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赵旸说的含蓄, 但是欧阳修还是听出来赵旸真正的用意,心中不由一惊。
“殿下,您想要改革科举考试?”
赵旸见欧阳修明白他的意思, 并没有否认, 而是问道:“先生, 你觉得如何?”
欧阳修没有急着反对,而是先问道:“殿下, 您想要怎么改革科举?”
见欧阳修一脸认真地问他这个问题,赵旸的神色也不由地一肃,他拿起笔在纸上写到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欧阳修面露疑惑地问道,“殿下, 这童试是何物,乡试和会试又是何物?”
赵旸边在纸上继续写到, 边说道:“先生,这童试又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写完后, 他继续说道, “先生,考过童试者被称为秀才, 秀才才可以接下来的乡试。”
“殿下,您这是把解试分为三个阶段吧。”
“解试太过简单, 我弄得这个童试可要比解试难多了。”赵旸放下手中笔,双手交叉地托着下巴,“我一直觉得大宋的科举考试太过简单,每年录取的人数太多, 这就导致官员每年增加, 这也是冗官的原因之一。”
欧阳修对赵旸这个说法很是赞成:“殿下说得对。”
“先生, 我先跟你说说县试。”赵旸详细地为欧阳修介绍道,“县试由各个县主持,在每年的二月举行,连考五场 ,考试的内容还是经史子集和策论,还有诗词。”
“考过县试者才能接着考府试,府试自然由各府主持,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考试内容和县试一样,当然难度要增加。接下来就是院试,由各州的学政主持。院试不用每年考,可以每三年考两次,由朝廷派学政到各地主持……”【关于县试这些有关的科举考试的资料都来自度娘】
赵旸说的童试制度是照搬清朝的。他觉得清朝的科举制度是历朝历代中最好的,所以就直接照抄了。
他又非常详细地给欧阳修讲解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流程和规矩,以及又讲解了这六次考试的第一名叫什么。
欧阳修听得非常认真,越往下听越心惊。
“对了,考中乡试者称为举人,举人可以直接入仕,当然官职不大。考中会试者叫贡士,贡士也能直接入仕,当然官职要比举人大一些。贡士可以选择参加殿试,也可以选择不参加殿试。殿试嘛就不用特意修改了。”赵旸刚说完,想到一件事情,又连忙说道,“我觉得考中殿试的人,尤其是状元、榜眼、探花,可以让他们跨马游街,让汴京城的老百姓们见识下天子门生的风采,也让他们好好的威风一下,毕竟他们十年寒窗苦读读出来的。”
明朝时期弄得跨马游街是不错的,赵旸觉得可以搬用。
他又详细地跟欧阳修说了说跨马游街如何操作,以及好处。
说完跨马游街,他又说到鹿鸣宴。宋朝是有鹿鸣宴的,不需要特意更改。
赵旸说完后,满含期待地望着欧阳修:“先生,你觉得我说的科举考试怎么样?”
欧阳修满脸震惊,瞪直了双眼望着赵旸,过了半响才回过神来。
“殿下,您……您说的科举考试很好……”欧阳修被赵旸提出来新的科举考试惊到了。因为太过震撼,所以他这才会失态。
“那你觉得我说的科举考试可以实行吗?”他说的科举制度毕竟是明清的,对宋朝而言未免太过“先进”,他担心大臣们接受不了。
欧阳修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下激**的心情。
“殿下,可以实行。”说完,他又说道,“殿下,您说的科举考试非常好,真的非常好!”殿下提出的新的科举考试真的太惊人了!
