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 科举考试(2)

(感谢yhdxzxl、悟睿道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魔盗团的打赏,谢谢了)

科举考试的目的其实是为朝廷发现人才,这也是充实朝廷官员最好的手段之一,只不过明末的时候,不少人想着人为的控制科举考试,这才令科举考试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但明末的这种不好的认识还是沿袭下来了,想要在短时间之内消除这种影响,难度还是有些大的,譬如说科举考试是为朝廷选拔人才,不是让朝中哪个官员的权力更加的巩固,也不是让某个主考官的门生遍天下,更不是让被录取的举人进士对主考官感激涕零。

这是苏天成有些担心的,也是特别注意的事情,但能够采取预防的措施不是很多,其实想着杜绝官员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是让官员清廉似水,那是不大可能的,权力总是有大小,譬如说朱审烜的权力就很大,你总不可能去限制,人家还是在忠心耿耿为朝廷做事情,只能够说是在今后的认识方面,尽量的加以引导,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想着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不见,那是做梦,恐怕几百年之后都不会彻底的消失。

科举考试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抢夺人才。

这方面朱审烜等人没有引起注意,或许他们内心有着很不错的优越感,想想大晋王朝是多么的强大,统一了中原,国力蒸蒸日上,诸多的藩属国重新开始朝拜和觐见,看这架势要超越大明最为鼎盛的时期了。就这样的表现,让藩属国以及西域和日本人参加科举考试,那是对他们的恩惠。

苏天成的想法不一样,想要建设强盛的大晋王朝,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全球各地都有人才,要是能够让这些人来到大晋,对于大晋王朝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意识形态这东西,说起来含义非常的深刻。但真正身居高位了,看这个东西其实是很简单的,其实就是通过输出思想来控制他人,尽管说几百年之后,很多人对儒家思想吐槽,什么这不合适那不好的。但是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就是儒家思想,虽说这里面有官府的推动,有官府为自身统治的考虑,但儒家思想要真的是那样的不堪,也就不可能流传下来的,毕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是笨蛋。

所以苏天成不会做出来重大的变动。依旧要推动儒家思想,科举考试之中,也绝对不能够少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若是能够吸纳各个国家的人才,这些人进入了朝廷做官,他们会不自觉的影响到家人,让家人接受儒家思想,接着通过这些人,将儒家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去,这样的传播,比起官府强行传播。效果不知道强多少。

也就是说,只要朝廷大胆启用西域、日本以及藩属国的人才,一方面可以让这些人效忠朝廷,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人的影响,传输儒家思想。让儒家思想彻底影响各国。

真的要做到这样了,比起枪炮攻击的作用,不知道大了多少。

苏天成早就是这样的想法,他认为文化传播的影响,思想的影响,远远大于枪炮的作用,只有让儒家思想深入影响到全球了,甚至被多数国家供奉起来了,大汉民族就会长期立于世界的巅峰了。

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还需要大晋王朝自身的强大,用雄厚的实力来证明儒家思想的正确性。

大晋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定于大晋二年九月初五开始,首先是在各省举行的乡试,接下来是十一月初五在京城举行的会试,殿试在十二月十五举行,这样一年之内,三次关键的考试就全部结束了,这样也能够让考生轻松一些。

此外,录取名额的划分工作,也全部都完成了,尽管朝廷需要大量的官员,但苏天成不同意通过一次的科举考试,就补充完成官员的缺额,再说这样做,也破坏了科举考试的规矩,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

朝廷面临最大的事情,就是大规模改造贡院的事情。

苏天成参加过大明朝廷的科举考试,那种被搜身的感觉是很不爽的,是对读书人的一种侮辱,也是不大合适的,故而经过了朝廷的讨论,苏天成颁发了圣旨,要求各省都要进行改造,由朝廷负责提供考试所需要的一切用度,包括纸墨笔砚等等东西,也就是说,考生进入到考场的时候,什么都不需要带,所有东西都是官府直接提供,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携带夹带等的问题了。

