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机器,不能每分每秒都保持高速的运转,谁都无法做到时刻精力充沛、干练有余。有时,我们觉得情绪饱满、精神焕发,做什么都很顺利;有时又会觉得浑身疲乏、情绪低落,丝毫不想动弹,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只是因为心理上的惰性?
事实上,这里存在一个“黄金时间”的问题。
早在20世纪初,英国医生费里斯和德国物理学家斯沃伯特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病人因为头疼、精神疲倦等,每隔固定的天数就会来就诊一次。在跟这些病人深入沟通后,他们分析总结出一条规律:人的体力状况变化以23天为周期,而人的情绪状况变化则以28天为周期。二十年后,一位叫特里舍尔的人,又根据自己学生的智力变化分析总结出:人的智力状况变化以33天为周期。
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事实:
人的“体力状况、情绪状况、智力状况”按照正弦曲线规律变化;人的“生物三节奏”中,又可分为“**期”“低潮期”“临界点”“临界期”。
人在“**期”时,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工作效率最高;人在“低潮期”时,心情低落,容易疲劳,工作效率较低;在“临界点”和“临界期”时,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会呈现不稳定的状况,工作易出现失误。
这种体力和大脑机能,即便在一天的时间内,也存在起伏变化。通常,一天有三个黄金时段,分别是10:00~11:00,15:00~17:00,20:00~21:00。这三个黄金时段,做事的效率较高,适合从事比较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
N过去从来没听说过“黄金时间”,经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最好的时间里打一些不重要的电话,回复一些不重要的邮件,白白浪费了黄金时间。等到该做重要的事情时,却又提不起精神了,脑子变得迟钝。一整天下来,人很累,效率却很低。
后来,他看到公司一些业绩不错的同事,日子好像特悠闲。当时,他就在想:他们难道有超能力?显然,这是无稽之谈。
后来,通过观察,他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这些同事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时间安排的,绝不是想一出做一出,基本上是很有规律的。比如,上午9点到11点,他们往往都习惯于打电话、谈判;下午5点以后,就很少再看见他们做重要的事情了。
之后,N花费了一些时间,对自己每天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
7点到9点,身体刚刚苏醒,大脑处于空白时期,比较清晰。将一天的工作计划归类整理,各项事务分工,在头脑极度清醒的状态下,做事条理清晰,思维敏捷。获得一天中最重要的信息,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时段,做一个小小的计划。
9点到10点,真正的黄金时期,思维高速运转,大脑活跃,安排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如电话回访、客户谈判、设计创造等,让压力在这段时间得到合理的释放。
10点到11点,思维逐渐达到高峰,身体处在最佳状态。可以处理当天的会议、报告或者汇报等工作。这段时间不能放松自己,要把自己最好的姿态,贡献给最重要的工作。
11点到12点,身体有些疲劳,需要稍稍休息一下,饥饿感在逐渐传递,可以回复一下邮件,整理一下资料,把昨天遗留的问题处理完毕。必要的时候,和同事讨论一下工作上的进程或者计划。
12点到13点,整个人处于困倦状态,稍稍休息调整,为下午的战斗打好基础。
14点到16点,身体已经恢复,可以做一些高难度的计算,把全天的工作最核心的部分加快步伐处理完毕。充分利用好这个黄金时段,一天的工作基本上就有了保障。
17点到18点,身体开始疲劳,此时应放弃一些思考难度太大的问题,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放松的同时,身体上继续为工作忙碌。体力上的劳动可以暂时转移精神上的疲惫状态,劳逸结合的同时,也没有耽误正常的工作。
晚饭后,静下心来整理一天的资料,做个简单的复习和回顾,或写下总结和明天的安排。
当他尝试着充分利用并放大一天中最好的“黄金时间”后,欣喜地发现,工作效率比其他人高出了许多。不知是巧合还是怎的,就在他掌握了“黄金时间”的规律后,也迎来了工作生涯中的第一次升迁机会。
黄金时间在任何人的生命里都是平等的,不是你有我没有,我有他没有。问题是,一定要学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时期,并进行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