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区域增长格局的近期演变

1.近年来中国区域增长格局的新变化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运行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居民的消费结构进入新一轮升级,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商品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经济的生产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能源重化工产业快速发展,进而导致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了能源原材料大省采掘业和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极大地带动了包括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江西、辽宁、河北等能源原材料大省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供求矛盾的加剧,汇率调整和外贸环境的趋紧,沿海发达地区传统的以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特征的经济结构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导致了这些地区企业利润空间的缩小和投资扩张速度的回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先后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战略,以及逐步成型的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全国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东南沿海地区增速依然较快,北部沿海地区和部分中西部省份增速则明显加快;环渤海地区增长势头最为强劲,部分中西部能源原材料大省加入到快速增长的第一梯队。随着各大板块增长趋势的变化,中国区域增长的整体格局也呈现出了经济重心逐渐向北、向西移动的趋势。各大区块之间的增长差距也有所缩小。

2.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区域增长格局的演变趋势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区域增长格局的变化,可以发现2个明显的特征:全国整体经济增长的波动越来越小;各地区之间增长的差距逐渐缩小。

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趋稳和各地区增长速度差距的缩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和整体区域增长格局近期演变的两大重要特征。这些特征说明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整体框架和调控体系愈来愈趋于完善。过去那种“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大起大落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中国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平稳对区域之间的均衡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反过来区域之间的均衡增长也促进了宏观经济整体的运行平稳,两者互相作用,互为因果。

从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来看,结合国内外因素,未来几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将逐渐有所放缓,经历一个趋稳的过程。考虑到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各地区区域增长的差距往往在整体经济加速的情况下有所放大,例如,1985、1992、2003年,而在整个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各地增长差距有所缩小,例如,1989、1996、2001年。因此,在中国整体经济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未来几年中国区域增长的差距将有所缩小,中国区域增长的总体格局也将更为均衡。

(二)中国区域增长格局变化的长期趋势

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就是向某个空间范围内的持续集中,而这种经济活动的集中背后是市场的根本力量所导致。长期以来,美国大部分的制造业集中在其东北部相对小的区域内,加拿大工业多集中在其安大略省的一部分,而欧洲大陆著名的“制造三角”集中了大量的工业活动。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增长格局的总体演变也反映出是这种经济活动集中的根本力量在起作用,东部地区对全国区域增长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反映的正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经济活动越来越向收益更高地区集中的状况。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仍将继续,改革与开放这两大根本力量还将继续推动区域增长格局的演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整体的市场化、工业化远未完成,因此,经济活动的集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继续。在这种条件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区域增长的整体格局仍将越来越偏向更为发达的地区,不同地区的在全国区域增长格局中的地位差距仍将继续拉大;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调整,更为强调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那种发达地区的发展一骑绝尘,大大超过其他地区的现象不再可能发生,因此,尽管各个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还在拉大,但增长之间的差距将会有所缩小。长期来看,中国区域增长格局将会呈现出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拉大,但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