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下午, 零零散散又进来一些人。人头数不多,总共十来个,基本都是放暑假的学生们, 三三两两, 进来吹空调加看书聊天。穿着便服也遮掩不住青春气息,在这条街各色各样的杂牌店铺中,他们也天然对书店更有好感。

但大多数就是看看,不出钱。中古杂志便宜, 倒是卖出去几本。正经的图书,整个下午就卖出去一本。

天色昏黄的时候,沈珏手机响起来, 显示的备注名字是“二叔”。

也就是说, 这通电话,是他们家的远方亲戚,金城房产的大股东金锡铖打过来的。

沈珏接电话,态度一如既往的礼貌客气, 与他寒暄。金锡铖应该是和沈恒聊过了,他欣赏沈珏接手月满书屋后做的一连串举措,赞不绝口。

不过, 他打电话来, 不可能只为了夸。一会儿,聊天转入正题。金锡铖道:“你们那个地址,附近要建商场,预计明年落成。我听说他们有意向引入书店驻场, 增加商业空间的文化气息。要不要帮你引荐下?”

“这几年, 都看重文化艺术氛围。”金锡铖大剌剌地说着, 文化在他, 是一种能称斤轮两的附加价码,“商场内安置一两个独立风格的书店、举办一些文化沙龙,能够提升整个商业地块的格调,也和顾客保持更为深远的联系。这也是月满书屋的机会,你考虑下。”

沈珏其实挺想问金锡铖,月满书屋之前在自己父母手中经营时,有没有得到过这一类的机会邀请,他们又是如何对待的?但这个问题太亲近了,他不希望自己在金锡铖面前表现得太过熟络。

所以他只是认真听,在适当的时候,点头称是,并且答应金锡铖,会慎重考虑。尽管通电话时,他就已经想好要拒绝,但正式出口前,出于情理,他都得装出诚惶诚恐的样子,考虑几天。

否则,做长辈的人,往往只会当他是一时莽撞,意气用事,很难将他的话真正听进耳朵里。

挂掉电话,沈珏舒了口气。门口风铃响动,他习惯性地抬头招呼顾客,却见傅明玉走了进来。

她提着一个保温包,径直走过来,把餐盒拿出来放下。开了盖子,里面是分装好的番茄焖牛肉,滑蛋虾仁,蒜炒空心菜,以及一份洒了黑芝麻的白米饭。色彩鲜艳,香气扑鼻,都是沈珏爱吃的菜,勾得人食指大动。

“我爸厨艺精进了。”沈珏叹道,“以前晚餐,不见这么丰盛。”

从沈珏有记忆起,父母就一直在为月满书屋奔波。书店营收状态一直都说不上太好,利润不足以请第二位员工,所以父母中总有一个人在书店轮值,另一个去跑进货、点货。三个人在家里安安静静吃晚饭的记忆屈指可数,开火下厨,也都做的是简单餐食。像是炖肉这类要费时间蹲在炉火前的菜式,基本没有出现在沈家的餐桌上过。

现在有余裕烹饪出这样精致的菜色,可见二位也是终于卸下担子,开始简单地享受生活了。

说话间,他就见傅明玉抬眼打量书屋四周,缓声道:“你把书也换了。”

她这话说得无波无澜,沈珏却听出来几分遗憾。

沈珏把饭盒子盖上,端正神色:“想做个新的尝试。这附近的环境,也许不太适合那些书籍。”

傅明玉却有点听不进去,她兀自道:“以前,月满书屋还上过本地新闻报道,说这里的书,特别有品位。有外面不能轻易买到的一些小众学术书刊,还能遇到没读过却很吸引人的冷门作者。”

“上过新闻的。”她又强调了一次。

沈珏想说些什么,但是打住了。他把账册调出来,给傅明玉看。

“妈,你不要担心了。你看,今天的营业额过千的。能保持这个状态,月满书屋就能经营得下去。如果能开分店,选在高教园区或是文化街区,就可以专门做你们喜欢的文史品类。一步一步来嘛。”

傅明玉听他这样讲,稍微回了神,点点头。她把注意力转回到收银台上的晚餐上,尽可能积极地道:“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好。我现在有退休金可以领,你爸爸买了一些理财产品,我们可以照应自己的生活。你不用管我们。”

“……现在才发现,不工作也挺好。”她的声音又轻又散。以前做的那么拼命,做的又不好,更多时间都是在迷惘挣扎中度过。到了天命之年,她不得不也认同一个社会上流行的观点:文艺青年,不要想太多。想笔直站着把钱挣了,没有那样的好事。

