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造医疗领域的四种武器
国务院《“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所提11项重点任务,是在中国传统的各行业领域推进“互联网+”的行动指南。这其中,与百姓生活关系紧密的医疗领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未来“互联网+医疗”将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创新体验?我们来看一看“互联网+”改造医疗领域的四种武器。
武器之一:线上连接线下
目前,国内已有超过7000个医疗政务微信公众号,正在帮助众多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直击挂号排长队、就诊排长队、缴费排长队、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问题,以及医患关系紧张、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没有“售后服务”等“心塞”问题。
例如,通过网络预约挂号、分诊导诊、检查检验报告查询、支付结算等,实现就医全流程的互联网化与再优化,这些举措将有效节省排队候诊时间,还能有效分流医院挂号窗口和缴费窗口的压力。这样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将有助于优化患者的就医体验。互联网可以帮助医生实现移动健康管理、在线问诊等功能,从而让医生能够在线充分倾听患者的访求;此外,电子病历记录、电子处方等技术有助于患者获得更高质量的诊疗服务,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
“互联网+医疗”也将改变以往的健康管理方式。例如,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软件等为“互联网+医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患者随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调整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做好疾病预防,不但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还减少就医次数,降低医疗机构的工作压力。
此外,“互联网+医疗”有利于患者降低医疗成本。基于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患者可及时获得医疗信息与医疗支持,主治医生可对患者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合理用药,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就医频次和医疗费用。
武器之二:慢病管理
自1964年起,中国社会的老龄化曲线一路上行,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破2亿的国家。据统计,老年群体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是青年人的3~5倍。慢病管理是“60+”的刚需市场,同时,慢性病又是占用医疗资源最高的疾病之一,约占了70%的医疗卫生费用,而老龄人口是慢性病的主要群体。据BCG(波士顿咨询公司)和Swiss Re(瑞士再保险公司)联合发布的报告预测,65岁以上老龄人口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概率是15~45岁人口的3~7倍。中国60%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疾病,人口超过1亿。
基于互联网进行慢病管理对降低医疗成本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美国一项对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慢病管理可使医疗费用降低42%。面向老年人口的远程检查和监测、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药物依从性管理等医疗健康服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腾讯于2015年1月21日推出的“糖大夫”智能血糖仪正是一款基于互联网的医疗设备,通过将设备测得的血糖数据同步到微信上,从而达到远程及时监控父母血糖水平的目的。
相比年轻群体,老龄人口对互联网普遍存在认知和应用障碍。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仅占网民总数的2.4%。这需要相关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过程中针对老龄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用户宣传与市场培育。
武器之三:可穿戴医疗设备
可穿戴设备的医学价值日渐凸显,2014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实现了200%以上的增长,销售额达到45.5亿元,中国互联网医疗14%的融资资金投向了可穿戴设备。艾美仕咨询(IMS)的报告称,健身和医疗可穿戴设备将在可穿戴设备市场占据60%乃至更多份额。另据瑞士公司Soreon研究预测,到2020年可穿戴设备能帮助挽救130万人的生命。
从国外发展情况看,医疗可穿戴设备往往专注于医疗技术细分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应用,例如,记录更精细化体征数据的可穿戴设备,记录除了常规体征数据外,还可记录皮肤温度、眼球活动等数据;具备血糖、甲状腺、眼部疾病等检测功能,例如Scripps Health公司的纳米传感器可通过注射进人体来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具备生物识别、提醒功能,例如Bionym公司研发的Nymi腕带可以通过心跳数据来生成唯一的ID并解锁设备;针对特定人群的可穿戴设备,例如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康腕带,能帮助父母监测宝宝睡眠、心率等信息的婴儿脚环等。
武器之四:医疗大数据
传统意义上,医疗数据包括病人基本数据、入出转院数据、电子病历、诊疗数据、护理数据、医学影像数据、医学管理、经济数据等产生于医院的临床数据。
智能设备和电子病历的普及引发医疗数据呈现几何倍数增长,医疗数据更包含了可穿戴设备收集的自我量化数据、网络数据、医学研究或疾病监测的数据等所有与医疗健康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与个人生命息息相关,不仅重要、敏感,而且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据统计,到2020年,全球医疗数据将急剧增长到35ZB,相当于2009年数据量的44倍增长。如此庞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对临床操作、付款/定价、药物研发、公众健康等都有着巨大的作用。麦肯锡在其研究中指出,排除体制障碍,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美国的医疗服务业一年创造3000亿美元的附加价值。
腾讯公司近期与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互联网+慢性病医疗服务”战略合作,双方将依托腾讯丰富的用户数据基础,构建慢性病用户大健康数据中心,贵州百灵则基于这些数据研发、生产、临床检测相关药物,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远程医疗咨询、管理与诊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的困境和突破
目前,中国医疗数据共享、开放面临着几大困境。例如,数字化程度不高导致数据缺乏。中国医疗行业每年的IT投入规模仅占卫生机构支出的0.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电子病历、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体检中心管理系统等临床信息系统的实施比例均不足50%。再如,由于数据采集交换标准、接口不统一,医院内部及医院之间多无法实现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医疗数据的离散分布削弱了医疗系统的数据整合和挖掘能力。此外,医疗记录、疾病档案往往涉及个人隐私,如何在不泄露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医疗数据的深度应用还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相比英国每10000名病人配有27.4名医生的水平,中国仅能达到17.4人,优质的医生资源极度稀缺。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生的短缺,但仍是以医生的参与为首要条件。因此,如果“互联网+医疗”没有医生和医院的深度介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就得不到实质解决。
在美国,政府很早就从政策和财务两方面鼓励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减少浪费,由此催生出一大批为之服务的业态和公司。在美国移动医疗的七大商业模式中,为医生和医院提供“互联网+”服务是主流模式。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Epocrates通过智能手机APP为医生提供全面的用药和临床参考,其用户覆盖了全美80%的临床医生。加拿大创业公司也多以为医生提供诊断服务为主。
尽管对医疗创业项目的大多数投资都处于烧钱阶段,但投资者普遍认为这只是黎明前的“战略性亏损”,对医疗健康的投资热情丝毫未减。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共发生66笔融资,已披露融资规模达34亿元。其中医药电商“壹药网”凭借C轮融资4.5亿元,成为目前单笔融资额最高的项目。
从大健康的角度看,“互联网+医疗”是一个规模以百亿元计算的庞大市场。医疗体制改革加速、资本密集涌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需求的加速释放等多因素叠加推动下,移动医疗健康设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在线诊断产品和服务、医药电商等细分市场将逐步放开,形成产业规模。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为113.9亿元,2017年将达到365.3亿元,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
中国现有医疗体系下,医院和医生普遍缺乏基于“互联网+”提高诊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动力,医药电商、远程医疗、在线诊断、“互联网+”慢病管理等细分市场的发展也需要医药分离、自由职业、医保支付改革、数据共享等政策的同步落地。因此,解决现有医疗体系面临的本质问题,“互联网+医疗”百亿级市场的解封,都需要政策上的同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