这样做,就需要对贡院等考试场所进行大规模的休憩了。

这方面苏天成舍得花银子,投入到教育方面的银子,总是有巨大回报的。

朝廷里面也是完全支持的,其实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朝廷的官员,全部都遭遇过那种侮辱,那样的搜身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只是大家都一样,在公开的场合不愿意提及罢了,如今皇上提出来了,对于考试的搜查没有以前那样的严格,这当然是好事情了。

不少的文武大臣都知道,恐怕是因为皇上也遭遇到那样的情形,故而专门提出来了。

扩建和修葺贡院的功臣,是礼部尚书周延儒亲自负责的。

要说这周延儒乃是大明朝廷的内阁首辅,转身成为了大晋朝廷的礼部尚书,怎么说都是应该要遭受到读书人诟病的,其实不然,大晋朝廷内的绝大部分的官吏,都是前大明朝廷的官吏,这样的情况,官场之中早就适应了,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一些因为能力问题被裁汰的官吏,想着发几句牢骚,可惜他们也不好意思公开的说,本身就是因为能力问题被裁汰了,这个时候发牢骚,岂不是站出来让众人看笑话。

周延儒不愧是前朝的内阁首辅,对于如何落实相关的具体任务,是有着很不错的手腕的,加之朝廷里面的风气大为改观了,以前那种贪墨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了,官吏也不敢偷懒,都察院在一边虎视眈眈的盯着,稍微不注意,被发现问题了,轻则遭遇到责罚,重则掉了官帽子,如今的官吏,拿着如此高的俸禄,若真的是因为玩忽职守,被免去官职,未免可惜,再说了,身为官员,很多方面还是有着不少的特权,走在大街上都格外的引人注目。

故而周延儒能够很快的落实任务,看似浩繁的工程,进展非常快。

官府的变化,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地方,换做以往,这等事情是不可能想象的,这么大的工程,一旦明确了任务,马上就有人想到自身的利益了,不是考虑工程什么时候能够完工,至于说具体做事情的时候,拖拖拉拉,就算是皇上亲自督促也没有用,整个的官僚集团都是这个样子了,皇帝着急没用,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上上下下都没有拖延的情况,官吏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的完成本职工作职责,想到的是完成任务,至于说工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是不是有人想到了自身的利益,那是不可能完全禁绝的事宜,但至少有人在一边监督,你想要伸手,就想想伸手之后的结局。

通过这件事情,周延儒的感触是非常大的,对于皇上的认识,也就加深了一层,还是这些人,还是这些官吏,为什么情况就是不一样了,换做大明朝廷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无法迅速推行下去,皇上的圣旨总是要走样,而且皇上还依靠太监和锦衣卫来巩固权势,但效果依旧不好。

大晋王朝废除了东厂,撤销了锦衣卫,皇宫内卫的职责,就是护卫皇宫的安全,查处官吏的事情,悉数有都察院直接负责,包括刑部和大理寺,太监更是被限制在皇宫之内,所谓的秉笔太监、掌印太监等等都不存在了,中书省负责保管玉玺,所有圣旨都是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审核之后发出来的,皇上给予了文武大臣非常大的权力。

按说这等事情,以前是不可能想象的,难道皇上不害怕下面的文武大臣夺权吗,要是有人造反,想着当皇帝,岂不是有大麻烦吗。

经历颇多的周延儒,经过了仔细的体验和观察,才感觉到皇上提出来的以制度管人和以制度管事的做法,是朝局稳定的根本,至于说这里面的研究,估计不长时间之后,就会有专门的学者来做了。

正是因为体会到这里面的道理,周延儒做事情更加的尽心尽力,他甚至对于皇上的某些想法,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理解,譬如说皇上重视科举考试,周延儒就分析到了,皇上不仅仅是考虑到朝廷官员的缺乏,想到更多的恐怕是招徕人才,扩大大晋朝廷在各处的影响,故而在考试具体事宜的很多安排方面,也是尽量考虑周全。

周延儒不知道,皇上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是很满意的,让礼部全面具体负责科举考试的事宜,这就是证明。

(新书投入了我极大的精力,暂定名《铁血穿越》,本书按照以前的大纲,有一部分缩减,本月之内肯定完本了,但上传时间不能够保证了,恳请读者大大见谅,同时请支持我的新书,拜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