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炮击塘沽
军官的严重缺乏令第五师团的军心前所未有地涣散,甚至有极个别的鬼子官兵因为极端的绝望,不等红军打来就发疯甚至自尽了,而日军现在尚能理事的最高长官藤田中佐大队长却因为初次统辖这么多部下而多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嘴里反复念叨着“舍身玉碎”......
次日,胡卫东确认日本海军真的已经离开后,立即下令对塘沽发起总攻,数万红军很快就如潮水一般冲进塘沽城中,这时很多鬼子心中竟然有种“终于解脱了”的感觉......
而这个时候,在红八军团的前敌指挥部里,政委张浩却有些不安地问胡卫东,“那些日本兵才加入红军没几天,现在就让他们参战是不是急了点?”
“如果像这种必胜的战斗都不敢派,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派他们上战场呢?仅仅是为我们训练士兵,实在是太浪费了啊!”,胡卫东笑道,“放心,这些日本士兵都是思想改造中表现比较好的,而且他们这次大都是作为技术兵种参战,我们的指战员又不会对他们放松警惕,即使心生二意也是翻不起大浪的,而如果一直没机会检验,我们又怎么知道这些人里到底有哪些是真心弃恶从善,哪些只是虚与委蛇呢?而且这些日本士兵的参战,肯定会对敌军残兵的士气造成沉重的打击,对于我们的行动会很有利......”
“那就试试看吧。”,张浩并不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又考虑到自己刚到八军团不久,军事上也还是外行,最终还是收回了自己的意见。
而这个时候塘沽城墙上某个缺口处,主攻部队的一位团长正拍着一个矮个子士兵的肩膀,赞许地问道,“松本,好枪法,第九个了吧?”
“是的。”,那个矮个子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回答道,他其实就是那个当初日军被围时率先站出来驳斥他们联队长的军国主义谬论、令65团得以招降不少日军战俘的那个日军士兵,全名叫做松本真吾......
由于松本真吾的立功表现,加之其在这些天里的政治思想教育中也表现不错,因此胡卫东破格同意他携带步枪参战,而不像其他的日军降兵那样只能操作掷弹筒。当然,这也因为松本真吾本来就是一个神枪手,即使在原先的鬼子大队里也是首屈一指的,只是由于他这人良心尚未完全泯灭,对于日军之中较为普遍的各种兽行有所抵触,因而在部队里一直不太合群,加之他的出身又十分低贱,因此才只是个小小的上等兵,其实认真说来,松本真吾当初之所以毅然挺身而出,除了被围等死的绝望与妹妹受辱的仇恨,长期以来空有才能却上进无门的愤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说起来自从胡琏那次智歼鬼子大队后,打鬼子要先打军官就渐渐成为红八军团上下指战员的共识,此战刚一开始红军的神枪手、机枪、枪榴弹、迫击炮、步兵炮和山炮(由于在丰台缴获到为数众多的压制火炮,威力与射程较差的山炮已经全被分配到团一级作为步兵支援火力了。)就盯着军官模样的鬼子下手,取得了不错的战果。而大批军官战死后,素以悍不畏死著称的日军士兵也渐渐变得三心二意起来,而胡琏发明的那些说词就更是落井下石,虽然由于鬼子的督战队十分卖力,暂时还没有鬼子士兵成功投诚,但日军的士气却也因此下滑得更加迅速......
不过,鬼子的应变能力也是很强的,在日军包括军曹在内的上百个大小军官先后被红军击毙后,幸存的日军军官纷纷换上了普通士兵的服装,并严禁部下对其行礼,这下红军再想“斩首”,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但松本真吾身为原来的日军老兵,很容易就能找出那些伪装成普通士兵的鬼子军官,因为日军之中等级异常森严,那些军官再怎么装成小兵,也依然会习惯性地摆出一副上位者的架势,而日军士兵在他们面前也是别想直起腰板来的。但说起来简单,若没有足够的经验还是很难辨别的,目前大概也就松本真吾等原先的日军战俘办得到,即使在鬼子军官纷纷换装之后,松本真吾依然很快就找出了三个伪装成小兵的鬼子军曹并一一击毙,团长听说后非常高兴,将自己平素视若珍宝的那支狙击步枪借给了松本,那可是他一次立下大功后军团长亲自挑出一支好枪装上瞄准镜并调试好后奖给他的,平常人摸都不让摸一下的......
这下松本更是如虎添翼,不过半天时间已经击毙了九个鬼子军官。松本的团长刘海龙看着毫不客气地对自己的同胞连下杀手的松本,不禁暗暗佩服军团长的明见,“战斗的时候要多给日本士兵表现的机会,不用去考虑他们的什么民族感情。你要记住,如果对着日军下不了手,那么即使在思想改造中表现得再好,这个日本士兵也是不值得信赖的。而且,亲手消灭的鬼子越多,这些日本兵的革命性就越是能被激发出来,甚至会变得比我们的同志都更忠诚,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退路!当然,实际执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一般来说,可以先让日本士兵担任炮兵、掷弹筒手等技术兵种,以间接的方式杀敌,等到心理上的障碍克服后,再送他们上前线亲手杀敌,以断掉他们回归的最后一丝幻想,即使他们在技术兵的岗位上表现再好,这一关也必须过......但松本真吾不需要经过这个步骤,他是目前唯一一个主动脱离日军加入我们的日本士兵,以日军浓厚的军国主义氛围和无比严酷的军法,这足以说明他潜在的革命性,直接上战场倒戈相向应该不是什么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