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慈禧来说,同治十三年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在这一年里,她失去了所有可以失去的东西,也得到了一切想得到的东西。但也在这一年,却有一个人正好与她相反,因为他得到了自己根本不愿意得到的东西,并失去了一切自己最不愿意失去的东西,这个人就是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慈禧名义上的继子——光绪皇帝。

继子和亲生儿子的区别,就在于母子之间有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的血缘联系。慈禧与同治之间,无论互相仇视到何种地步,但在慈禧的心灵深处,依然是重视这个儿子的,自己可以与他斗个你死我活,却容不得旁人来怠慢他。

但继子就不一样了,慈禧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所以面对这个继子的时候,她只会怀念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初同治帝到底是慈禧精心教诲过的,慈禧也曾经真心实意地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大清历史上了不起的帝王。然而,慈禧虽然怀念儿子,却不愿意面对自己与儿子之间那场殊死的博斗。

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贪婪,只是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而命运把别人的孩子放在了她的面前时,她又认为是这个孩子抢了自己亲生儿子应有的一切。所以,当慈禧看到光绪帝的时候,慈禧心中产生的反而是郁结和嫌恶。也许只有恨着光绪,慈禧才能够不那么恨自己。也许只有相信是命运的捉弄,慈禧才能够接纳自己的罪恶。

可怜的光绪帝年仅四岁就被送入宫中,而慈禧虽然并未虐待他,却也几乎从来没有关怀过她,倒是时常训斥他功课不佳。

李莲英常常跟在慈禧的身后,慈禧训光绪时,他便在旁边说些插科打诨的话。慈禧也知道如此训斥皇帝的事情,很容易落人口实,说不定明日早朝就有折子递上来。所以,当李莲英来讨巧卖乖时,也就顺势推诿过去了。

慈安倒是待光绪好些,但到底比不上当初的同治。同治的生母虽然是慈禧,但自小就是在慈安

照顾下长大的。现在的光绪帝本来就是慈禧妹妹所出,自然会让慈安有疏远感,只是身为东宫太后,那点气度还是有的。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这来自宫中的最后一点“母爱”的温情也消失了。

荣禄被罚去职思过后,内务府就没有以前治得那么好了,兴许也是因了这个缘故,又兴许是《中俄伊犁条约》的正式签署让慈禧终于松了口气,人的精神一缓和,前段时间过度紧张压下的病就来了。慈禧虽然野心勃勃,但到底是个女人,这么一病就是半个多月,朝中的事情就压到了慈安太后的身上。

本来慈安已经无心再管朝政,但慈禧这一病,她就不能不管了。然而,由于长时间不理政事,所以面对那些复杂的事情时,慈安往往不知所措,召见大臣时也多以问候探询为主,虽有心为政事负责,但究竟也难诉诸实践,除非十分紧急的政事,一般都会听从军机处的建议发上谕,否则一律推诿等待慈禧病愈。

而这次独当一面,也给了慈安一个警示,现在皇帝年幼,慈禧一旦病了,朝中便无人能主事。所以等慈禧病好以后,慈安也开始回归朝政。慈禧虽然觉得意外,但是慈安从来只临朝不诀事,倒是也无甚妨碍。

光绪七年初,慈禧又一次病倒了,这一次的病来得异常迅疾,慈禧一时甚至连床都起不了。这一下,朝中一切大小的事便都压在了慈安的身上,慈安越是急着要去处理,越是显得木讷无语,缺了慈禧为她讲解梳理,她竟是奏折都看不明白。于是,这边厢慈禧身体刚刚好转,那边慈安却病倒了。

两宫太后同时病倒,朝中之事只能暂时委托醇亲王代理。这些日子里,宫中尽是太医,就连精通医术的帝师翁同龢也被紧急招入宫里。幸则慈禧已经恢复大半,再将息半月余就可保无事。但慈安那边的情况则很不乐观,慈安这次是突然病倒的,所以一直处在昏迷中,御医的诊断是类风痫,而且病情十分严重。

其实,慈安这次突然病倒并陷入昏迷状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同治二年和同治八年的时候,慈安就先后出现过这种情况,说来也是宿疾。而近来慈禧病倒,慈安被迫一个人承担大量的政事,而她又急于担起这个责任,最终导致疲劳过度而引发了旧疾。

御医庄守和、周之桢和帝师翁同龢皆在慈安处诊疗,结果连药都灌不进去,最后还是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慈安病情不断恶化。其实,慈安太后所患的病在中医中称之为厥症,《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什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也就是说,这种病轻则不知与人言,重则痰气壅蔽,数日即死。

慈安年轻时候,已经两次犯过这种病,这一次劳损过度,身体本来已是虚弱,再罹患此急症,终于没能再撑下去。

而这次因为慈禧病倒,却间接导致了慈安的病故,这是连慈禧自己也未曾料到的后果。其实,两宫垂帘与一宫垂帘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慈禧一直都是大权独揽。只是,对于光绪帝来说,却是大大的不一样,因为宫中最后一个可以给他带来一些温情的人已经离去了。

慈安的整个丧礼都办得非常隆重,因为慈禧历来对死去的人特别慷慨,恨不得事事皆能符合礼制,而且还特意允许亲王和众臣们瞻仰慈安的仪容,以证明自己心中无愧。众大臣给慈安太后拟的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教仪天佑圣显皇后。”这其中的“贞”,即是“正”的意思,也就是要慈禧承认慈安的正宫地位。这些看似有些为难的要求慈禧也一一允了,而且亲自白绢蒙首为慈安戴孝,便是亲王朝臣们也挑不出半点毛病。

然而,不管慈禧做得如何尽善尽美,她到底也只是一介女流,而满清朝的太后只能代理政事到皇帝亲政。光绪七年,离祖制亲政的日子又近了。只是这一次,慈禧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的新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