眼前的月满书屋,摆满了花花绿绿的书籍,不是她喜欢踏入的那一种。但就是靠这些通俗读物和咖啡餐点,马上卖出千元以上的销售额。数字不会说谎,她不得不认账。

母子俩说了几句,此后傅明玉借口不打扰生意,自己安安静静地离开。沈珏吃完饭,思考了一会儿,打开了某宝,准备弄个网上店铺。

傅明玉的遗憾,他听懂了。但他不准备在线下去弥补这份遗憾。

针对于线下实体运营,他的思路很清晰。店铺经营,每个阶段都有最优先要去做的事。月满书屋目前仍是垂死挣扎、不能自保的情况,没有稳定的客源,没找到自身的经营特色,也没有品牌文化可言。活下来,才是第一位。

没有客源,就只能先抓住附近零落的散客。抓住散客,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满足他们明面上的需求,以及挖掘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的需求。由此延展出来的经营特色,即是因地制宜,建立与周边相结合的,融入日常的生活型书店。

与月满书屋以前独立、文艺的小众定位相去甚远。沈珏却不在乎。

在他眼里,书不比书更高贵。都是一类文化信息的载体,下里巴人难道就比阳春白雪低一头?

但月满书屋是父母的心血,如果做小众独立的路线是父母的愿望,他当然也乐意试一试。

只是,不在线下。

线上线下,顾客购书时思路全然不同。线下注重看书的内容,也像在丛林中狩猎,期待着发现崭新的前所未见的猎物。线上更像定点狙击,因为明确要什么样的书,这才上线上书店去找。

没有内容优势,自然就得比拼硬件。线上书店角力,第一重头就在价格。网上经营没有房租开销,图书毛利率能够从30%左右直接拉升到50%,类似让利、折扣的活动,做起来也为得心应手。逢年过节,往往就成为大型图书经销商赔本赚吆喝的狂欢日。

其次竞争的,则是图书的覆盖广度。对于顾客来说,网店千千万,这家找不到那就换一家,谁家能最大范围满足读者刁钻古怪的需求,谁就能出奇制胜。有些店铺甚至不做正版,专卖境外学术图书的盗版影印本,都能积累起第一桶金。

若是要做一个专门贩售小众书籍的店铺,沈珏认为在线上开设书店,反而更加合适。在一个价格战拼得刺刀见红的卷王市场,另辟蹊径,做专做精,建立起稳定的顾客群体,是小体量店铺长期生存的正确方法。

至于金锡铖提出来的入驻商场,从一开始,沈珏就完全没纳入考虑过。三无小书店即使获得快钱进入商场,借势而起的后果,大概率就是沦为一间泯然众人的网红书店,在热潮褪去后关门大吉。

第二天褚何如回来上班,喜气洋洋。他说,生活杂志和美食杂志,在老小区卖得都很不错。老人家平时在家无事,就喜欢侍花弄草,做点小吃。网上教程虽然多,可电脑不能随身带着,手机字小,搜索引擎又用不惯,因此生活类杂志和烹饪菜谱,相当受欢迎。

见他心情很好,沈珏就将网路书店的计划告诉他。他算盘打得清楚,要经营这类小众书店,褚何如这样真正懂行的店员,必不可少。否则顾客发现客服市侩,对书籍内容问题一问三不知,也会留下不良影响。

褚何如听他说完,喜上加喜,喜出望外。生意红火的确很好,但他来到书店工作,总有些情怀在身上,并不完全为的谋生计。沈珏没忘记月满书屋的初心,他当然鼎力支持。即使为此拉长工作时间,他也毫无怨言。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实体生意有涨有落。总体趋势向好,但离每天出货三十二本书的目标,总归是差上那么一点。后来网店经营起来,堪堪弥补上这一缺口,不过也就是收支持平,称不上有惊喜。

褚何如的心情如坐过山车,一忽儿满怀希望,一忽儿又唉声叹气。

沈珏还是那副风平浪静的样子。他本来懒得做说明,但见褚何如成日里心绪不宁,还是拉着他,给他好好讲了一番近一个月的经营趋势变化。

“通俗小说和绘本读物的销量,始终在缓慢走高。”他给褚何如看图表,“杂志的销量略有上升,但因为利润太低,所以不见有明显的收益增长。”

“知道这说明什么吗?”沈珏看着一头雾水的褚何如,恨铁不成钢。

褚何如摇头。他只觉得收益一直持平,房租早晚看涨,月满书屋终究是不会有起色,心情灰霾,看不出来什么好兆头。

沈珏:“……”

沈珏:“整体销量一直在缓慢上涨,仍在暑期,也不存在明显的客流量变化。”

“这就说明一件事。”

“看书、买书的人,正在变多。”他说,“养成阅读习惯的人越多,书才能卖出去更多。”

“那些专注于卖咖啡的书店,不知为何,很容易忽视这个简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