赵旸面色一喜:“先生,你觉得行的话,那我就放心了。”
“殿下,您应该跟官家说。”欧阳修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神色因为太过激动涨得通红。“这将会是……会是……会是……”因为太过激动,欧阳修一时间说不出完整的话来。
“我先跟先生你说,先生你要是觉得可以,我才敢跟爹爹说,不然我怕爹爹说我这个想法不好。”
“不!”欧阳修非常大声地说道,“殿下,您这个想法非常好!非常好!”太子殿下提出来的新的科举制度一定会名留青史!“殿下,我们现在就去跟官家说。”说完,他就抓起赵旸的手往外走。
突然被拉走的赵旸一脸懵逼,等走出东宫,他这才惊醒过来。
欧阳修一时间忘了身份尊卑,拉着赵旸大步地往福宁宫走。
一开始走,后来他直接拉着赵旸跑了起来。
赵旸见欧阳修这么激动,也就任由他拉着他跑。
梁寅守在福宁宫门外,瞧到欧阳修拉着太子殿下一路跑来,吓了一跳,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连忙迎上前去,准备行礼,结果被欧阳修视而不见。
欧阳修没有等梁寅通传,拉着赵旸就走进了福宁宫。
宋仁宗正在批阅劄子,看到忽然闯进来的欧阳修,微微愣了下,正准备说什么,结果见欧阳修身后还有赵旸。
赵旸一路被拽着拉到福宁宫,跌跌撞撞又气喘吁吁。到了福宁宫,他双手撑着膝盖,大口地喘着气。
宋仁宗看到儿子这副气喘如牛的模样,忙放下手中的劄子,走到赵旸的面前,关心地问道:“这是怎么了?”
赵旸抬起左手摆了摆:“走急了……”
欧阳修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失态又失礼了,连忙向宋仁宗和赵旸请罪:“官家、太子殿下,臣失态,请官家责罚。”
“这是怎么回事?”宋仁宗端起茶盏递到赵旸的面前,“旸旸,先喝口茶缓缓。”
赵旸接过茶盏,大口地喝了起来。等喝完一盏茶,他这才平静下来。
“先生太过激动才会拉着我跑来福宁宫。”
欧阳修一脸羞愧:“臣该死,请官家降罪。”
宋仁宗对欧阳修挥挥手,随后好奇地问道:“什么事情让永叔这么失态?”
“是太子殿下提出来的新科举制度。”欧阳修的神色又变得激越起来,“官家,太子殿下提出来的新科举制度非常好,您一定要听听。”
“新的科举制度,怎么回事?”宋仁宗惊奇地望向赵旸,“旸旸,你给朕说说。”
赵旸这个时候已经缓过气来,把刚才对欧阳修说的那番话,再次细致地跟宋仁宗说了说。
宋仁宗听了后,跟欧阳修的反应一样非常震惊。
就连候在一旁的张茂实也是惊得目瞪口呆。虽然他不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这些年来跟在宋仁宗的身边,他对科举考试是非常了解的。现在听到太子殿下提出来的新的科举制度,他深知新的科举制度会造成什么样的轰动。
“爹爹,你觉得怎么样?”
“好好好!”宋仁宗一脸说了三声好,“真的太好了!”
听到宋仁宗这么说,赵旸心里就彻底放心了。
“你什么时候想到的?”宋仁宗有时候真的很想知道儿子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多好想法。
“早朝的时候想到的。”咳咳咳,他是早朝的时候想到了明清的科举制度。
“下了朝怎么不跟朕说?”宋仁宗有些小小的吃醋。儿子想到的新的科举考试居然不先跟他说,而是先跟欧阳修说。
“下了朝,我们不是在说救济院和免费学堂的事情么,然后我就忘了说这事。”赵旸抠了抠脸说,“下午跟先生读完书,我这才想起来这事,然后就先跟先生说了。”
“你是怎么想到的?”
“就这样想到的啊。”赵旸正了正脸色说,“其实,我一直觉得大宋的科举考试太过简单了。最重要的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很多,录取的人数又太多,导致官员也越来越多,所以我觉得科举制度可以改一改了。”
宋仁宗满脸欣慰又骄傲地说道:“旸旸,你这个想法很好。”
“爹爹,如果你要采用我提出来的新的科举制度,那么有一件事情,你得先做。”
宋仁宗微微挑眉:“什么事情?”
