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计划的知觉。观察力是指人们在观察过程中,看出并判断出那些典型的,又都不很显著的特征。我们随时随处地都在进行着观察,例如,草木绿了、花儿开了、春天来了,等等。一般说来,女性观察力要比男性强,观察的过程也比较细致。所以说观察力也是女孩的天赋之一,做家长的,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发掘和强化女孩的观察能力。

有许多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小作家任寰7岁时就能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至今已出版诗文集7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多次获得国际、国内文学奖。这一切,和她的父亲苦心培养她的观察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小,当作家的父亲就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给她自觉地学会观察和思考,发展她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让她开始记日记。

任寰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她观察大自然,描写大自然。上小学三年级时,又教给她注意观察人物,观察人物的心理,进而观察思考社会和人生。《10岁女孩任寰诗文选》一书就是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结晶。在这本诗文选里,有她的观察手记,有人物速写等。著名的诗歌评论家谢冕称她的诗具有思辨性。

任寰的父母经常引导她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亲自接触生活,观察世界,扩大眼界,鼓励她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孩子去思考问题。这对任寰后来的成功有着极大的作用。在对儿童的教育中,我们应当鼓励他们通过观察而形成对事物的判断,这样才能使儿童有自己的思想,即使形成的不多,但也是有根据的,是正确的。通过这样,儿童就学会用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标准来衡量事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孩子们的思想始终能习惯于明确的观点,获得全面的知识。

孩子对于人生的概念,也应该是从自己的观察中得来。我们不能只把书本塞到孩子们的手里,告诉他们一些现成的观念,而应该让他们逐步地去认识事物——人类生活的真实情况。然后再将自己的认识与书本、寓言或他人的言谈话语相对照,获得更为扎实的体验。

人的观察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培养和锻炼得到发展的。对于孩子,就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创造良好的观察环境,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观察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孩子对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明确。明确了观察的目的任务,才能正确组织自己的注意,使它指向和集中于必须观察的方面。比如带孩子去找春天,应当指导他们从柳叶绽芽等细微变化中去观察,而不能漫无目标地问“你看到了什么”,那样只会使孩子杂乱无章地说出所见的一切。

兴趣不同的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会把自己的注意集中到不同的事物上去。观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对于同样的一片森林,画家、诗人和植物学家的观察兴趣是各不相同的。画家着重观察的是树木的姿态和色彩的明暗;诗人着重观察的是树木的雄伟气势和高洁风貌;植物学家着重观察的是树木的属别、科别,以及枝叶是否繁茂,生长是否良好。这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不同而引起的。因此,要使孩子具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就必须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应该经常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孩子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对于事物的观察,也就会更加深刻,就能在观察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观察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观察训练,指导他们逐步地掌握各种观察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训练他们观察那些最熟悉的、特点比较明显的、易于观察的人和事,写简单的观察日记;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训练孩子观察一些需要研究探讨的、特点不大外显的,或容易被视而不见的人和事。

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所以,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用它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

观察是一种目的明确、计划周密、步骤清楚的感知活动,它是通过思维的参与,眼看、耳听、鼻闻、嘴尝、手摸等手段去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其中以视觉和思维最为重要。所以,有人把观察解释成看和调查、思考的意思。

针对女性观察力优于男性的特点,着重培养女孩的观察能力,是开启她们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