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城破,不光是秦赵两国的事情,这个时代的有识之士,都清楚地意识到赵国大势已去。

颜聚就是其中一个。

他是赵国老将,镇守信都,由于武安与信都互为犄角,秦国在西边,防御的主力便一直在武安。

只不过信都乃赵国旧都,故而才会有三万大军镇守,但是,这三万大军,只是一群老弱病残。

如今武安被迫,井陉关以及邯郸都被秦军拖住,短时间根本无力支援信都,颜聚颇有些心灰意冷。

他对于赵国极为的忠诚,但是武安方向秦军十数万,都是擅长杀伐的精锐,又岂是他们一群老弱病残可比。

杨端和能够攻破武安,就可能攻破信都,三万老弱病残,根本守不住信都。

颜聚不是没有下令征集青壮,但,青壮又如何能够与秦军精锐相提并论。

“中军司马,立即向邯郸方向求援,我信都需要粮草兵器……”颜聚目光如剑,沉声下令,道。

“诺。”

事到如今,他们已经别无选择,唯有想尽一切办法,孤注一掷,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如今的信都,最缺的便是粮草与兵器,要不然,就算是有青壮,也无济于事,总不能让着青壮拿着农具去杀敌。

颜聚将希望寄托在了邯郸,寄托在了廉颇身上,他也是武将,自然是清楚,相比于廉颇,李牧的处境更为艰难。

一旦邯郸无法朝着李牧输送粮草与兵器,这意味着代地需要养兵至少二十万。

他不能再增加李牧的压力。

相比于邯郸,井陉关之战更为关键,李牧如今虽然没有大动干戈,却牵制了秦军最精锐的主力。

要不然,如今不光是武安城破,只怕是邯郸也凶多吉少了。

更何况,李牧与郭开关系不好,从邯郸得到的粮草以及兵器本身就不多,他实在不好意思打劫。

不管是为了赵国,还是为了信都,向邯郸求援是唯一的选择。

……

此时,伴随着武安城破,求援的求援,重新调整战略的调整战略,王贲也仓促赶到了武安。

见到王贲到来,杨端和心下大喜,他可是清楚,王贲跟随王翦学习多年,用兵之能不在他之下。

“王贲将军!”杨端和满脸笑意:“上将军让你前来武安,我就放心了。”

“哈哈,将军攻破武安,可喜可贺!”都是熟人,王贲也是笑着恭喜,攻破武安这是一场大胜。

示意王贲落座,杨端和急忙,道:“上将军让将军南下,可有军令传达?”

抿了一口茶,王贲点了点头:“上将军有令:令我坐镇武安,由将军率领大军南下合围邯郸。”

“南下合围邯郸?”杨端和沉默了一下,然后朝着王贲,道:“王贲将军,在你到来之前,我与辛胜将军还在讨论此事。”

“根据可靠消息,如今的信都城中,只有三万赵军,守将是赵国老将颜聚,若是我军夺取信都,这意味着井陉关与邯郸的联系尽数被我军斩断。”

此时,杨端和指着地图:“一旦我军夺取信都,井陉关想要与邯郸联系,只有走巨鹿一线。”

“而且井陉关的赵军被上将军牵制无法脱身,一旦我军攻破信都,等于解除了后顾之忧,也能够安心南下合围邯郸。”

说到这里,杨端和望着王贲目光炽烈:“将军以为如何?”

目光落在信都之上,王贲沉思了许久,朝着杨端和与辛胜,道:“将军所言极是,在南下合围邯郸之前,我军必须要吃掉颜聚部的赵军。”

“镇守武安城,留下三万精锐步卒就足够了,其余大军可随将军夺取信都。”

闻言,杨端和心下大喜:“如此甚好,等王上的封赏书一到,我便立即开拔。”

说完,杨端和朝着辛胜,道:“辛胜将军,吩咐火头军准备菜肴,本将要设宴为王贲将军接风洗尘。”

“诺。”

一声令下,火头军开始埋锅造饭,王贲杨端和以及辛胜畅谈许久,对于天下大事,对于秦赵之战交流了看法。

三日后,杨端和在调兵遣将,一直到日落时分,来自咸阳的文吏与特使终于到了幕府。

“我等见过三位将军!”作为武安令,杨茴率先朝着杨端和三人行礼,道:“此乃王上诏书,命我等接手武安以及临近的城池。”

“当然了,我等文吏只负责文事,攻城守城之事依旧由诸位将军负责。”

杨端和接过诏书看了一眼,然后朝着杨茴:“既然如此,诸位立即接手武安城,等事后,本将再为诸位接风洗尘。”

“你们也清楚,我等都是武将,不善治理地方,这些天,麻烦事儿挺多,有劳诸位了。”

杨茴见杨端和如此客气,也不由地拱手笑,道:“将军客气,都是为了大秦,为了王上。”

“接不接风,都没关系。”

杨茴等人离去,杨端和将目光看向了秦王特使,秦九朝着杨端和点了点头,取出一张诏书递给杨端和。

“王上说了,大军的具体战功统计核实太慢,此番只封赏一些千夫长以下,等战后,千夫长以上会进行封赏。”

“诺。”

点头答应一声,杨端和接过了诏书,他对于此,早有预料,若不是为了激励军心,他都不准备在这个时候请封。

实在是,武安一战伤亡惨重,军心士气受损,他不得已而为之。

“请特使回禀我王,末将知道了。”杨端和朝着秦九行了一礼,态度恭敬。

这些人虽然地位不高,但他们代表着秦王政,就算是一军主将也不得不高看一眼。

“将军放心,话我一定带到。”秦九朝着杨端和行了一礼,然后转身离去。

望着秦九离去,杨端和大喝一声:“擂鼓聚将,本将要宣读王诏!”

“诺。”

一声令下,战鼓隆隆而起,瞬间便传遍整个大营,正在休整的大军闻声而动,迅速朝着校场而去。

秦军之中,军法森严,一旦战鼓响起,军中诸将以及士卒必须要在特定时间赶到校场。

没人敢违背。

因为违背的人,早已经坟头草三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