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载:

“我看到阳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底,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根食,明哲的未必得资时,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因为‘时间’与‘机遇’。”

不得不承认,1978年的改革开放便是临到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个重大机遇。

当东莞正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下奋力改变自己农业县命运的时候,在广东梅州的兴宁,有一位农村青年也在为了改变自己的农民命运而奋斗。这位22岁的年轻人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将会走向一个新的航程。更没想到,在经过26年的航行后,自己的人生航船会驶到一个叫东莞的城市,从此同舟共济,并且一起推向辉煌与灿烂……

这人便是东莞市现任市委书记刘志庚。

2004年的春节,对时任清远市市长的刘志庚来说,过得异常特别,两天前的腊月二十九,广东省委组织部长刘玉浦突然找他谈话,告诉他:“省委常委会已研究决定,任命你为东莞的代理市长。”

这次组织上的谈话,不是征求意见,也不是商量,传达的是党组织的一个决定。

清远市市长要调来东莞代理市长,这条消息在东莞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打听这个叫刘志庚的是何许人也。

其实,刘志庚是性格简单明了同时又显刚毅和善良的一个人,他的这性格只要稍稍透过他的人生轨迹便可一目了然。

刘志庚的家庭背景是世代农民。他出生的那个兴宁农村在改革开放前和中国所有的农村没啥两样,人均不到三分地,刘志庚记忆中的童年“家里穷得连干饭都吃不上,喝粥都要向别人借米”。冬天在田间劳作时,手脚的皮肤裂开口子,身体的疼痛传到内心深处,激发他本能的渴望——逃离农村。好在梅州这块自古出才子的佳地历来重视教育,即便在农村,也有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文化传统,也因此,刘志庚的学业在父母的节衣缩食下没被耽误。可是,在那个年头,成绩优异得始终位居年级榜首的他,在高中毕业后却没有任何出路,唯有回乡,开始他农村民办教师的生涯,后来还兼起大队团委书记、生产队会计一职。多少年之后,当刘志庚回忆起自己起早贪黑又当班主任又当全科教师的那段日子时,依然啼嘘不已。然而,刘志庚也无比感谢那几年的时光,正是那几年,刘志庚白天忙着教课等事情,农忙时还得下田干活,但晚上的时间是属于他的。在那一个个孤寂而清苦的夜晚,在燃烧着理想之光的油灯下,刘志庚博览群书如饥似渴。也因此,在1979年的高考中,刘志庚脱颖而出。

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非常适合刘志庚:人们若是一心一意地做某一件事,总是会碰到偶然的机会的。

刘志庚深深感激邓小平,正是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推动和恢复了一项原有的国家制度,才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让中国的人才培养回归到正常轨道,给中国后来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使得像刘志庚这样的农家子弟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生轨迹。

起初,刘志庚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华南师大,当时这位农村代课老师最大的心愿,也就是能当上一名正式的公办教师,一辈子教书育人,没想到那年的高考,刘志庚考了568分,全省第三名。

刘志庚的高分引起了吉林大学的注意。该校招考办的人看到这位优秀考生没有报考他们学校,甚为可惜,于是便特地找到广东省招生办将刘志庚的档案给提了去,还专门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给这位考生,向他介绍吉林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你的条件那么好,应该进最好的大学接受最好的教育才是。广东省招生办的人也向刘志庚推荐说吉林大学是全国的重点高校,确实不错,是东北最好的一所大学。可当时的刘志庚连广州都没去过,压根儿就不知道中国还有个吉林大学。

然而,此时的命运航向已由不得刘志庚自己掌控了。

几天后,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来了,刘志庚还清楚地记得当时邮递员是骑着自行车把通知书送到田头的,此时的他正在炎炎烈日下犁田。“高兴是高兴,但一看那么远,脑袋也真有点发蒙,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是怎么样的。回到家,我妈一听就哭了,那可是东北呀,冰天雪地的,这日子可怎么过……”想起当年的高考之路,现在的刘志庚想起来仍有点想哭。

可在当时,一个南方人一下子到北方生活,确实无所适从。“我到吉林下了火车后,学校有人来接我,很热情,可我当时还不会讲普通话。第一次到学校饭堂吃饭时,他们给每个同学发了两个黄橙橙的东西,别人告诉我这是窝窝头。一咬,咬不动,咽不下去,当时眼泪就出来了。在那里一开始很不习惯,一个月也才两斤大米。”多年之后的刘志庚却对东北的那四年光阴眷恋不已,也感激不尽,“可以说,那几年对我的一生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开阔了视界。以前我太闭塞,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在村里觉得自己多少是个凤毛麟角的文化人,一出去就感觉到差距,才知道世界之大……”

