之位。
有了滇铜撑着,杨士勤怕是会成为第一个可以连续很多年坐镇云贵的汉官,只要杨家握住了云贵川三省财权铜盐,那就是基本握住了这三省的财权,这么大的一个对头,还是要趁早打压的。
林则徐亮明了态度,李星沅也摆好了架势,一道措辞极为严厉的奏折就发到了京师,负滇铜复起之大责,不务正业;挟铜盐之巨利,要挟朝廷;趁饥荒之时节,与民争利;杨家大逆不道!
这封奏疏一上,京官们有了靠山,更有了纲目,借着李星沅列下的三宗大罪,他们就开始了对杨家的口诛笔伐。
‘知道了!’
‘查实再说!’
‘不可捕风捉影!’
对于这些诟病杨家的折子,朝廷那边的回复相当敷衍潦草,这对京官们来说,无疑是个信号,可以放开手脚攻讦杨家的信号。
每一场官场混战,都会有人倒下,有人起来,而京官
们参与进来,也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考校。无论是去处理杨家一案。还是说出了可用的方略,都是他们晋升的台阶。
京官们攻讦杨家,却少了一个大势力的参与,那就是清流,清流的人数虽说不多,但影响力,却是仅次于军机的,他们不发话,显然是看到了事情里面的文章。
这个阶段,就是李林两人相互试探摸底的阶段。什么该做、什么该说、什么该打,都要在两人试探之后。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就开口说话的,未免显得有些浅薄了。
道光帝那边也是一样,林则徐画的那张大饼太过诱人,由不得道光帝不张口,可清流们和祖宗的法度,却是个障碍。该怎么做事,皇帝这边也需要考校一下。
前次广和之事,也引起了道光帝的警惕,满臣凋零汉臣昌盛,这可不是个什么好现象,但满蒙诸臣,多不可用,宗室之人无才无德,数遍了大清。在满人之中想找几个督抚之臣,很难!
借广和之事,打压了一批汉臣,可这个还远远的不够,汉人的数量太多,读书人更多,每次论战结束,都要有不少人落马,淡化处理李林争锋,也是道光帝御下的手段之一。
林则徐这些年频频称病,这是真老了,道光帝也深有同感,自打过了六十,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虽然每天吃的汤药不少,可这身子骨,就是不见好。
林则徐画的那张饼,让道光帝觉得,他们这对老君臣还能再搏一把,为大清的中兴再搏一把!
大清的颓势已现,这几年各处不是饥荒,就是叛乱,祖宗的基业摇摇欲坠,汉官起势就在眼前,若是没有广和之事,林则徐之请,道光帝不一定会考虑,可广和一案,汉官想进一步抹黑旗人,这个让道光帝提高了警惕之心。
祖宗基业,不会败于洋人之手,只会败于汉人之手,虽然表面上说的是满汉一家亲,可背地里满汉征伐,自大清立朝以来,就没有一天停下过。
作为旗人的领头羊,道光帝觉得自己该做些什么了,一天不如一天的身子骨,也在催促着道光帝做些什么。
储位的人选,道光帝心里已经有谱了,可大清的江山他心里没谱,银荒、饥荒、民乱、汉官,都是压在他胸口的大石。
云南的事情该怎么办,不能和军机们商议,只能找一些宗室之人商议,大清的江山是爱新觉罗的,只有宗室才是忠心不二的。
和宗室们商量这事儿,也简单,说洋务道光帝也不在行,说说滇铜复起之后,能给朝廷多少银子,云南的铜矿、银矿,现在可是很硬的菜。
一场茶话会,这糕点刚咬了一口,事情就定了下来,掌握实权的宗室们,虽说不怎么成器,但还是会算数儿的,朝廷搂钱就是给他们自己搂钱,朝廷有了钱,也少不了他们的那份儿,在什么狗屁洋务上磨豆腐,那是呆瓜、傻蛋们干的事儿。
“这事儿,记在心里就成了,漏出去把事情给败了,对谁都没好处,时辰差不多了,都跪安吧!”
其实这事儿,道光帝心里早已经有了定论,问问宗室们,不过是图个安心而已,看来自己这个皇帝,也要装聋作哑一回了。
林则徐是即将退位的老臣了,他激进一把到没什么,而且林则徐不善交际,也是朝廷之中,势力最小的疆臣,涉及洋务,交给林则徐来办,最好不过了。
败了,借机让他隐退就好;成了,洋务之风也可以刹的住,林则徐功成身退,朝廷杀几个、罢几个鼓吹洋务的官员,再下一道谕令,大清还是之前的大清。
道光帝对林则徐奏疏的批示很简单,‘提一下西洋的法子’。
林则徐那边的头绪理清了,接下来就是两江的李星沅,李星沅年富力强是个干员,他的态度也是道光帝最为在意的。
两江总督,大清文帅第二,直隶的缺现在还是旗人的,往后几年,这李星沅就是汉官的掌旗之人,他的态度激进与否,也决定了他之后的前程。
李星沅与林则徐不同,这位在朝中的枝节不少,李星沅的态度,会左右很大一部分汉官的态度,他要是过于激进的话,借着杨家之事,就要直接把他拔掉。
道光帝给李星沅的批示更为简单,就仨字‘放了吧’。
林则徐、李星沅两人接了批示,都是一脑门的官司,提洋务,势必引起清流们的攻讦,该怎么提,把林老虎给难住了。
而两江的李星沅,看了批示,心里却是‘咯噔’一下,这不明不白的批示,玄机也大得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