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廷玉却像是着了魔一样,突然侧过头来,用极为诡异的眼神盯着朱棣,一字一句否认道:“殿下,微臣从珞珈山拜师高僧学艺归来,从来没有在相术上出过丁点差错,今日微臣自信所观无误。这个人绝对不是太子。”
朱棣听到袁廷玉如此言之凿凿,整个人登时警觉起来:“如果这个人不是太子,那又会是谁?
袁廷玉皱了皱眉,双手抚遍那人全身,长叹一口气道:他们都没有用心骗我们,只是找一个相貌近似十之八九的庶民来替换太子。这简直是对殿下您的侮辱。”
朱棣的愤怒还没有被点燃,只是极为认真的问道:“廷玉,你是怎么确定此人不是太子的?”
袁廷玉指了指这个假太子道:“按理说,太子殿下出身皇室贵胄,理应与殿下您一样眉心和鼻梁自成龙怒之象,此人没有。再次你们从小受到严格的礼仪举止培训,理应背脊端正,此人双肩下垂,背脊弯曲,脖子背后甚至还有勒痕,但还是稍有仪态,说明这个人是家道中落的寒门。而且他的双脚自然成外八状,甚至还有些罗圈腿,结合其他身体的状况,应该以体力活为主业。脸上确实有人动过手脚,但是遮盖不了他的皮糙肉厚,咬肌发达。”
朱棣一字不差地听袁廷玉分析下来,并且近前观察比较,确定了这个人不是自己的哥哥。
“想不到本宫和太子相处了这么多年,却没有第一时间察觉此人的异样,还是靠着廷玉帮本宫觉察出来。真是惭愧。”
袁廷玉摇了摇头,笑道:“这并不是殿下的过错,而是那几位太过狡猾,竟然能够想到来太子府里偷梁换柱。”
朱棣突然想到了什么,赶紧打电话给翰林院学士大人:“本宫问你,给你送永乐大典的人是谁?”
对方不紧不慢地掂了掂颜骁送给他的小半箱金子,从容不迫地回答道:“是我们这里的一位侍讲从前朝留下来的库房里找到的。我们当时也很奇怪,怎么会有你和两位大人的名字。”
“哦?是这样吗?你最好给我说真话。”朱棣并不相信这个理由,突然威胁道。
对方还是不情不愿地回答道:“四皇子殿下,翰林院属于陛下执掌,并不受到您的控制和安排,您凭什么能够质询我们呢?我们没有责任和义务来披露你们想要知道的东西。”
“你放肆!”朱棣挂了电话,气不打一处来。
然而他也没有办法反驳,毕竟翰林院在老朱的眼里比自己重要多了。
袁廷玉这个时候凑上来,低声提议道:“既然翰林院的学士朱绍明大人不肯说实话,更是不把您放在眼里,微臣倒是有个办法,让他不得不跟您低头。”
“哦?什么办法?”朱棣听到袁廷玉有妙计,不禁喜上眉梢。
袁廷玉靠近朱棣的耳朵,低语了几句。
朱棣觉得建议非常有用,便是沾沾自喜道:“袁公于我,简直就是诸葛亮于刘备!”
袁廷玉连忙推辞道:“不过是袁某人的一些三脚猫功夫罢了。皇子殿下千万不要这般折煞微臣……”。
朱棣笑了笑:“本宫倒是想看看颜骁输在本宫面前的样子。”
于是次日,朱棣拽着基本刚出炉的现代版《永乐大典》匆匆上了早朝。
终于差不多恢复的朱元璋被人搀扶到了龙椅上,极为虚弱地望着朝臣:“众位爱卿,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父皇,儿臣有本要奏。”
“哦?”老朱奇了怪了,向来朝堂之上孤言寡语的朱棣突然破天荒地地有本要奏。
“父皇,儿臣去年有了一个想法,前元只注重武德修养。,对于千百年以来的文化糟蹋殆尽,所以在一众门人的帮助下,通过整理与编撰,修出了这几本永乐大典……当然,儿臣的精力有限,就算是废寝忘食,跟大家也就修出了这几本,请父皇过目。”朱棣既小心翼翼,又严肃地禀告道。
这一刻,朱绍明多少有些慌张了。
颜骁更是皱着眉头,猜不透朱棣突然敬献永乐大典的草稿有什么意义?
老朱接过宫人递过来的稿子,仔细翻看了一些。
朝堂之中,噤若寒蝉。
众人都在怀疑朱棣这个注重武德修为的皇子,怎么突然一门心思搞起文学创作了?老朱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津津有味。
“这真的是你编撰的?朕怎么从来没有听你提起过此事啊?”“儿臣想给父皇一个惊喜,故提前未有上告。另外,此书非儿臣一人之功,而是儿臣收罗天下优等读书人,一起努力所创……”朱棣信心满满。
老朱看到了上面的主持编撰名字确实落款是朱棣以及一些听都没听说过的名字。
“我棣儿真是不得了。”老朱欣喜若狂,似乎身体都好了不少,摆了摆手:“快把这几本稿子给众位大臣阅览一下。”
一众大臣小心翼翼地接了过来,轮流赏阅,不禁啧啧称奇。
“朱绍明,你觉得此稿如何啊?”老朱想请翰林院好好点评一下。
他虽然也想让翰林院夸一夸自己的儿子,给自己面上长点光。
不过,老朱更希望朱棣这些稿子能够得到文武大臣的真实点评。
“臣以为,此书为旷世之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几个字着实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朱绍明,你你不必溜须拍马,是怎么样就怎么样?”老朱皱了皱眉,有些不满。
但作为门外汉,他又不懂其中的门道。
朱绍明再一次言辞恳切道:“如果此书能够完全成稿,恐怕将是大明又一不世之功。”
文人果然是文人,只要作品真的好,就能让他们真正信服。
“大明的不世之功?你这是不是有点过了。”老朱还是不相信。“远征漠北,收复建州,让周边邻国俯首称臣,建立大中原联盟。那才叫不世之功……区区这么几叠稿子……”
朱绍明摇了摇头:“古今皇帝,都以文治武功为目标。陛下已经在武功上颇有成就,而在文化的建设上还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