人们都说,性格即命运。这句话在刘志庚的身上演绎得可谓非常极致。细心留意刘志庚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改变他命运最深的一点是他性格中的善良以及那深深的恋旧情结。也许,正是这些决定了刘志庚的人生命运,也许,这一点还将影响他的将来。

刘志庚的善良和恋旧对他人生命运的第一次影响是他的毕业分配。那个年头,大学生被人们称为天之骄子,而刘志庚所在的吉林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计划班更是天之骄子中的佼佼者,当时全国有经济计划专业的也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三家。刘志庚的那个班共有40多名同学,有38名被分配到北京,刘志庚被分到国家计委物资储备局。

在任何人看来,人生的落点能落在国家部委,那可是件天大的荣幸之事,意味着美好远大的前途。然而,刘志庚的恋旧情结却使他和这“美好远大的前途”擦肩而过。这位善良的大孝子因为考虑到老母亲,主动放弃了进京指标,要求到离家不远的深圳工作。

1983年的深圳在很多人眼里还很陌生,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小地方,和北京相比,那远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不但同学们觉得刘志庚不识时务,脑袋进了水,就连一向待刘志庚如儿子的系主任丁老师也急了:“志庚啊,你怎么那么傻呀?你家里那么穷,你好不容易考出来,要是能进到北京那该多好呀!大家都争着去的呀!”

“深圳是特区,机会多发展潜力大。”刘志庚说。

“但是,那边怎么能跟北京比呢?你那么优秀,在北京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你不要一时脑袋发热,一定要替你自己的前程考虑呀……”丁老师苦口婆心反复劝说。

刘志庚最后跟丁老师交了底:“我妈在广东,她将来也不可能来北京。我舍不得我妈。”

听到这话,丁老师一时语塞,半天说不出话来,心中涌出许多感触。在自己众多的学生中,丁老师尤其偏爱这位性格温厚善良的高材生,四年相处,也早已摸清刘志庚的脾气秉性,他悟性极高,努力刻苦,但太实诚,说话实,做事实,心眼也实,对自己的前程缺乏谋略,也许天生就不是一个有着鸿鸽志向之人。想到这,丁老师的思绪竟也慢慢转过弯来,深圳是新建的特区,发展前景大,凭着刘志庚的能力和才华,尤其他的实干精神,去到那里说不准也会另有一番作为,未必不是件好事,也许那里更适合他……于是,丁老师便亲自替刘志庚发函到深圳市计划局。

深圳这头,收到函件的是深圳计划局的江主任,当时深圳也是人才紧缺,江主任一看是吉林大学经济计划专业的人才,如获至宝,当即便回了函。不到半天工夫,刘志庚人生命运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点便尘埃落定。

1983年7月,刘志庚带着装满了书籍的一个破木箱从遥远的北方回到了南方,开始他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征程。在深圳,刘志庚的才华很快便深得领导们的欣赏。原深圳市委书记梁湘被调去海南省当书记时,曾相中这位“千里马”,希望能随他去海南,做他的秘书,然而刘志庚的上司江主任却舍不得自己的宝贝人才,死活不肯放人。接替梁湘一职的李撅也慧眼识珠,提出让刘志庚做自己的秘书,爱才如命的江主任还是不放。于是刘志庚在深圳计划局一呆就是近十年,从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局长助理、副局长,按部就班地往前走。直到

2006年4月17日,市委书记刘志庚(中)在虎门新湾渔村渔民船上调研。

2007年1月9日,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经济社会“双转型”、受富强和谐新东莞的战略部署。1992年,宝安撤县分区时,刘志庚才在李a的钦点下去了龙岗区主持常务副区长的工作。其时的龙岗还正在筹建之中,人大会议尚未召开,刚到龙岗时的刘志庚还不是明正言顺的副区长,只能称为区委常委、区政府负责人。然而刘志庚很快用自己的行动直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之心。在半年后的人大会议选举中,代表们一致投票选举刘志庚当区长,于是他便名正言顺地成了区长,也成了当时广东第一个由老百姓选举出的区长。

