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是不是要代替刘家来掌管这个天下?对这个疑问,太皇太后吕雉似乎早就给出了答案。

惠帝即位之前,吕雉的大哥吕泽被封为周吕侯,二哥吕释之被封为建成侯,两人均有军功在身,封侯也无可厚非。后来吕泽病死了,他的儿子吕台被封为郦侯,吕产被封为交侯,加上皇后吕雉,整个吕家的外戚势力差不多仅此而已,看上去并不强大,但这只是暂时的。当刘盈做了皇帝,大权落到吕雉手上的时候,她便开始封自己吕家人为诸侯。

汉初时,整个朝廷上至刘邦本人,下到刘邦手下的功臣,其实都十分忌讳异姓封王的事情。这在刘邦那里很好解释:“天下本来就是老子的,凭什么你要来分一块,给老子滚!”大臣们的心思也很容易揣测:“凭什么你能封王我就封个侯?蛋糕就这么大,你切走大头,我们得到的就少了,为了我们的利益,不得不干掉你。”

所以,尽管刘邦在建国初年分封了七个诸侯,但在刘邦和臣子们的不懈努力下,在高祖刘邦驾崩之前,真正留下来的仅有偏安一隅的长沙王吴臣(吴芮的儿子)而已,可见异姓诸侯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辛。

我认为,各方利益的冲突才是影响异姓不得封王的根本原因,至于大臣们所说当年刘邦和功臣们曾经杀了一匹白马,把马血涂在嘴唇上起誓,说什么“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所谓白马盟约,未必确有其事,恐怕只是大臣们用来搪塞吕雉的借口而已。不然如此重要,甚至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历史走向的这件事为什么不见于刘邦自己的传记中?当然,不管怎么样,吕后要封吕家人做王,阻碍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然而,从古到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单位,领导做什么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人明里暗里地反对,阻碍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可这些只是客观因素,统治者自己的主观意愿还是占主导地位的。比如,刘邦要废太子的事情,尽管大臣们据理力争甚至死谏,但说实话,不管废太子这事对不对,如果刘邦坚持一意孤行,太子要废也就废了。大臣们之所以不怕触怒刘邦进而保住刘盈的太子地位,是因为刘邦在大是大非面前是一个讲道理的人,而吕雉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

当年因为张辟强的主意,吕台、吕产、吕禄掌管了长安的禁军,使得吕家开始得势,也为吕雉临朝称制初步扫清了障碍。至此,吕家人开始一改以往低调的表现,而当吕雉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称制之后,吕家人更是膨胀到无法制衡的地步。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初的宫廷斗争,包括后来几年间整个刘邦后代皇族的悲剧,归根结底就坏在张良那个十五岁儿子的嘴上。从他嘴里轻松说出的几句话,最后差点儿造成汉朝初年不可逆转的政治危机。用现代人的理论来说,这就有点儿类似于蝴蝶效应。

掌管大权的吕雉在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初就开始打算封自己家的人为诸侯。一开始,吕雉对群臣还是有所顾忌的,于是她首先试探了右丞相王陵的态度:“吕台、吕产、吕禄历年来为朝廷可谓鞠躬尽瘁、劳苦功高,封为王亦无不可,丞相以为如何?”

王陵是朝中比较耿直的老臣,以遇事直言不讳而闻名,可即便是这么耿直的人,不同意吕姓封王也不敢直言顶撞吕雉,只是把刘邦从棺材里拉出来当挡箭牌,用那套可能是杜撰的白马盟约的说辞来搪塞太皇太后。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和王陵一样耿直,敢触怒吕雉的还是少数派。像左丞相陈平这种政治上的墙头草,自然是风往哪边吹,他就往哪边倒。吕雉在王陵那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转而来问陈平。陈平、周勃这些人怎会不懂得吕雉的言外之意,他们自然懂得见风使舵:“当年高皇帝平定了天下,所以他可以封自己的儿子为王,现在是太皇太后您临朝称制,封自家的子弟为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既然反对派只是少数,吕雉便心里有数了,她干脆把右丞相王陵拿掉,让他去做前少帝的太傅。王陵也是硬气,见吕雉坚持要封吕家人做诸侯,还故意支开自己,他干脆撂挑子不干,直接告病还乡。王陵的举动却正中吕雉下怀,既然丞相的位置空了出来,她立即把那些不敢反对她的人(比如陈平)和那些支持她的人(比如审食其)提拔到最重要的岗位上来,这样吕雉在朝中更是说一不二、为所欲为了。

拿掉了老刺头王陵,吕雉便一步步地开始她的计划。首先,她给自己已经过世的大哥吕泽封了个“悼武王”的头衔,以此来试探大臣们的态度。

大臣们谁敢有不同的意见!这时候,右丞相是最会见风使舵的陈平,左丞相是吕雉的老相好审食其。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人都是吕雉自己的口舌、传声筒而已,他们能有的意见就是同意吕雉的意见。

就这样,吕泽成了吕家第一个诸侯。吕泽就是当年彭城之战后带兵在下邑接应刘邦的将军,这对当时弱小的汉国来说也算是雪中送炭、大功一件,尽管他英年早逝对吕雉来说确实“悼”得可惜,可现在成了诸侯也算死后风光了。

