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表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体系之一。工业化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城镇化衡量地区发展质量,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化调整地区工业化。

(一)成渝经济区工业化

数据显示,成渝经济区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靠近的发展阶段,地区工业化率达45%,工业结构偏重型化,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成渝经济区基本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仪表仪器、化工、能源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在航天技术和新材料方面有坚实基础和良好潜力。

在地域结构上,成渝经济区工业分布也突出了差异化和特色化,以免造成产业同构。成都和重庆都市区主要承担起经济区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汽车和摩托车业等骨干工业产业;川东北城市群承担起食品、纺织、天然气化工和建材等特色工业产业;川南城市群主要发展化工(天然气化工、磷化工、有机化工和盐化工等)、能源、造纸和名酒等优势工业产业。

虽然成渝经济区工业化处于快速稳定发展的势头,但也存在工业水平的地域差异,甚至存在行业同构现象,需要在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合理协调和优化,处理好经济区工业化的轻重缓急,以引导经济区工业的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城镇化建设

成渝经济区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地区发展全面快速,势头强劲,都市区和城市群等城市密集区得到了积极发展壮大。当前一段时期,是经济区城积极面对城镇化新问题和新形势的重要机遇期,科学合理地认识和把握成渝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特征,找寻构建经济区城镇化新模式是经济区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成都和重庆两核心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逐渐显示了扩散效应,扩散效应能够促进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对成都和重庆的城市空间形态应该可以定位为初级都市区,应比城市群更高级,因而,可以从都市区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其发展态势,加快都市区一体化建设,并积极促进成都与重庆两大都市区的对接与协调,进一步强化都市区间经济联系,进一步整合都市区要素、结构和功能,加快经济区一体化步伐。加快地区城镇化步伐,积极推进川南和川东北城市群体系构建,把川南和川东北城市群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密集区。

此外,成渝经济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经济社会极为发达,而广大农村极其落后,存在典型的大城市与大农村格局。推进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对促进经济区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将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到2020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4 ∶1降到2.5 ∶1,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70%,成都实施“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规划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下一步将重点在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建设是为了探索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希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各个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成为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沿阵地,成为探索劳务输出大区,入口大省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也为中国其他地区和云南城镇化问题中的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积累经验与启示。

成渝经济区把经济发展和制度进步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两大动力,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城市化层次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