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依旧不满,“即便如此,哪有做子女的,如此和父母说话?”
此言一出,朱高燨便知道,他爹是把来龙去脉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了,想了想,他道,“爹,儿子是这样想的,铁福安的初衷,绝对不是逼死父亲,更加不是诱导母亲。他说那番话,无非是让他爹知道感恩。”
朱高燨语气有些不好,“若论起昔日朱允炆用的那些人,儿子最讨厌,最憎恨的就是铁铉了,此人心机阴毒,打不过爹,就想出那样的损招来对付爹,儿子当时想着,绝不放过他和盛庸。”
“你最后不是放过了吗?”朱棣听儿子这么一说,觉得儿子和自己是一条心,知道自己被欺负了,想着护着爹,只是,他依然对盛庸和铁铉活着回到了朝廷而耿耿于怀。
“爹,您说,一个人是屈辱地活着更痛苦还是一死百了更痛苦?”
一句话,朱棣释然,敲了儿子一下,道,“你这小子,小小年纪,心眼儿还多!”
的确,若铁铉和盛庸在战场上死了,那是死得其所,可他们打了败仗,还没死,没有以身报国,朝廷会饶过他们?
所以,他们被高巍抬回来了,朱允炆问都没有过问一声,朝廷对他们的谴责也多。
身伤,君责,已经是两重伤害了,等朱棣登上了皇位,他的家人们生怕他们牵连到自己,而纷纷选择将他们驱逐。
众叛亲离,这就是朱允炆对待忠臣的态度?而朱棣上台之后,前尘往事一概不追究,更别说株连了。
而没有人觉得是朱棣的仁慈,一个靠八百护卫起兵造反的人,他怎么可能会是仁慈之辈呢?
他只是不屑。
凭着他那些热武器,谁敢造反?
如今,早已经不是提起一把剑,拉一帮队伍就能造反的时代了。
朝廷不停地装备京三营,那一挺挺的冲锋枪,一门门大炮,源源不断地从北京城运过来,每一次军火进京的时候,整个京城都会陷入几日一样的沉寂中,众人都在忌惮着什么。
听说,四殿下还有更加威猛的武器,暂时没有造出来!
是啊,眼下这些,已经颠覆了人的想象,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掠其锋芒,与之对抗。
朱棣转念之间想了很多,他抚摸着儿子的后背,道,“爹希望若有将来,你这一生,没有任何污点!”
朱高燨惊愕地扭头看向他爹,问道,“爹,您觉得您这一生,有什么污点吗?”
此时无人,朱棣也和以往一样,向儿子敞开了心扉,“爹总归是起兵反了,纵然将来九泉之下,你皇爷爷不会提把剑杀了我,将来史书上,总归会留下一笔!”
朱高燨心说,人都死了,用剑杀,又有毛用?
但,眼下不是开玩笑的时候。
“爹,当年唐太宗弑兄,屠弟,逼父,霸嫂,后世评价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爹,虽然我们总要顾忌史笔如铁,但也不必自己为难自己吧,若爹不反,谁知道朱允炆那疯子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来,难道爹愿意看到皇爷爷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传不过二代,如大秦和隋朝那般?”
“这才是真正的不孝啊,将来爹到了九泉之下,恐怕没脸见皇爷爷了吧?”
人死如灯灭,朱高燨知道,人死了,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了,他忽悠他爹是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啊!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有他这样的运气,能够来一场穿越。
朱棣又被他儿子几句话给治愈了,好在他还没有老糊涂,知道自己被儿子带偏了,清了清嗓子,问道,“你还没有跟爹说清楚,你怎么会想到要安置铁铉的儿子呢!”
“爹,铁铉的儿子钳工手艺很好,儿子现在要用人,他也算得上是死而复生之人,这种人,心眼都不会多。纵然他说了不该说的话,儿子也觉得,他其实是在变相劝导他爹,当儿子的看到爹跑偏了,总不至于置之不理吧,这还关系到性命呢。”
谁知,他爹没有被劝回头,被他娘听到心里去了,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人间惨剧。
朱高燨朝他爹伸出了手,举到他爹面前晃了晃,“爹,您瞧瞧,儿子这双手,都生了老茧了,找个能做事的钳工是真不容易,摊子铺得越大,人手越缺,唉,把电弄出来了就好了,不过,就算弄出来了,将来做机器也要人做。”
朱棣忙抓住儿子嫩嫩的手一看,上面竟然还有一道伤痕,他眼睛一下子瞪大了,朱高燨不期然他爹看到了他手上被锉刀弄出来的伤,忙收回了手,讪讪一笑。
朱棣心疼得眼圈都红了,这是他的儿子啊,靖难之役的时候,他都舍不得让他上战场的儿子,最尊贵的皇子竟然受了这么重的伤。
“爹,没事,不小心戳上了,早就好了。”
“你都没跟爹说!”