然而,吕泽被封悼武王的意义不是在表彰他对汉国雪中送炭,而在于他对后来的影响:既然高祖身后有了第一个非刘姓的诸侯,那就能有第二个、第三个……既然吕家的死人能称王,活人又有何不可?果然,死人吕泽为王没过半年,吕雉便下令将惠帝的儿子刘强、刘不疑封王,刘山、刘朝、刘武封侯,以此暗示拥护刘氏的大臣们。

大臣们怎么会不会意,既然吕雉给足了刘家面子,大家也不能驳她的面子不是?于是,在刘姓多人受封后,大臣们便纷纷请求吕后,因为悼武王以往对汉朝社稷是有大功的,现在他的儿子吕台对朝廷也是忠心耿耿,既为了表彰先人,又为了鼓励后人,应该封吕台为吕王。

吕雉对大臣们的提议很满意,大笔一挥立即同意。

吕王的分封就像是彻底捅破了吕雉要扶植本家势力的那层窗户纸,之后她更加肆无忌惮了。可以说,随着吕雉一人得道,吕家的很多人在一日之间便平步青云、鸡犬升天。吕种、吕平、吕禄、吕他、吕更始、吕忿、吕媭,只要是跟吕雉沾边的吕家人,都被封为列侯。

等等,也许有人注意到了,这里好像混进了奇怪的东西。嗯,是的,吕媭是吕雉的亲妹妹、大将樊哙的妻子,却也被吕雉封了个临光侯。虽然女性封侯在女权相对较高的整个汉朝并非个例,但为了扩大吕氏一族在朝中的势力,把自己的妹妹都用上,可见吕雉的作为已经到了多么不择手段的地步。

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因为代王刘恒不愿意接手赵王一职,吕雉索性就把自己哥哥的儿子吕禄封为赵王。同年九月,吕雉在燕王刘建死后派人杀了他的儿子。次年十月,吕雉又封自己本家的吕通做了燕王。尽管吕雉在扶持吕家这件事情上已经竭尽所能,但可惜的是,吕氏一族除了吕雉外,其他人的资质普遍都比较平庸,并没有出色的人物来继承吕雉的政治事业。这成了吕雉晚年最为揪心的事情,因为上天留给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三月,吕雉在一次出游的途中突然犯了迷糊,只觉得恍惚之间被一只苍犬一类的小动物撞了一下腋下,随后撞她的东西一下子不见了。这事让吕雉吃了一惊,回到宫里马上召来巫师问卜,巫师占卜的结论是此乃赵王刘如意的亡魂所为。从此,吕雉便闷闷不乐,最后一病不起。

苍犬是什么动物我不知道,是不是刘如意的冤魂我也说不清楚,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吕雉病了,而且病得很重。经过太医的多方诊治,吕雉的病情都不见好转,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这个时候,吕雉以往刻意回避或者不愿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了她的面前。这个问题不仅吕雉遇到过,后来的武则天也遇到过,那就是:一旦自己百年之后,这个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应该交给谁?

吕雉在这个问题上的最终选择,其实就是她会不会让吕家取代刘家管理天下的答案。

吕雉是刘邦的妻子,名义上是刘家的人。可在吕雉看来,如果她把权力传给刘邦的后人,他们跟自己不是一个姓,而且这个权力本来就是她从他们手里面抢来的,再传回去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而且,因为自己这些年对刘氏一族的所作所为,一旦刘家的后代重新掌权,他们肯定要对吕家的人进行打击报复。如果不传给刘家的人而是传给吕家的人,他们倒是跟自己一个姓了,可那又都是别人家的人。

该怎么办呢?

现在我们知道了,最终吕雉并没有做出让吕家取代刘家掌管天下的事情,或者说她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她杀刘姓的皇子,立吕姓的诸侯,更多的可能是她自己随性而为,在做这些事之前和做了这些事之后,可能吕雉都没有想过以后由谁来继承大统的问题。

可没想过并不代表问题就不存在,现在该杀的她也杀得差不多了,该立的也立好了,而她自己也快死了。这个时候的她可能才想到,等自己一死,自己身后这一大家子人该怎么办?

在父系氏族的社会里,权力继承的问题是女性统治者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她们又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吕雉的胳膊终究拧不过历史规律的大腿,她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最后,吕雉感到自己已经快不行了,再也没有精力去应对和思考这个问题,她索性选择了逃避。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吕雉发出自己人生最后一道重要的制书,下令任命赵王吕禄做上将军,管理当时长安禁军的北军,又命令吕王吕产为相国,管理长安禁军的南军,并反复叮嘱他们:“如今虽然我们吕家人都称王称侯,但满朝的大臣心里其实是不服的。现在我快要死了,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紧紧抓牢军队的控制权,把守住皇城内外,不要私自离开军队去给我送葬,免得为别人所控制。”

“就这样吧,我能做的就这么多,剩下的我再也管不了了,你们好自为之吧。”

从吕雉的话中,我感受到了一个表面上风光无限的统治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