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永乐大典

适时地提出了赏赐朱瞻基的观点。

“维喆说的对,皇长孙年幼,政务经历太少,

依我看,就跟着维喆吧,当个户部侍郎,先历练历练。”

户部是明朝主管粮草、钱粮的部门,

对于各地的税收收入,各项支出,事无巨细一概知晓,

朱瞻基心想不错,

在户部可以了解大明朝哪些地方富庶,

哪些地方盛产有趣的玩物,

这样以后要封地,更可以有的放矢,

便欣然接受。

只是这时,

解缙在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自己,

他也领悟了解缙的意图,

立马对朱棣说道,

“皇爷爷,那个兑换券..”

朱棣正准备将兑换券递给朱瞻基,

突然被上面的字吸引了,

问道:

“这字迹苍劲有力,是好字,这也是孙儿所写?”

“皇爷爷,这是大学士解缙的字。”

“哦?谢大学士可在呀?”

听到朱棣叫他,

解缙立马一个箭步窜到了前面,回应道:

“皇上,臣在呢。”

朱棣看了一眼解缙,

忍不住笑了出来,

“噗,听孙儿说谢大学士最近在帮他种地,这一看,确实是黑了不少,朕都差点没认出来。”

“哈哈哈哈。”

听到朱棣这样说,在场爆发了一阵哄堂大笑,

“皇爷爷,谢大学士在帮孙儿种地时,将耕种过程中的各种细节编撰了一本手册,请皇爷爷过目。”

“哦,快,给朕看看。”

听到手册,

朱棣心中一动,

最近他正动念想编撰一本全书,

从诗词歌赋,

到农业百科,

甚至是礼仪风俗,

无所不包。

但这样一本书,

必定耗资巨大,且难度极高,

能不能修成,

朱棣心中毫无把握。

每每和群臣提起,

都是反对的声音更多。

“大明朝现在要修养生息。”

“边患日重,需得先廓清宇内。”

每每想到这个事情,

朱棣的眼前都是大臣劝诫的身影和话语。

如今这小子不但提到了类似的事情,

还完成了一个小的版本,

有意思。

朱棣看完后,赞叹道:

“好,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编得好!”

“解缙,你想不想给朕编撰一本更全的书籍?”

朱棣看得兴奋,直接问解缙道。

可是还没等解缙发言,

其他众臣就立刻出来制止,

“皇上,不可啊,大明朝钱财粮食消耗过重,无力修书啊。”

“是啊皇上,边境战事蠢蠢欲动,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呀。”

“皇上,三思啊!”

又是这一套说辞,

朱棣听得头都要大了,

就不能有些新鲜的嘛?

他揉了揉脑袋,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了朱瞻基,

看到朱棣的目光,

朱瞻基则站出来说道,

“皇爷爷,我听过一句话,

民是国之本,武是国之身,文则是国之魂。”

一句话,振聋发聩!

在场所有人包括朱高炽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

谁也不敢相信,

这话竟然出自一个孩童之口,

朱高炽又一次产生了自我怀疑,

但又马上否定了这个想法,

不不不,他肯定是亲生的。

可朱瞻基还没有结束,

他继续说道,

“人无魂则魂散灵消,国无魂民心不振,民心不振则卑于文明。”

说到这,朱瞻基没有继续下去,

朱棣应该已经明白了这个含义,

作为穿越者,朱瞻基知道,

修书立著,是朱棣毕生所愿,

给解缙一个顺水人情,也同样是为了自己,

要修书,便要寻访天下大儒,

走遍天下名山大川,

而且,修书远离政治,

如果能当主编撰官,

既能逍遥快活,还不用当这个皇太孙,

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朱瞻基今日打定主意,

要说些惊人之语,

这样才能一举奠定他未来主编撰官的地位。

朱棣听到这里,也被深深的打动了,

他站起身来,

深情地说道,

“好,好,我的孙儿,

我将给大明带来立身之本,带来不败之身,

而唯独缺的这一丝魂,就由我大明圣孙补齐了!”

话音一落,

众臣当众跪拜,高呼,

“皇上圣明!皇长孙圣明!”

还有几个人想说些什么,

看到这个架势,也不好再说,

只得跟着符合了。

而只有朱高炽此时还保持着清醒和冷静,

“父皇,修书立著势在必行,但非一时之功。”

“是啊是啊父皇。”

眼看抓到了机会,

朱高煦立马附和道,

“我大明目下危机四伏,依儿臣看,还得先廓清四周敌军。”

“皇爷爷,父亲和叔叔们说的没错,等孙儿的玉米种好了,就有军粮供皇爷爷出征了。”

朱瞻基见目的基本达到,

也要懂得见好就收,

毕竟修书确实需要大量的钱,

如果只是个穷官穷游,

那他才不乐意呢。

“哈哈哈哈,好,不亏是我朱家的好孙子。”

“这样,咱一步一步来,今日先封你为户部侍郎,每月按例领取俸禄。等把你的玉米种好了,朕再重重赏你。朕的全书你也筹划起来,等朕剑指漠北,驱逐南疆,得胜回朝的那一天,就任命你为总编撰官,让谢大学生辅助你,为朕编一本流芳百世的著作。”

“好的皇爷爷。”

“对了,书名你可以先想起来,一定要响亮,可不能丢了我大明的脸面。”

“皇爷爷,书名孙儿都已经想好了,叫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好,大气,就叫永乐大典!”

转眼两个月就要过去,

大量的玉米地都到了要收获的时候,

大片大片的玉米穗随风飘**,

此起彼伏,壮观异常。

为了庆祝玉米的大丰收,

朱棣特意为朱瞻基准备了一个收获大典,

按照计划,

朱棣将带着朝中重要的大臣们,

一起来参加这个隆重的典礼,

并将在典礼上,给朱瞻基一个重重的奖励。

但是,为了能看到玉米种植的全貌,

朱棣提前一天,便带着三个儿子,

以及张氏、夏原吉、道衍、方孝孺等朝中重要人物微服来到了这里。

刚刚到达,

便被微风携带着的土壤清香所吸引,

望着一望无际的玉米田,

田中的玉米穗有的已经成熟,有的含苞待放,

看着确实让人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