“彻底废除荫补制度。”赵旸一脸严肃地说道,“改革科举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为朝廷选拔人才,这对学子们的要求自然是非常严格。但是,靠荫补制度入仕途的人,却不用参加严格的科举考试,这对过五关斩六将的学子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官家,太子殿下说的极是。如果不取消荫补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只会让天下学子们以为朝廷在为难他们。”虽然欧阳修自己身为高官,他的儿子们可以靠他的荫补,获得进士出身,以后入仕途为官,但是他并不觉得这是好事。
“爹爹,新的科举制度要比之前严格很多,这对学子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你不取消荫补制度,新的科举制度是很难推行的。”赵旸正色道。
“你说得对。”宋仁宗重新坐回到御桌前,“但是,彻底取消荫补制度不是一件小事。”
“爹爹,荫补制度必须取消,不止要取消大臣们的荫补,也要取消武将们的荫补,这样文臣们和武将们才会没有怨言。”赵旸说完见宋仁宗皱着眉头没说话,在心里微微叹了口气,“爹爹,你要是不想取消荫补制度,那新的科举制度就暂时不要推行了。”彻底取消荫补制度,推行新的科举制度,还是以后等他登基后做吧。
“旸旸,不管是取消荫补制度,还是推行新的科举制度,朕都要和大臣们商议。”宋仁宗非常喜欢赵旸提出新的科举制度,但是就像赵旸所说的那样,如果要推行新的科举制度,首先得废除荫补制度。“去把晏相他们叫来。”
“是,官家。”
“爹爹,那你们商议,我就先回去了。”
宋仁宗轻点了下头:“嗯,你先回去。”
赵旸刚走几步,忽然停了下来,转过身对宋仁宗说道:“爹爹,跟你说一声,过几日我要出宫参加春猎。”
“去吧,注意安全。”
“我走了啊。”
宋仁宗跟大臣们议事,赵旸懒得参加,因为他懒得听大臣们扯皮。再说,就算他在场,大臣们也不会听他的话。
虽说赵旸今年开始正式上朝,但是他还小,又没有真的掌权,所以他的话,大臣们并不是都听。
“走,去坤宁宫吃点心。”
赵旸刚走到坤宁宫门口,就遇到提着食盒要去找他的折筠。
折筠见到赵旸,非常惊喜。
“殿下,你怎么来了?”
“先生被爹爹叫去议事了,我就过来了。”赵旸伸手牵起折筠的手,往坤宁宫里走。
曹皇后见儿子来了,有些奇怪地问道:“旸旸,你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平日里这个时候,赵旸正在读书。
“先生被爹爹叫去议事了。”
折筠已经打开食盒,把她做好的点心端来了出来。
“殿下,你一定饿了吧,赶快吃些点心。”
“好。”赵旸一边吃点心,一边在想,也不知道爹爹能不能说服大臣们。
曹皇后见儿子神色有些苦恼,有些担心地问道:“怎么了,出了什么事情?”
“没有。”赵旸说完,就瞧见曹皇后和折筠都一脸担忧地看着他,他对她们安抚地笑了笑,“真的没事,我就是在想事情。”
“想什么事情?”
赵旸放下手中的点心,把刚才在福宁宫发生的事情跟曹皇后说了说。
曹皇后先是非常吃惊,随后神色有些沉重地说道:“只怕大臣们不愿意彻底取消荫补制度。”
“如果爹爹强硬,那就一定能取消。”赵旸心里清楚,如果宋仁宗够强硬,够魄力,那就不是他爹爹了。“不过,以爹爹的性子怕是不会。”
“官家做不到,那你以后自己做。”曹皇后说道,“你说的新的科举制度非常好,日后一定要推行。”
一旁的折筠没有说话。平日曹皇后和赵旸说政事,她从来不插嘴。她也不会把她在宫中听到的政事说给家里人听。
“我想着,如果能在三年后推行新的科举考试就好了。”赵旸觉得新的科举制度越早推行越好。
曹皇后安慰道:“好事多磨。”
赵旸手撑着脸,撇撇嘴说:“爹爹要是不行,那就只能我自己干了。”他以后登基,要忙着收复燕云十六州,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他真的希望在他登基之前,他爹爹能帮他做好这些事情。这样他登基后,就不用一边忙着收复燕云十六州,一边还要忙着整理改革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