“多大个事儿,爹,您可别心疼儿子,儿子这是做大事呢!”朱高燨决定转移话题,“爹,都说盛世修书,如今天下太平,国库也渐渐充盈起来了,儿子觉着您不妨修书,书名儿子都替您想好了,就叫《永乐大典》。”
朱高燨也是觉得奇了怪了,历史上,永乐皇帝一登上了皇位就开始修书,而当时,永乐皇帝选的总编纂官就是解缙。
永乐元年,朱棣就把这个累死人不偿命的活交给了解缙,他要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这部书要“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解缙说聪明吧,读书是挺聪明的,但他永远不具备政治上的敏锐性,他把这件事当儿戏一样,找了一百四十七个人,花了一年的时间,编纂了一部《文献大成》出来,献给朱棣。
朱棣自然不满,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个人读书可以,做实事还欠缺了些,狠狠地斥责解缙一番后,再下旨意好好修书。
这一次,他一口气任命了五个翰林学士当总裁,五人中以王景为首,人人都是饱学之士。
这且不够,朱棣还派了二十名翰林官员为副总裁,这二十人也都是著名的学者。
除此之外,朱棣还号令全国,不管是身有残疾还是家境贫富,只要是读书之人,有识之士,都可以来当编撰。
最后,朱棣找了一批字写得好的人。
林林总总,各个岗位的人加起来,整个队伍多达三千多人,日夜不休,多少人累死其中,花了整整四年时间,耗资巨大,修成了浩繁的《永乐大典》。
后世,比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诸多书失传,都是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才得以流传于世。
朱高燨不明白,他爹怎么到现在提都没提修书的事,他也苦苦思索过这个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让他爹改变了主意?
“修书?”朱棣似乎才想起这件事来,略一沉思,“修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昔年,唐太宗也修过书,二十四史,他一个人就修了六史。
后世,康熙还修了一部《古今图书汇编》,不都是帝王们用来邀名的吗?
毕竟,一个皇帝若是想要得到后世的称赞,必须要当得起文治武功四个字,而其中,文治如何体现?
除了修书,帝王还能做什么?
修书要花钱啊,一个贫穷的王朝,能够为前朝修一部必须修的史之外,肚子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闲钱用来玩这个。
他爹,是不是过于安逸了,才天天盯着他?
朱高燨之所以提修书,除了通过修撰《永乐大典》的过程中,保护一些古书之外,也是要给他爹找点事做,别成天沉陷于和大臣,和哥哥们的斗智斗勇中。
他爹对付大臣还可以,一遇到兄弟们的事,就被牵着鼻子走。
“自然是修一部包罗万象的书,回头儿子那里还有些书,爹让人专门辟出一个科学的门类出来,儿子想把机械等也修撰进去。“
朱棣觉得很不错,便彻底丢下了铁铉家的事,问起儿子修书的一些设想。
“儿子以为,这又苦又累的活,就交给解缙做吧,儿子觉着他眼下是不是太闲了点,成日里在我们兄弟几个中上蹿下跳。他这人学问还算可以,做事不踏实,要安排几个做事踏实的人具体负责,要不,就让儿子的老师盯着他?”
朱棣便知道,儿子是对解缙很不满了,想到当初儿子那么抬举解缙,让他进了军机处,他不但不感恩,竟然还敢告儿子的阴状,眼神不由得阴冷下来,“就让他来做!”
若是做不好,有他好看的!
“嗯,爹,之前齐泰不是去学打字机了吗?前两天儿子瞧着他打字不错了,就让他培养了几个打字员出来,北京那边,马三宝也送来了好几台打字机,将来就用打字机打字,又快,字也齐整。”
朱棣不由得惊愣不已,儿子那么早弄出打字机来,难道就是为了今天?
盛世修书,只有小儿子才处处为他着想啊,朱棣轻轻地抚着儿子的后背,“你的哥哥们和你比起来,真是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