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征伐江东 第八十七章制定标准
已经见怪不怪的献帝迅速平静下来,也是依旧如以往一般,一条一条的看着李儒呈上的奏章。对奏章上的请求并没有多加考虑,准备按照以往的习惯一一准奏。
他就算不准,又有什么意义呢。从他当上这个皇帝起,就一直是这样做的。
洛阳城里破败的皇宫也不是自己当家了,哪里还有心情理那西域的蛮族由让谁来当长史呢。此刻的献帝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早已学会了面对现实。
对这些不将自己当回事的诸候们,献帝没有抱着半点希望。至少这江南军比起凉州军来说,还多了些约束,没有人敢对自己美丽的皇后打什么歪主意。
除了不能随意出宫,不论是许褚还是江南军新来的卫士们,对皇家成员与各位大臣们都还算尊重。这样比较有尊严的境地,献帝当然要投桃报李。
殿中响起了献帝那正处于变声末期,略微显得粗哑的声音:“要务之一,调扶风马超入京听封。特封其为西域长史,除安定西域三十六国之外。专责重建,卫护洛阳至大秦国罗马的商道!
嗯!这是好事,能增加大汉国库的税收与收入!准奏!”
献帝已经准许,自然会有负责书写圣旨的黄门,将这道旨意颁布下去。至于那正忙与韩遂一方交战的马超接旨之后,来不来洛阳那都与献帝无关。
“要务之二。江南军要求所有无关人等撤出洛阳。并且在重修洛阳城的同时,征召民夫重建当年秦国所筑的驰道!居然还要统一文字,统一律法,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念到这里,献帝不由自主的停下了对奏章的朗读。看向了缩在一旁的孙策,他当然明白李儒这篇奏章里所说的事,根本就是孙策的意思。
但献帝却想不明白,这个江南总督却是根本没有想要为自己升官晋爵,而让手下人给皇上提意见。这第一次的朝会。他提的居然全部都是对大汉有利的东西。
献帝眼光闪动一番,想想却没有说什么。摇摇头正想要接着念时,孙策看到皇帝的疑惑,已经主动接了上来。
“皇上。当年秦国之所以强大,就在于行有轨,做有制。一切匠作、生产皆有标准。想想秦军每年能生产出1600个箭头,数十万架弓弩,车驾,所有易损部件皆能任意调换。
皇上可明白?对这就是标准化的威力,我大汉士卒身体强健,本不比秦军差。不然当年也不会打得匈奴远逃,四夷皆伏,在胡人中闯出男子汉大丈夫的威名。
若是我军也能照秦国一般设定出大汉的标准。不但能让士卒们战力更强。就是大汉的工商农业必然也会有极大的好处!
再者如今百姓手中的五铢钱不少,却从来不用,却皆选择以物易物这样的古老交易手段。
不但是物价不明,物资流通不易,更不利于郡县的税务的征收。臣已下令在江南重制八钱重之五铢钱,只要皇上准许,立即就能大汉天下重新开始流通。”
要想富先修路,这不论是后世的高速公路,还是如今江南的两丈宽的大道早已证明了的。一条宽阔平坦的大路,不但对于提升物资的流通。就算治理地方的叛乱也是极有好处。
孙策对于秦始皇的高瞻远瞩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当年秦军六十万大军四处征战,通过平坦宽阔的驰道,大军运转迅速。却从来没有因为粮草的阻碍而战败。
献帝心中一怔:“这你都已经准备好了,还来问什么。真是假惺惺到了极处!”
嘴里却快乐的笑道:“好,孙爱卿真是心系我大汉!这都是惠及天下百姓的大好事。不过这钱币发行与各项标准制定。都是大工程,还要爱卿们多多费心啊!
这秦国驰道在中原之地。因要恢复耕种,当年就损毁极大。倒是河北与九原的荒芜之地还留有些遗存,应当可以为爱卿修建汉直道省下些人力财力!
好,都是好事,朕当然准奏!往后就由孙爱卿总督这些事物吧!”
对于献帝来说,不论是孙策做什么,用的都是孙策自己的钱。反正国库里没有一文钱支持,孙策拿自己的钱他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献帝不过是张张嘴表示一下,又能说什么呢。
“要务三,重建太学与各地学宫,学院。要让天下每一个百姓,都能免费入各级学院中读书学习,将来学习成材后考,考科举?为国家栋梁?”
这个新事物,却是让献帝有些张口结舌:“孙爱卿,这科举又是什么,是进行新式的孝廉考试吗?不过这没有身份限制,岂不是让天下人都能入了朝堂?这怕是有些不妥吧!”
只要有本事的汉人都能入朝做官,对于献帝,对官员们是一个大的挑战,但对孙策来说却没有什么不妥。这也是寒门阶层挑战门阀大族的最好、最有力的途径。
没有了迂腐的八股文的限制,能入朝做官的必定都是些有着真才实学的才子。科举一旦实行,其变革的的力量就不可阻挡。最多只要二十年,那些门阀就会尝到寒门强大的毁灭力量。
却没有想到,年少的献帝也能一眼就看到其中的不妥,不愧是当了五年的小皇帝。但他绝对也不会想到,科举会在将来给大汉带来如此巨大的变革之力。
等他真正察觉时,已经没有人能改变什么了。孙策只是微笑的看着献帝:“皇上,这不过只是一次新的尝试而已。如果实用,这科举就将是我大汉新的选举官员的标准。
当然如若确实不行,以后咱们再改就是。如今不论是朝中各部职司,还是各地郡县衙门中,都是急缺合格的官吏坐镇其中!
故而皇上应当立即下旨,在三个月之后的正月十五,开始这大汉的第一次科举。以让大汉的统治重新正常运转起来,方是当务之急!”
孙策的心中早有着自己的盘算:“江南一地,特别是庐江郡。是全大汉最早实行免费教育的郡县。
等献帝这道旨意一下,一场大考过后,他就会发现中举的庐江人至少也要占到这次科举的六成名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