在龙岗,刘志庚一干又是近十年,两年的区长,七年半的书记。刘志庚十年没娜窝,这在别人看来,似乎有点不合情理。实际上,在此期间,广东省委也早将眼光瞄向这位能力不一般的年轻人,1998年时就曾有意调他去湛江当市长,此时的刘志庚却再一次向人们佐证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理。刘志庚不仅恋旧,更易动情,他是那种干一行爱一行、呆一个地方爱一个地方的人。譬如,刘志庚在1996年报考博士时,凭他的实力,完全可以选择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但因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使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吉林大学。同样,在深圳龙岗这么多年,他也早已深深爱上脚下这片土地,实在难以舍下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百姓,所以,在省委征求他是否愿意去湛江当市长的意见时,他坦言相告:“对于组织上想要提拔我,我表示非常感激,但是,如果说要征求我个人意见的话,我愿意留下来……”省委尊重了刘志庚的意见。

从这点看,刘志庚似乎有点胸无大志。确实,刘志庚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并没什么远大抱负,可谓“君子不器”,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守在自己熟悉而又热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埋头苦干,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多为百姓做点实事。

不过,命运有时并不总是顺着刘志庚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性子。

2002年5月7日,“五一”假期后的第一天,广东省委副书记刘风仪紧急召来刘志庚谈话,一见面刘凤仪就说:“刘志庚呀,今天不是跟你商量事情,而是通知你,你明天就得去一个新地方报到……”

刘志庚去报到的新地方是广东省清远市,这个广东的北部山区是个落后地区,全省倒数第二。刘志庚的到来给清远带来了生机,因为这次来清远的不仅仅是刘志庚一个人,还有一大批他带来的企业。在清远,刘志庚很快和清远人民结下深厚的感情,即便现在,清远人还时常在逢年过节之际.带着家乡的土特产来看望当年的市长。

两年后,正当刘志庚在清远大显身手的时候,和上次一样,事先没有一点预兆,没有一声招呼,一纸调令,便把刘志庚的命运和东莞紧紧连到了一起。

也许,刘志庚前面经历的所有一切都是专为化解东莞的难题而准备的。

也许,刘志庚从踏上东莞大地的那刻起,便预感到肩负的担子绝对不轻。

刘志庚到东莞报到的那一天是2004年2月26日。刘志庚感觉眼前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自古为政者都有治理天下的一番经典宏论。刘志庚到东莞市政府报到的那天,说了五句话让所有的东莞人至今还回味无穷:为政之要在于兴业;从政之策在于创新;治政之道在于安民;施政之本在于廉政;繁荣东莞在于团结。当时刘志庚说这五句话时,下面就有人议论:此人不一般!

说起来,刘志庚对东莞可并不陌生,他曾奋斗过近十年的龙岗和东莞是近邻。东莞凤岗的雁田村有一块凸地,凸进了龙岗的地盘,当年那块地修路时,凤岗没钱,还是刘志庚在龙岗拿出5000万修建了那条路。

尽管如此,但刘志庚对东莞还需要更多的了解。因此,初到东莞时的刘志庚做得最多的一件事便是撒开腿来往基层跑。这是一个智者的选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一跑,居然跑出刘志庚的许多感慨来,使他对这块富裕之地又多了一番新的认识。

这一天,刘志庚跑去了虎门的渔民村。令刘志庚颇为震撼的是,中国人印象中的这块富得流油之地居然还生活着一群穷困潦倒的渔民。这些渔民祖祖辈辈靠海生活,而今,内河受到污染,他们因设备不齐又出不了海,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由于长年生活在船上,他们也难以适应岸上的生活,只能守在破旧的船里,望海兴叹,过着窘迫的日子。刘志庚进到那些人家的家里,船上到处是垃圾,甚至还有死老鼠。这哪里是人能住的地方?!眼前的这一幕使刘志庚一下子感受到了久违的苦情,这种苦情一直蔓延至他内心深处最柔弱处,令他感到一阵揪心的酸痛,他压根儿就没想到进人21世纪,在东莞这个富裕天堂里居然还生活着这样的人,显然,他们被快速发展的时代列车给抛弃了,遗忘了……刘志庚还去过革命老区大岭山镇的一个落后村,在贫困户的家里,刘志庚再一次心酸得落泪,那些人靠着政府的最低生活标准补助生活着,一个月才380元。

“你们说说,这点钱在东莞怎么生活?”刘志庚在大会上一次次向大家发问,“同志们啊,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东莞富得不得了,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还有不少穷人,还有人没有房子住啊!”

