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行着。

三月,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阳修等八人联名上书,要求更改考试制度,建议减少贴经墨义,也就是默写的比重,以策论为主。

这些人,同样出自不同阵营,朝堂上这几个月竟然少有地没有发生党争,令人不可思议。

不过必须提一句,考试改革提议初,众人的的意见还是差不多的,随着改革推行,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策论这东西,天下地下水里,考生想写什么写什么,天马行空,文字泛滥,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而默写错了就是错了,标准统一而明确。

就好比后世的高考作文,虽然要求一般是诗歌除外,任意文体皆可。但事实上老师都让写议论文,总分总套路,凤头豹尾。

改卷老师评分有个标准在,分数未必高,但是稳定。你要是写小说,且不说能不能够写出**来,格子都不够你用。嗯,说的就是我,1200个格子太少了。

所以这项改革并没有真正得以推行,高考改革说了那么多年,也不见改变不是吗?

三月同样稳定,以至于赵昕都怀疑这庆历新政这一次是不是能够成功了。

但是在四月初,赵昕在交上来的报纸上看见欧阳修论及黄河长江的言辞,说黄河长江尽管同为大河。然则,黄河三年一患,长江十年难得一患。将黄河与长江视为人,则应该更加重用长江,因为长江多善,黄河多恶。

当初正旦朝会上赵昕提出江河之说,就是为了弥合双方的矛盾,没有想到,矛盾没有被消除,只是暂时蛰伏而已。

看见这一段话,赵昕心中便隐隐察觉不妙。

果不其然,接下来,欧阳修写下一篇传名后世的政论《朋党论》。看见这篇文章出现在报纸上,赵昕心中凉了半截,历史的惯性,注定不是眼下的自己所能够更易的。

该来的,它终于来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故为人君者,但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整篇文章读来恢宏大气,自有一股浩然正气藏于其中,故而流传后世,经久不绝。不少文人夸赞之。

然而,其于文学上是成功的,于政治上却是失败的,甚至完全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因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建立在承认己方为朋党的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论述小人之朋怎么样?君子之朋怎么样?都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君王可不管你是君子之朋,还是小人之朋,这种主观评价的东西,太虚了。

欧阳修这篇文章,一经发出,便引发轩然**,无数政敌正愁找不到机会呢,结果欧阳修自己送把柄过来。

首先登场的,是宫中内侍,也就是宦官。一般而言,只要不是像东汉那样外戚宦官斗得水深火热,互不相容,那么宦官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便是后宫嫔妃,当然也不排除赵祯借内侍之口表达自己的不满。

内侍蓝元震上疏云:“范仲淹、欧阳修、尹洙、余靖,前日蔡襄谓之四贤。斥去未几,复还京师。四人得时,遂引蔡襄以为同列。以国家爵禄为私惠,胶固朋党,递相提挈,不过三二年,布满要路,则误朝迷国,谁敢有言?”

朋党,私惠,误朝迷国,可算是说中赵祯的心底了。

其实赵祯不是不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一心为国,只不过,这些人一心为国,却不代表着依附于他们的人一心为国。但凡成朋党,必然会专注于自己的利益,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是以为君王所不容。

让朝野舆论发酵了一会儿,赵祯问及范仲淹:“自昔小人多为朋党,亦有君子之党乎?”

其中自然有警示的意味。只是范仲淹竟然对曰:“臣在边时,见好战者自为党,而怯战者亦自为党。其在朝廷,邪正之党亦然,惟圣心所察耳。苟朋而为善,于国家何害也!”

还是承认朋党的存在!

当消息传来,赵昕明白,其势已然无力回天,赵祯是决然不会允许范仲淹等人公然结为朋党的。

自从赵昕有了专门的师傅后,赵祯就已经比较少专门教导赵昕了,最多就是在晚上的时候过来看一看赵昕的学习情况如何。

但是这一天,赵祯罕见地再一次来到东宫,让赵昕翻开《后汉书》,重点看孝桓帝纪以及党锢列传。

赵昕知道赵祯将要有所教诲,不敢迟疑,急忙翻开来看。

这孝桓帝,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出师表》中写的:“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后人常言,汉亡之始,自桓帝始也。

原本在赵昕的理解中,汉桓帝都是一个宠幸佞臣,罢黜忠臣的昏庸皇帝,但是这一夜,赵祯所言所语,颠覆了赵昕的认知。

汉桓帝前面的皇帝是质帝,当时朝政为梁冀与梁太后把持,小皇帝不懂事,在宴会上说梁冀过于跋扈,结果被梁冀毒死了。

接下来梁冀重新找了一个小皇帝当傀儡,就这样,汉桓帝得以继位,汉桓帝在位前期,梁冀家族空前膨胀。

梁氏前后共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两个大将军,夫人和女儿称君者七人,梁家娶公主为妻三人,梁氏为卿、将、尹、校者五十七人,四方进贡先入梁府;百官升迁,先要去梁冀府上谢恩,然后才敢去尚书台走程序。

只不过,汉桓帝学到了汉宣帝的手段,一直在蛰伏,一直等到梁太后去世,而后骤然发力,一举偷袭,诛杀梁冀。

这个过程说来也可悲,桓帝在厕所与小黄门唐衡讨论灭梁大事,问“左右侍卫中,与梁家不合的有谁?”唐衡说:“中常侍单超、徐璜、黄门令具瑷、左倌和梁家有仇。”

嗯,这些人都是宦官,那些个平日自诩清流的官僚早已臣服于梁冀之下,无一人可用。事成之后,桓帝将单超、徐璜、具瑷、左倌、唐衡这五位太监都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二万户,徐璜等四人各一万余户。五人被称为“五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