2008年初夏,当笔者采访刘志庚时,这位从田野间走出来的平民书记向笔者谈起这一切时,脸色动容:“东莞这么多年发展下来,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区域不协调,东莞最强的镇一年产值在187亿,最穷的镇一年才十来亿,我们最富裕的村一年产值3.3亿,最穷的村只有50万,这其间的差距太大了。中央领导每次过来,大家都习惯带他们去东莞最富的镇去参观,结论是,东莞富得流油。实际上,东莞有11个欠发达的镇,我们还有几部分人群生活得非常艰难:一部分是以前国有企业下岗的工人,大约有几万人;第二部分就是摩的司机,现在还有五六千人没有就业;第三部分是渔民和老区的那些贫困户等。这三部分人生活得非常艰难,我看到香港、新加坡等国家这方面有一些做法不错,所以我们也决定给这些弱势群体发放一些补贴。”什么叫立党为公?什么叫执政为民?什么叫以人为本?什么叫人民的痛苦时刻挂在心头?刘志庚的所想所思就是!

刘志庚所说的这个决定,就是后来被媒体炒得很热火的东莞发红包一事。

2008年5月28日,东莞市政府下发文件,决定对东莞市户籍困难人员即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五保户等7类和低保边缘户共8类人群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每个人发放一个1000元的红包。政府发红包,这在内地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一时间,媒体纷纷报道。央视的《半小时观察》栏目也曾特地报道此事,在最后的总结语上,主持人如此说:

东莞这个巨大的“红包”震撼了当地市民,也震撼了整个中国。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有上百家网站,都在讨论东莞的这个大红包。网上的声音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东莞市的做法是在做秀,惠而不实。另一派的声音认为这样的做法,不管是不是做秀,只要是对老百姓有益,大家都会支持。一位网友站在东莞市政府一边。他说,政府部门心中有弱势群体存在,说明有心为社会服务。面对生活艰难的人群,我们的官员应该向东莞学习!

这位网友的观点,也正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虽然东莞市在发放红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波折和争议;但瑕不掩琦,我们还足应该烧过这些杂音,关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体恤民生、关怀弱者始终是执政者的公义与责任。东莞的“大红包”,既体现出了当地政府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态度,也体现出他们进行制度创新的积极努力。最重要的是,它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种借鉴,更提供出了新的反思,那就是:如何拥有现代化政府的素质与心态?如何在执政过程中展示出“以人为本”和“服务型政府”的定位?

东莞的“大红包”已经使这座城市在探索政府公共责任、寻求执政为民的现实解答方面走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好心未必能一下办成好事,但好心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它预示着我们将用好的行动,创造一个好的结果。

笔者认为,这件事的意义表达了刘志庚书记及东莞领导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作出的实实在在的一个决心和方向。

有人说,“经济晴雨表”通常来自富豪,“社会晴雨表”则通常来自穷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富豪故事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却很少有人去关注丰裕社会中的穷人。其实,丰裕社会如何有利于穷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所说的:“只有最有利于穷人的,才是最有利于经济的良性运行的。”

刘志庚认为,社会主义的真正富裕必定是共同的富裕,共产党人要实现执政为民的最终目标就必须让所有的人民都富裕起来。这是一位农民儿子成长起来的市委书记的执政理念,它折射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理想与追求。

刘志庚长相谦和,处事也谦和。老百姓给他写的信,他都会一一阅读,并作批示。百姓们知道他们的书记不但看信,还真能解决问题,于是乎,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甚至那些积压了多少年的陈年旧事,全都一古脑儿跑了出来,跑进一封封收信人为“刘志庚”的信中……

在东莞打工的湖南华容县农民张奇平,为挽救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17岁女儿张梦玲的生命,抱着一线希望给刘志庚写了一封求助信,刘志庚看信之后,连续两次批示,希望媒体呼吁社会给予帮助;梁绛菱在东莞买房,但没东莞户口,女儿难上满意中学,于是写信给刘志庚,在全市干部会议上,刘志庚宜读了她的来信;因跨栏过莞长线而遭车撞,伤倒在床的外来工杨圣德写信给刘志庚,呼吁增建天桥,得到了刘志庚的批示……

这位收信人因此忙得没日没夜,连坐车的工夫都被充分利用,有时一天能接到100多封来信,看不完,拿回家接着看。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无论多晚,也必须当天把信看完。刘志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种感情。“如果你对群众没有基本的感情,你就不会觉得别人的事有那么重要。百姓利益无小事,写信给我的人肯定是真的遇到了难处。”

淡淡几句话,刘志庚说得很平静、很随便,但笔者听后细细品味却极感深刻,更从中感觉出这位平民领导内心深处那永远也不会褪色的善良。

一个处在引领着中国经济发展潮头的市委书记如此谦和与亲民,这不是这个万马奔腾的城市的福扯吗?东莞人,你们真的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